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負如來不負卿”究竟是什麼意思?

非常完美帥氣的小哥


這句話應該和前半句聯繫起來理解: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上怎會有兩全其美的法子,如果一定要做選擇的話,我寧願放棄佛門中的如來,也不會辜負你!

倉央嘉措的這首詩意思是如果動情了,就負瞭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

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身份顯赫超然。他和一個平民女子相愛,卻因為身份的原因無法成婚,所以他含淚下寫這首詩。

他知道多情妨礙修行,專心修煉又對不起愛人。猶豫之後,他選擇了愛情,

(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另類文史


第一 先分享個真實的故事!

我高一時的女同桌,典型的早戀。夜自習時,一個男孩經常來給她送吃的,比如熟雞蛋,方酥啥的。這個男孩,好人啊!他送我偷,樂此不疲。為此,沒少挨同桌的拳頭,我總是邊告饒邊喊到:男女授受不親!

男孩足有1.8米,長得也得勁,整個小鮮肉一枚,兩人還是同村的,據說是從小學一年級好到了初三那一種。不過男孩太貪玩,初中畢業後就到建築工地打小工了。

1991年,女同桌考上了大專。男孩毫不猶豫,追到那所大學,當上了保安。但女同桌的家人嫌男孩沒有文憑,便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不斷給男孩說媒,二是對女孩進行威逼,不分手媽媽自殺。

女同桌撐到快畢業時,才給那個男孩寫了最後一封信,就只有這一句:不負如來不負卿!!!

悲劇就是這樣,懟一個人,沒完沒了的。男孩由於受到的打擊太深,經常孤言寡語,好不容易經過媒人撮合,訂了婚。但就在婚期的前一天,女方突然拒絕,婚事黃了!男孩後來又找了一個,但結婚一個月後,媳婦突然跑了,幾年沒有蹤影。

男孩差點瘋了...…

第二 如來和“卿”的糾葛

1 不負如來不負卿,正如我的故事,成了現代女孩拒絕的藉口,只是有的是託詞,有的是無奈。

2 寧負如來不負卿,是敢於反抗家庭、世俗等一切阻攔,誓要走到一起的愛情宣言。

3 對於唐僧來說,後有唐皇的重託,前有如來的召喚,心有蒼生的寄託。即使這樣,仍然無法面對女兒國國王的痴情。尤其是最後勒馬回眸,全是不甘、不捨、不能。在我理解,那就是:深情藏眼中,恐擾心中佛,長待怕迷離,佛變女嬌娃。

還是人家倉央嘉措說得好: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願愛情上的痴男信女,終成眷屬!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寧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話應該是網絡改編的。

原句應該是“不負如來不負卿”,出自曾緘先生翻譯為漢語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藏語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節選)

倉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紅教,紅教教規並不限制娶妻生子,所以他從小就有個青梅竹馬的戀人。但在十四歲的時候,他被選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成為六世達賴喇嘛(屬於黃教)。但是,年幼的他只是五世達賴喇嘛門徒第巴的傀儡。

而黃教是嚴禁僧侶接近女色,更不能結婚成家的。他既沒有實權,對黃教的諸多清規戒律又難以適應,私下裡偷會情人,導致情人被殺。這也激起了他更強烈的叛逆,經常溜出布達拉宮縱情聲色,留下大量感情真摯而又具有哲思的詩歌,其後在藏地和世界各地都頗為流行。

倉央嘉措24歲那年,第巴在政鬥中失敗被殺,他被押往京城,行至青海湖畔,離奇死亡。

再回頭來看這幾句詩,就很容易體會倉央嘉措當時的心裡活動了。畢竟他是藏地名義上最大的王,多年修習佛經,在聲色面前自然躊躇,卻又無法辜負愛慕他的女子,才有如此一嘆。

“我也曾經考慮過這樣到處留情會損害我的佛學修為,可是就此別過入山苦修又怕再也難見到這傾國傾城的情人。這世間到底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讓我既不辜負佛法教誨又不辜負你呢?”

囿於身份和修為,沉迷於聲色和愛情,造就了藏地最困厄的王、最浪蕩的情人和最偉大的詩人。

至於改成“寧負如來不負卿”?沒有背後的文化底蘊,就顯得淺顯流俗了,明顯主觀上就把情愛放在瞭如來的前面,沒有痛苦,又何須掙扎。“寧願負瞭如來也不願意負了你“”,當用這句話向姑娘表白的時候,是不是先把自己設計成了一個和尚啊?寧負——那就負唄,不懂“苦集滅道”,不懂佛法修為在肉體凡胎上的重壓和寂滅,你又何必在乎這種選擇。

這還只能騙沒文化的小姑娘。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寧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話改編於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是一個修行者的愛情故事。



倉央嘉措是達賴喇嘛六世,他愛上了一個女子,但作為被選定的人,而自己又是個修行者,又想修行取得正果,又不想辜負自己深愛的女子非常矛盾。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既不想辜負心中的女子,也不想放棄修行。

但苦難修行之道和俗世的愛情之美不能兼得的。

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倉央嘉措最出名的一句詩。

讀它的時候,能感受到一位高僧心中懷佛,卻放不下一個女人的痴情意境。



如果動了情,就負瞭如來;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愛情。

可偏偏他是被選定的修行者,14歲被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23歲被押解進京,病逝於途中。

罪名是:“沉溺酒色,不理教務,不是真正的達賴。”

倉央嘉措,一顆瞬息閃過的流星!一位才華橫溢的浪漫詩人!

世上哪有什麼兩全之法。

這世間你我皆凡人,每個人都有求而不得。唯有愛過,才能懂得,唯有懂得,才能珍惜,願有情人終成眷屬。能愛過的,就不要錯過。

不要等到了不可挽回的最後才想到:

寧負如來不負卿。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牧子閒話



題主所言【寧負如來不負卿】,來至於寫【楓橋夜泊】的張繼名詩【常相思】,張繼為唐朝才子,天寶元年,與著名才女唐琬相遇於【沈園】,才子佳人,相見恨晚,依依不捨而別,張繼在東籬之上留詩一首【楓橋戀】。



【月落江楓離人還,無計暫歸對霜天。豔粉嬌紅懶相見,明年今日逢唐琬。聽盡烏啼人未醉,別罷沈園空留淚。寧負如來不負卿,我生只願為君生。彩筆難言數行書,剪燭半遮紅塵影。它時不忘舊遊處,黃昏問誰東籬路?】


張繼年復一年,再也未見唐琬。相思煎熬,欲遁入空門,不赴紅塵。寒山寺內,張繼於佛前長跪不起。唐僧打開【金剛經】苦勸張繼,

【當年老衲取經西天,不負我佛如來,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時才後悔莫及,上天如果能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唐僧說完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天吶,妖也不是妖,怪也不是怪,我的美眉太可愛】。張繼呆呆望著唐僧說【高僧,問世間情為何物】,


唐僧扔出經卷說【寧負如來不負卿】。唐僧扶起張繼【當年不是三位孽障徒弟,貧僧何至於此,妹妹何曾是妖?可嘆我情緣萬種,皆毀在三人之手,悟空,八戒,我恨你們…………】。


張繼看到唐僧如此痛心疾首,出家之心頓消。而唐琬從未忘了與張繼的沈園相遇,怎奈天意弄人,唐琬早許配陸小鳳,一個武功蓋世的江湖豪俠,又怎會是溫馨浪漫的才女所需。直到三年後,唐琬看到沈園東籬張繼的留詩,悲痛萬分,於東籬之上和詩一首

【今時殘妝問張郎,人瘦那堪似當初。一別無音錯錯錯,冷枕孤夢何人說?君在天涯露成霜,紅盡楓葉思盡郎。白雲深處心如水,繞君扁舟共依偎。恨罷還休故人遠,能否再登你客船。妾問歸期可有期,哪怕做你十三姨……】。


五年後,張繼看到唐琬的詩,知道唐琬對自己一片深情,可他已經與李白之女李碧成親。夫妻二人同遊沈園,李碧看到東籬留詩,知道才女唐琬心愛張繼,就在唐琬詩下,也留詩一首。【細看羅裙前香在,籬恨悠悠思猶存。誰知兩行傷心淚,沈園一別流到今。人在幕簾看霜天,夢迴舊約東籬畔。一言未盡千萬語,何不直面對張繼?相愛哪有錯錯錯,真心更無休休休。沈園既然能初遇,情深當然可再續……】。


張繼重遊沈園,歸來後情緒低落,終日鬱悶。李碧知道丈夫對唐琬牽掛,為了能讓丈夫振作起來,李碧夜探陸府。李碧雖然是李白之女,乃是白髮魔女心愛弟子,文武全才,江湖第一美女。陸小鳳何許人也?月光之下,李碧紅紗遮面,二人默默相對。

陸小鳳知道面前的紅衣人是從未遇到的高手,在自己眼皮底下來去自如,自己居然沒能察覺。陸小鳳不知對方何意,夜入陸府。一招【鳳舞九天】,使出八層功力,向李碧襲來,李碧瞬間拔出碧血劍,化成漫天劍雨。

陸小鳳驚出一身冷汗,【碧血劍法】在江湖失傳百年,原來紅衣人是天下第一劍的傳人?正在陸小鳳遲疑之際,李碧冷笑一聲,消失在遠方。

張繼還是出家了,李碧為情所困,一夜白頭,李碧去了天山,再沒踏入紅塵半步。唐琬一生悲苦,時刻想念張繼,36歲香消玉殞。


白這個顏色


“不負如來不負卿”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藏語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段時間,尤其是網絡上,突然出現許多被誤傳為倉央嘉措的詩句,比如“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那裡”……

這在馮小剛的電影裡,被引用後,廣為人知。同時,也引起了許多網友對倉央嘉措的好奇與誤讀。

倉央嘉措的詩歌,空靈而憂傷,美好而絕望。單單就題目,就讓人遐想連篇。比如《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於是,有一些網絡文章就編造了倉央嘉措的世間行樂故事,出門與塵世情人約會等等。

暫且不談倉央嘉措到底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詩歌而言,我覺得倉央嘉措貌似在寫愛情,其實在寫禪語。若不是如此,就不會有“虛空的真實”,也不會有靈動。

愛之於“大愛”,關乎信仰與生死。最為代表的是倉央嘉措的“這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而“不負如來不負卿”,如來是信仰,而卿是紅塵。既想要守住信仰,又嚮往塵世煙火。這是一個人的人生選擇與命運的矛盾。

正是倉央嘉措一生最確切的概論。

“希望有來世,我是一個自由的人,愛我所愛,過我所熱愛的生活。”





融媒新聞


瞌睡家為您解答!倉央嘉措的一生就是“寧負如來不負卿”。

眾所周知,這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名詩,我們稍微瞭解下倉央嘉措悲情的一生,就能明白這位名義上的西藏法王為何內心如此苦楚。

倉央嘉措出生在藏南一個信奉紅教的農奴家庭。紅教就是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僧人戴紅色的帽子,是最古老最傳統的藏傳佛教教派。與布達拉宮的掌權者黃教“格魯派”最大的區別是紅教人可以娶妻生子,而黃教重視戒律,不可近女色。

五世達賴去世後,其弟子藏王桑傑嘉措為了繼續享受西藏最高權力,竟然秘不發喪,同時在藏南偏僻地區秘密尋找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兩三歲的倉央嘉措就這樣被選定卻又被雪藏。直到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康熙皇帝才知道五世達賴早已去世,於是責令桑傑嘉措迎回轉世靈童,已經十四歲的倉央嘉措這才進了布達拉宮跟老喇嘛們學習修行。

進入布達拉宮的倉央嘉措名義上雖然是西藏的至高無上的法王,卻處處受到桑傑嘉措的監控而不得自由,尤其是黃教戒律森嚴不準思動凡心這一點讓天性浪漫的倉央嘉措無法接受。傳說中倉央嘉措在鄉下的時候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情人,他入主布宮之後依舊時常出去與情人約會,事情敗露後,執行紀律的鐵棒喇嘛竟然殘忍的處死了倉央嘉措的情人,並對倉央嘉措看管的更加嚴格,甚至把布達拉宮所有的外窗都用磚頭封死!

不甘心做提線木偶的倉央嘉措,用更加放肆的放浪形骸來表示他的追求和不滿。之後的倉央嘉措變本加厲,經常換上貴族公子的衣裝流連於拉薩的聲色場所,時不時的爛醉在拉薩街頭。到了二十歲的倉央嘉措在專門為他舉行的盛大的達賴喇嘛受戒儀式中,竟然拒絕講經受戒,還大逆不道的提出要還俗!

倉央嘉措短暫的一生寫了一大堆肉麻到極點的情詩,被後人廣為流傳其情詩第十七是這樣的:

端居布拉達宮時,倉央嘉措稱上師?夜醉酒樓美女側,衲本人間一浪子!

倉央嘉措自己都認為自己不堪端居布達拉宮稱上師,說我本就是人間一個浪蕩子,夜醉酒樓宿美女的時候才是真實的倉央嘉措!

題主提到的詩句,來源於西藏一個古老的傳說。觀音菩薩弟子獼猴禪師在修行的時候,遇到一個雌猴羅剎女求愛,如不答應,羅剎女變自殺永墜惡道,如果同意了,就要違背戒律斷絕佛緣,獼猴禪師一時進退維谷。這種心態就被倉央嘉措寫成了那首名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可是如來並沒有強迫倉央嘉措,強迫他的是那些個殘酷無情的清規戒律和權力的險惡用心!終於機關算盡的桑傑嘉措兵敗被殺,倉央嘉措也被人告到康熙皇帝那裡,說他沉溺酒色不守清規,是個假冒的達賴,康熙下令廢除倉央嘉措並將其抓捕遞京。忠誠的僧兵與遞解倉央嘉措的蒙古軍隊血戰了三天三夜將其救出,並逃至哲蚌寺,剛剛二十四歲的倉央嘉措面對追兵不忍再死無辜,命僧兵們放棄抵抗,一人出降。路過青海湖的時候,倉央嘉措念出了他那首著名的絕命詩,在湖邊圓寂,詩云:

白色的野鶴啊,請將飛的本領借我一用。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作,可以理解為,佛家修行者遇見了傾世紅顏,頗為動心,又怕沉迷紅塵荒廢修行,感嘆世間如何才能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能專注修行又能陪伴紅顏左右。

如此,就好理解“寧負如來不負卿”的含義了。從單句來看,可以理解為:寧可丟棄修行,也要與你比翼雙飛! 對待世俗人來講,就是,我願意掙脫世俗枷鎖,也要與你在一起!

深刻的愛的確讓人淚奔!




振江很帥


這句一看便是飛蛾撲火般的告白啊!

揹負東土大唐皇帝的使命前往天竺如來處取真經普度眾生的唐玄奘在女兒國的說辭,不過這句是自己改了的,原句是“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滿滿的情,滿滿的無奈。唐僧與女兒國國王互生喜悅,是動了凡心的,不過自己身上揹負的太多,也是無可奈何,才出此感嘆。留是錯,走也是錯,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讓唐僧放下一份凡塵,這一走,也才在大道上修成了正果也就此留下了一份人間的遺憾。

寧負如來不負卿,也就是放下了自己的一切此生只得你一個的意思了。


自在媒體人


沒有“寧負如來不負卿”,只有“不負如來不負卿”,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為什麼這麼說?只有當了解了詩的原作者為什麼會寫下這樣的詩句才能明白。

“不負如來不負卿”的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間西藏宗教首領黃教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他的一生正是清政府與統治青藏地區的漠西蒙古爭鬥時期,而他一生的悲劇也離不開政治鬥爭。

清代康熙年間,西藏黃教即藏傳佛教的格魯派的宗教勢力幾乎已經統治了西藏。黃教的宗教領袖表面上看是達賴喇嘛,實際上是被稱為“第悉”而幫達賴管理事務的人。“第悉”又俗稱“藏王”。五世達賴的第悉名字叫桑傑嘉措。從政統上說,西藏屬於漠西蒙古和碩特部的地盤。

桑傑嘉措與和碩特部的關係有矛盾,但是和統治青海的漠西蒙古另一部即準噶爾部的大汗噶爾丹從少年相識,關係非常好。於是桑傑嘉措非常希望能得到噶爾丹的支持擴大黃教在西藏的宗教勢力。當時除了黃教之外,藏傳佛教寧瑪派即紅教在藏南也有自己的勢力範圍。

於是在五世達賴去世之後,桑傑嘉措沒有向作為中央政府的清廷彙報。他在紅教寧瑪派流行的地區找到了轉世靈童卻沒有公佈。但問題後來噶爾丹被清朝平定了,康熙皇帝這才知道拉薩的情況,知道五世達賴去世多年,卻沒有轉世靈童繼位,於是勃然大怒。

這種情況下,桑傑嘉措不得不把他找到的轉世靈童公佈出來,稟報給清廷。這個轉世靈童就是倉央嘉措,他這時已經十四歲了。於是在清廷主持下,倉央嘉措在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儀式,正式成為六世達賴。但這對於一個已經十四歲的少年來說太突然了,並且此前他的家庭一直信奉寧瑪派。

此後作為第悉的桑傑嘉措對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學習管理很格。而倉央嘉措卻發現第悉桑傑嘉措自己不守戒律,既為僧人又蓄養女子。而且“藏王”桑傑嘉措因為欺瞞的原因而與清廷關係緊張,同時與和碩特部拉藏汗也矛盾尖銳。這些都讓年輕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覺得失望和絕望,於是墮入了深深的沉倫和自棄中。

此後拒受比丘戒的倉央嘉措甚至連出家戒都拋棄了,穿起了俗人的服飾同時變得放蕩不羈,完全不再修行。他恣意行樂,甚至包括和年輕女子尋歡作樂。那些被後世奉為經典的詩歌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

個人認為,倉央嘉措並不是沉迷於和某個女子的感情。他詩裡說的“如來”既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希望,是他對生活的態度。而他所說的“卿”或許會是某個曾讓他動心的女子,但也可能是指他所向往的自由而光明的生活。“不負如來不負卿”是他對現實生活的絕對,陷入複雜矛盾卻無解的困惑。如果改成“寧負如來不負卿”等於是說倉央嘉措徹底拋棄了他的信仰而甘於沉淪。但實際上又不是這樣。

“藏王”桑傑嘉措和和碩特拉藏汗的矛盾徹底爆發而死於大戰之中。就在拉藏汗的蒙古大軍與黃教哲蚌寺僧人即將為了搶奪六世達賴而再次一戰的時候,為了避免再次流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主動讓蒙古大軍帶走了,然後奉康熙之命被押解進京。途徑青海時年僅二十五歲的倉央嘉措打坐圓寂。

流傳於今的那些所謂情詩,其實是倉央嘉措對生命的讚歌和他心嚮往之的光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