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負你”和“你負天下人”,你會選擇哪個?為什麼?

英語六人行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曹操一句話,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奇怪的是,為什麼人們要在這兩者中間選擇其一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者都不好。

先來看看上半句:天下人負我。從字面的意思上,可以理解為,天下人都可以對不起我,或者都可以對我不好!由此性格特點的人可能人際關係會很好,喜歡吃虧,善於吃虧嘛。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沒有自我。這樣性格的人永遠活在別人的價值體系裡,換言之就是把別人的價值體系當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是一輩子活在別人舌頭裡的人。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說好就是好,說壞就是壞。沒有,或者說不敢有自己的主見和主張。限制社會上的那些媽寶男就是這一類人,在他們的身邊,大抵都有一個強勢的母親。

再看看下半句:我負天下人。意思很明顯,就是說,我可以對不起天下所有的人,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有人都應該聽我的,否則我必將除之而後快。這樣的人如果處在領導崗位上,那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孩子從小都有一對溺愛的父母,在教育中不分對錯,沒有底線,只知道一味的去滿足。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過一個理論,叫人格結構理論。他把一個人的人格分為三層結構,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謂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本我是一個混沌的世界,它容納一團雜亂無章、很不穩定的、本能性的被壓抑的慾望,隱匿著各種為現代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所不容的、未開發的本能衝動。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它完全不懂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善惡和什麼是道德,只知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它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是意識結構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環境的調節者,它奉行現實原則,它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違反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範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構成,是人格結構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類生活較高尚行動的動力,它遵循理想原則,它通過自我典範(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通過良心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

由上述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天下人負我,在這樣的人格結構裡,超我的成分更多一些,乃至於過分遵守規則,循規蹈矩,凡事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會因為做錯事情而倍感內疚,常年生活在自卑的狀態裡!

而我負天下人。在這樣的人格結構裡,本我的成分要多一些。他們沒有規則意識,只有自我中心。是以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出發,不去考慮周圍人的感受。給周圍人的感覺就是鋼臂自用,是自負的。

因此,我覺得這兩種狀態,其實是人格的兩種極端狀態,是一種病態的表現模式,都不可取。而健康的人格結構,當然是自我的人格結構,他既會考慮到規則意識,又會照顧到本能的需要將這二者的需求放在現實生活中去考量,從而得出一個符合現實原則的折中的方法,進而形成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

擁有強大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他有非常明確的人際邊界意識,既能考慮到周圍人的感受,又會正確的表達自己內在的底線與原則。

所以我認為我們要追求的是一個強大的內在自我,而不是那兩個極端!


心理諮詢師浪花


我沒有曹操的狂妄,“寧我負人,休人負我”。

我也沒有那麼大的格局,“天下人負我”和“我負天下人”。

只希望自己的行為規則,不違背道德底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一顆善良之心,善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他人。以求心安理得,不受良心譴責!


曦陽Zzz


曹操說,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負我,這是個偉人,人家說,就覺得大氣磅礴啊,但是作為渺小的個人,我選擇:天下人負我,不負天下人。原因很簡單:只為心安。

不負,不欠,問心無愧,心安理得,才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

不負而心安,是自我肯定,自我強大,而不是自卑,任人踐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