溥仪登基时才三岁,为什么摄政王载沣不自己当皇帝?

羽评郡主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坎坷曲折,做过皇帝,也当过战犯;享受过,也流亡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溥仪三岁便继位为帝,从此失去了童年,或许,皇家也从没有童年的存在。幸运的是,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终的亡国之君,直到1967年才去世。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做了皇帝。

据说慈禧确定溥仪为继承人时,光绪帝尚处于弥留之际,得知新皇是年仅三岁的溥仪时,沉默半晌,无奈说道:

“找一个年岁大些的岂不更好吗?”

不过这太后的旨意谁敢违背呢?当时的清廷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年幼的小皇帝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朝政,于是,清朝最高的统治权就落到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手里。

隆裕太后是个女人,无法做皇帝,摄政王载沣是个成年王爷,声望又很高,而为什么他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其实溥仪即位,除了年龄太小,并无其他不妥之处。

于公,按照出身来说,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但是按照光绪的遗愿,还是更希望自己年长的弟弟或者是有才干的堂弟继位,延续大清帝业。


而慈禧临终前已经想好要立新帝,当时的皇族呼声最高的莫过于载沣。但是慈禧只顾自己娘家跟侄女利益,找他那样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而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能力强,人脉广,血统纯正,素来威望不低,如果让他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

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慈禧希望在她走后,隆裕能够当上清廷的掌权者,而载沣已经成年,远没有还是三岁小孩的溥仪好控制,如果让他做了新帝,那隆裕想掌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为了让自己家族得利,慈禧还是决定要找一个小孩子来当傀儡,所以慈禧选择了溥仪。

其一是溥仪年龄小,好控制,如果他做了皇帝,隆裕就可以用太后的身份仿照自己一样掌控大权。其二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就算载沣想做皇帝,也不会和儿子去争,那么隆裕的权力就能够留存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同治与光绪本身就是兄弟辈分,假如再找个弟弟即位,显示大清朝皇脉后继无人,让国际友人和民间百姓耻笑。

基于这样的原因,慈禧便通过自己的势力去暗中操控整件事情。就这样,年幼的溥仪成了皇帝。而溥仪做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载沣成了摄政王。



按理说,就算溥仪是皇帝,以载沣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去推翻他从而取而代之,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呢?

这其中有四点原因。

第一点两人毕竟是父子关系,而且载沣很喜欢溥仪这个儿子。自从溥仪出生后,载沣就将他视为自己的掌中宝,就算是自己当了皇帝以后也是要把皇位传给溥仪的,那么既然现在儿子做了皇帝,复有何求?

而慈禧也正是算准了载沣会因为这层关系不会去自己当皇帝,才会选中了溥仪。

第二点,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兼军机大臣,大权在握,做皇帝图的不就是权力吗,既然权力到手了,那这个皇位谁做还有区别吗?再加上皇帝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下什么命令他也不会反对。

第三点,这是慈禧遗命,不敢违背,自己一家可谓已经是名正言顺的拥有皇权,何苦去触犯慈禧这一伙利益集团,冒不必要的风险,去争夺一个不必要的名分呢?

最后一点,此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载沣未必不喑此情,他自己本身也未必见得愿意当一个大概率的末代皇帝,以这种身份刻入历史,愧对先祖。


历来现实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被放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哭着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仪式后,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则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按理说,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能力很强的载沣显然比3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虽说溥仪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载沣为什么不直接夺位呢?

(溥仪登基)

我们先说,为什么慈禧不让年富力强的载沣继承皇位。

说起来载沣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又很有才学,慈禧相当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载沣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1894年,由于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德国不但逼着清廷在克林德丧命之地立碑,还要求他们到德国负荆请罪。

由于载沣既是光绪的胞弟,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选。

载沣到了德国后,德国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谢罪”的条件。载沣尽管平时为人谦和,但当时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很硬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最后还是经过双方协商,才改为鞠躬行礼。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就连国际上也称赞载沣为“中国之贤王”。如此,载沣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载沣也因此飞黄腾达,在他25岁时,便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领导圈中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光绪无子,当时清朝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危险时刻。按理,慈禧应该找个成年有才干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却选择了载沣才3岁的儿子溥仪。

按慈禧的诏命,溥仪被过继给光绪,同时肩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继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三个原因。

一、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再加上当时她并未考虑到自己会死。所以她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这样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

二、载沣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为载沣很乖,听话。说明白点,就是天生的打工仔,执行能力不错,但领导能力不行。这一点,从他后来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所以慈禧认为他做国家决策者是不合适的。

三、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本来有7子,夭折了3个,还剩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其中载湉4岁时被过继给咸丰,成为光绪帝;载洵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的后人;载涛又被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以载沣就成了奕譞这一支的独子。如果把载沣再过继给咸丰(也可以说过继给慈禧),奕譞这一支就没有后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变中有功,慈禧怎么也不可能干出让他绝后的事,所以载沣就没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帝位候选人了。

不过,虽说慈禧并没有选载沣为继承人。但是,慈禧选定溥仪后,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那时候,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为何载沣没有直接夺权篡位呢?

(载沣剧照)

我认为载沣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载沣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那种生活。所以当他辞职后,他很高兴地对家人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说过载沣虽然拥有国家最高权力,但他是个老实人,和他的祖父一样,是把权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载沣没有必要篡位。

他已经掌管了军政大权,溥仪又是他亲儿子,将来溥仪亲政后,他顺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载沣是个顾虑很多的人。

载沣做摄政王后,认识到手握北洋军军权的袁世凯,对自己独掌大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光绪之死,袁世凯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光绪报仇,载沣打算杀掉袁世凯。

但他左思右想,还是找来奕劻和张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说了一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就让载沣吓住了。最后只是撤了袁世凯的职,让他回家洗了睡。

这个事做得极不漂亮。袁世凯这人若不杀,就不要闹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杀,等于放虎归山,再想让他忠于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载沣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明里暗里不听从载沣调遣。眼看各地纷纷独立,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的载沣,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并解散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皇族内阁,辞去了摄政王职务。

载沣但凡有一点私心,他大不了抱着和清王朝同归于尽的心也要满足私欲的话,也依然可以疯狂一回。不过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实在平庸,又说话容易结巴,哪里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载沣从没有想过做皇帝这事。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溥仪继位,载沣当摄政王,这是慈禧的安排,不是谁说改就能改的:

“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这意思说的很明白,溥仪继位而不掌权,有事情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商量着办。

慈禧虽然在治国方面一塌糊涂,但是她在政治斗争方面的水平却非常高。

慈禧活着的时候,各路政治势力根本就没有出头的机会。不要说维新派、革命派,就连后来灭了清朝的袁世凯,在慈禧活着的时候也是卑卑伏伏。直到慈禧闭眼的前一刻,她说的话在清朝都比圣旨还要圣旨。

那么,在慈禧死后,载沣为什么没有推翻这个决定,自己当皇帝呢?

首先,载沣不想当皇帝。


有朋友可能说了,天底下还有人不愿意当皇帝?!

嘿,还真别奇怪,天底下还真的就有人不愿意当皇帝,载沣就是其中之一。

为啥呢?因为皇帝并不仅仅意味着最高的权力,也以为着最大的危险。如果自己实力不足就僭越皇位,下场会比谁都惨。

溥仪接过来的这个皇位可不是一般的皇位,而是一个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帝国的皇位,是一个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政权的首领。

这可不是明朝万历、清朝乾隆这种享福的皇帝的皇位,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以当时清朝的形势来看,搞不好要当亡国之君的!

而且,载沣本人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力欲。

你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对权力十分渴望是正常的。而载沣作为天潢贵胄的亲王,本就衣食无忧,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渴求。载沣本人酷爱读书文玩,对于政事并没有什么兴趣,本来在政坛也不太显眼。他曾经在家里书房挂了一副字——“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显然是想当无事王爷的意思。

别说当皇帝,连慈禧让他当的摄政王,他都叩头推辞,气的慈禧骂他:此何时而讲谦让,真奴才也!

连摄政王都不情愿当,你说他愿意当皇帝?

从后来的表现上看,载沣的确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载沣就辞了摄政王的位置,把大清江山置于不顾了。而曾经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他,居然就此就真的安心做了寓公,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这之后,无论是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还是日本人,都请不动他。连张勋复辟这种事情,载沣都表现的极为冷淡。溥仪去了东北之后,力邀载沣来长春,载沣禁不住劝,本人去了一趟,仅仅待了一个月就回到了北京,从此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载沣一直活到了1951年,建国之后,周总理有一次提起他,周总理说载沣安心当寓公,没有受敌人的诱惑,保持了晚节,这很好。



其次,载沣也没必要当皇帝。

大家有所不知,当摄政王或者太上皇,可比当皇帝爽多了!

为什么?该有的权力全都有,该有的义务却都没有。

无论是摄政王还是太上皇(李渊这种被迫的不算),在封建社会之下,这群人的权力都丝毫不比皇帝小。摄政王管的一般都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皇帝,而太上皇这种存在,在封建伦理之下,无论儿子孝顺不孝顺,皇帝都要装出一副孝顺的样子。

由于有权力没义务,因此颇有一些人愿意当太上皇。比如从宋高宗赵构开始,南宋连着三个皇帝都当了太上皇。

对于载沣来说,自己顶着谋逆的名义去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图个啥呢?就为了在龙椅上坐坐?

载沣不可能合法的坐上皇位,想当皇帝一定要谋逆,这是风险很大而且名声很不好的事情。而载沣在这一番操作之后,顶着杀头的风险,待着篡逆的帽子,自己的权力却没有加大,这亏本的买卖谁做?

更何况,溥仪是载沣最喜爱的儿子。把皇位费大劲从自己儿子手里抢回来,再把皇位传回给自己儿子?这不是小孩过家家,载沣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的。


小约翰


溥仪登基之时,年龄尚小,又是自己的亲儿子,那么载沣他为何不自己取而代之?这里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来分析分析。

他想当皇帝吗?

世人很多想当皇帝,但是有一种皇帝却不是人人都想当的,那就是末代皇帝。载沣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再加上他又身处清朝油尽灯枯的时期,那时候皇帝基本上就是一个称号而已。载沣不是傻子,知道这时候皇帝这个位置若是成年人会成为众矢之的,摄政王都不是他的本意,何况皇帝之位,故他本人对皇帝这个位置是没有多大兴趣的。


他能篡位吗?

虽然载沣是溥仪的生父,但是溥仪已经过继出去,在古代文化的体系下,他们在名义上就不是父子关系了。不然载沣就直接成为太上皇了,故而他并没有正当性来当皇帝,他要当皇帝就是篡位。那么载沣能篡位成功吗?

慈禧别的方面姑且不论,但清廷内部被她整顿的唯她独尊倒是蛮有水平的。慈禧还在,清廷的各内部势力的头头就得趴着。慈禧一挂,清廷的这些各内部势力的头头顿时就出来“张牙舞爪”了。载沣虽然是一个摄政王,但他根本无法技压群雄,像是袁世凯、奕劻等人就是载沣的强有力的对手。这时候载沣只想着怎么打压袁世凯等人的势力,而不是自己篡位当皇帝,如果这时候去篡位,那样只会给袁世凯等人机会来杀他制造机会,所以他要篡位是不明智的选择。



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载沣在当时都是不可能成为皇帝的,即便是他自己想当皇帝,他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成功登上皇位,故而他亲生儿子溥仪哪怕只有三岁,他也是无法取而代之的。


淡看天上月


载沣没有法理去继承皇位,也就是他没有资格当皇帝。

溥仪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绪。

也就是光绪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儿子。大家都知道光绪没儿子,那也是有办法的:

古代有一种过继的办法,由亲族选一人过继给没有后代的一脉,承继香火。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袁绍。

袁绍的父亲是袁逢,但由于是庶出,且伯父袁成无子,于是过继给袁成。袁绍本是袁术的亲哥哥,于是变成了堂哥。法理的改变,让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袁绍,可以继承袁成的政治遗产和人脉资源,不落于袁术的政治资源。

再比如说司马攸,原本作为司马昭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他被过继给司马师,于是有了继承晋朝江山的法理性,虽然最终没有继承,但也被哥哥司马炎视为皇位威胁者。

所以,溥仪过继给光绪,法理上溥仪是光绪的儿子。溥仪只是生理上是载沣的儿子。

同样,光绪也不是醇亲王的儿子,而是咸丰皇帝的儿子,他法理性的妈妈就是慈禧。所以载沣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法理继承皇位的,因为他是醇亲王的儿子。从载沣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摄政王,却不是太上皇,可见一斑。不过说那么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铯媒体


溥仪作为大清的最后的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帝,到底是悲哀还是幸运呢?

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而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溥仪的父亲就是载沣,摄政王,掌控大清的军政大权,当时来说大清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载沣,因为这个时候慈禧已经是死了。那么为什么光绪不传位给载沣也就是他的弟弟?而是传给了载沣的儿子,也就是光绪的侄子溥仪呢?或者说为什么后来载沣不自己直接把儿子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呢,因为这个时候毕竟溥仪才三岁能知道什么呢?

我们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溥仪确实是载沣的儿子,但是从法理上来说溥仪又不是载沣的儿子,当时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都是没有子嗣的,而光绪,同治,载沣这几个都是兄弟了,载沣有儿子啊,就是溥仪,还有一个儿子,溥仪是长子,所以就把溥仪过继给同志和光绪两个皇帝了,这个时候溥仪已经是同治或者光绪的儿子了,并不是载沣的儿子了。同治死后就是自己的弟弟光绪当了皇帝,光绪死了自然是自己的“儿子”溥仪登基了。所以从这里来说载沣和皇位没有一点关系的,也是没有任何权利来继承皇位的,除非是光绪下诏传位给载沣,不然载沣如果当皇帝那就是造反。

当然后来慈禧,光绪都死了,这个时候天下已经是载沣的了,这个时候其实当不当皇帝都是一样的,自己的儿子才三岁,自己又是摄政王,而且目前很多人普遍都是认为载沣比较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而且我们都知道大清灭亡以后很多大清的遗臣都是想复辟的,但是只有载沣非常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来没有想过复辟,从这里来看载沣应该是一个政治头脑非常清醒的人,知道大清已经是彻底没戏了。所以之前即使大清没有灭亡,自己也是肯定没想过要当皇帝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我是七哥

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慈禧的安排,作为慈禧的宠臣,载沣是不会违背的。(慈禧剧照)

载沣,和光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是兄弟,但两人对慈禧的态度全然不同。(光绪)

光绪明目张胆地反对慈禧,载沣则相对比较乖巧,讨慈禧欢喜。因而,载沣备受慈禧厚爱,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机大臣,最后直奔清廷中枢。

最终,在慈禧的授意下,将载沣的儿子溥仪送上皇位,载沣当上了摄政王。

这种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没有人为光绪平反,也不会有人动摇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坟头。

第二,载沣,性格比较平稳,处事中庸,不具备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载沣,就是因为这一点。

载沣平庸,处理国家大事,可能不怎么样。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载沣也不会动摇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载沣是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应对的。

举一个最好的例子,载沣想要铲除袁世凯,本来是要彻底除掉他的,但却在张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挠下,留下了袁世凯一命,最终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政治较量,就很好地说明了载沣的水平,载沣身为朝中中枢,手握清朝最高权柄,连一个小小的袁世凯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谈论什么,废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这一点,载沣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会有载沣卸任后,高兴的说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之变,史学界有一个周期率的说法,不超过三百年。两宋相加也仅317年。而明朝为276,清朝267年。

王朝


兴起相同处很多,但衰亡的原因各有不同。或君昏糜烂,或阉党朋党,或内乱外患。

清自乾隆后期己开始腐败,从兰儿、兰贵人、兰贵纪慈禧的出现,更加速了清帝国大厦倾覆的进程。

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是她拥立。虽然一直在帘子后面,但朝中军国大事却是她一人掌权。

君幼母壮是历代亡国之兆。在慈禧西太后这里更为突出。

载沣和慈禧的关系很不一般。其父醇亲王是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其母又是慈禧的亲妹妹。他是慈禧独生子同治帝的堂兄弟,光绪帝的亲二弟,宣统帝的亲生父亲。

与慈禧可谓亲上加亲,按民问论法,慈禧既是载沣的大娘,又是亲姨母。醇亲王府先后出了光绪、宣统皇帝,与这些有直接关系。

当然这一切都是慈禧的安排,而载沣与帝位扯不上关系,所以不存在他当皇帝的问题。

载沣是一个本份实在人,所以能得以善终。不过他当时的一个举动言行一直受到非议。

三岁的宣统帝登基大典时,他跪扶一边,小皇帝一直哭闹着要回家,举足无措的载沣焦急恐慌,竟顺口安慰: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到此等不吉利的话,议论纷纷……。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但对当时那句"快完了"的话,是谶语?是先兆?一直为后人热议。


晚亭与落霞同晖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为什么慈禧在临终前不让载沣当皇帝,而是让三岁的溥仪当皇帝,并且还让载沣当摄政王呢?作为一个正逢多事之秋的国家,让一个三岁小孩来当国家领导人,那不是往国家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而不立载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有关。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溥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孙子。

再有当溥仪继位后,虽然摄政王是载沣,但宫中实际权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谁?她是光绪的皇后,但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也是属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说句实话,慈禧太后其实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须得是爱新觉罗氏,这个她改变不了,同时又得是与叶赫那拉氏很亲近的人,那就只有载沣和溥仪两人。

相比于已经成年的载沣,三岁的溥仪当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是载沣继位的话,那么就没有隆裕太后什么事了,换句话说,也就没有叶赫那拉家族什么事了。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选定溥仪为皇帝的过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皇帝那时还没死,不过他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将要把他毒死)。当时慈禧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据说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

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慈禧问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相关的事,众臣知道慈禧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为当时的王子都很年幼,当时世续说:“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内忧外患,交乘涛至,窍以为宜选年长者。”世续的意思是应该立一个成年的,而不是从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选择。

慈禧拍床怒骂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实际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么可能真正听取大臣的意见?而且世续所说的,正好与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骂。

张之洞看着势头不对,替世续说情:“世续承太后垂询,据所愚虑,约略言之。立储自宜承宸断。”于是慈禧假装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说:“载沣子溥仪尚可,但年稚耳,须教之。”

张之洞说:“载沣懿亲贤智,使摄政,当无误。”他还引出顺治初多尔衮摄政之事来佐证。太后说:“得之矣,趣拟诏。”第二天,军机大臣奕励从东陵回京,他也是主张立长的人,但是草召已经拟好,入时给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储二,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酮。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二,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即皇帝亲裁政事。”

为此,载沣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携溥仪人宫。”载沣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况且,同治、光绪两帝的命运,举朝皆知,把不满3岁的幼子送到火坑里去,载沣舍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预料,儿子当上愧儡皇帝之后,自己也将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惧慈禧权势,不得不听从。

当时溥仪去慈宁宫见到慈禧,那时候慈禧已经快死了,给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之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魏青衣


悟空问答上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某某为什么不当皇帝。

并不是人人都想当皇帝的好嘛。

现代电视剧电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丽,似乎当了皇帝,无所不能,为所欲为,以至于造成了一种皇帝情节,似乎人人想当皇帝。

但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爱钱,有的人爱做官,有的人爱女人,有的人都爱,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喜欢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个谋士,有的人就喜欢辅佐别人,有的人喜欢花天酒地,无忧无虑,每个人追求不一样的啊。

要饭三年,给个皇帝都不换。

释迦摩尼啥都不要,什么权力,金钱,地位,女人,对他都如浮云,这是他的追求。

《天龙八部》里的段家皇族子弟,看着皇帝宝座就像是烫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欢游个山玩个水,追追美女少妇,你让他当皇帝,他也不想当啊。

当然了,不做皇帝有两种答案:

一种是想做,做不了。

一种是就是给他做,他也不想做。

载沣属于后一种。

从载沣的一生处事风格来看,这个人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着,他对政治没啥兴趣,他对如何好好活着兴趣很大。

这个人一辈子都是顺势而为,做事也比较平和,对于政治的态度是,你给我我就接着,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坏人,能放则放,不和他们过不去。

比如,慈禧让他做摄政王,他就做了;汪精卫刺杀他,最后放了;袁世凯搞破坏,让他跑了;让他儿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仪退位之后,载沣索性不管政治了。

载沣下台之后,看看他的后半生如何呢?

孙中山亲自拜访他,北洋政府给他尊崇,南京国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没有过分为难他,最后寿终正寝。

如果一个皇族子弟一辈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着,他可不就是达到目标了么。

所以,有时候对一个人不做什么,并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欢,四个字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