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庸?

春春的天天


馮庸是一個“敗家子”。

他是張學良的把兄弟,江朝宗的乘龍快婿,馮德麟的兒子!

馮德麟是張作霖的把兄弟,曾任奉軍二十八師師長,與張作霖平起平坐,後來因為被張作霖算計而與張作霖反目成仇,最後因為入京參與張勳復辟而遭到段祺瑞的逮捕,張作霖則趁機收編了他的二十八師,馮德麟也因此被打落谷底。

馮德麟失勢後曾有意讓兒子退出軍界,馮庸也聽了勸,這也是後來馮庸沒有以奉系將領聞名於世的原因。

馮庸生於1901年,張學良也生於1901年,馮只比張小3個月,張學良乳名叫“小六子”,馮的乳名則叫“小五子”,這兩人曾經可是絕對的鐵哥們!

馮庸與張學良有多鐵呢?兩人同取一字:漢卿!已經鐵到“穿同一條褲子”了。

馮庸在1917年到北平入讀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張學良則在1919年被張作霖送到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雖然擁有不同的學習經歷,但實際上倒也沒讓他們產生多大的隔閡。1920年馮庸從北平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回到奉天,在東北空軍中任少校參謀,後來受張學良推薦成為空軍少將司令。不過在郭松齡反奉的時候,張作霖曾經命令他率領空軍轟炸郭松齡部,但是他因為不想參與這場奉系的內訌,所以直接掛印離去。

馮庸的行為無異於臨陣脫逃,但是張作霖並沒有處罰他,或許也是念及張、馮兩家的交情吧,當年馮德麟在京被捕後,老帥雖然趁機奪走了馮的28師,但是也想方設法救出了馮德麟。

張學良也為這事還被張作霖臭罵了一頓,不過倒也沒有責怪馮庸,畢竟是多年的兄弟。

也許是郭松齡的反奉以及郭松齡最後的結局刺激到了馮庸,繼而又想到自己的父親馮德麟曾經的經歷,心生感慨,也因此產生了脫離軍界的想法。此時的馮德麟也因為當年與張作霖爭鬥失敗,意識到了權力競爭的殘酷,於是將注意力轉到了工商業,辦了一個大冶鐵工廠,馮德麟似乎也有意讓自己的兒子遠離這些紛爭。

雖然馮德麟被張作霖奪走了軍權,可是要說家產,馮家當然也不會少,所以即便是不在軍中任職,馮庸也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像張學良一樣當一個瀟灑風流的公子哥。

但是,馮庸卻不甘於平庸,或者說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抱負,此身生於亂世,國家陷於危難之中,怎麼能浪費有用之身呢?所以馮庸雖然已經產生了退出軍界的心思,卻也開始尋思著做點什麼。

1926年馮庸以大冶鐵工廠為基礎,創辦了大冶工業專科學校,馮庸自此從軍界跨入了教育界。

1926年8月,馮德麟因心臟病發去世。在馮德麟死後,馮庸開始變得不安分了,發狠起來了,他變賣了幾乎所有的家產!這事要讓老馮知道了也不知道會不會氣活過來,老子好不容易掙下的產業你這傻兒子就這樣給老子敗光了?但是,馮庸就是這麼狠!只要能給國家做點事,他寧願當一個“敗家子”。

馮庸變賣家產要做什麼?辦學校!1927年馮庸辭去了東北戰車總隊少將隊長之職,拿出了鉅額家產辦了一所“馮庸大學”。這所大學當年在東北可是大名鼎鼎的,馮庸也因為辦馮庸大學而蜚聲東三省,甚至是聞名於全國。

當我們以為馮庸的人生軌跡發展到這已經可以將他定義為“教育家”的時候,日本人不安分了,然後他也不安分了。

1929年7月,在中東路事件爆發後,馮庸迅速組織了300多人的馮庸大學“師生隊”奔赴黑龍江海拉爾地區與敵周旋。

1931年日本人制造了“九一八”事變,當馮庸再次準備以馮庸大學的師生組織隊伍抵抗日軍的時候,日軍衝入了馮庸大學,收繳了馮庸大學的軍械,然後強行帶走了馮庸。日本帶走馮庸的目的是想要讓馮庸取代張學良在東北的位置,讓他給日本人當傀儡!

馮庸自然不肯,為了讓日本人死了這條心,他更是絕食抗議。

最後在被日本人關了十幾天後,在馮庸大學的日籍教授岡部平太郎的擔保下,馮庸得以獲釋。此時馮庸大學的大部分學生已經撤到了北平,馮庸也迅速去了北平,原本想著在北平復課,結果淞滬會戰的硝煙又升起了,於是馮庸將馮庸大學師生組成義勇軍,迅速奔赴淞滬戰場。

當熱河戰役爆發後,馮庸大學義勇軍又奔赴了熱河前線,與日軍英勇作戰。

經過這一場場戰役之後,馮庸師生損失慘重,不管是人力、物力、財力都已經近乎消耗殆盡,馮庸想要重開馮庸大學卻也成了奢望......但是,馮庸師生卻沒有後悔,活下來的人,有很多人在以後又上了戰場。

馮庸終究是軍人出身,雖然離開了奉軍,卻也無法阻撓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戰場上!

馮庸一輩子不抽菸,不喝酒,不嫖,不賭。

張學良是“敗家子”,他從“東北王”敗成了“東北王”。馮庸也是“敗家子”,可是他卻“敗”得讓人尊敬。

張少帥呀,看看你的好兄弟,再看看你,你該臉紅了......

1948年馮庸去了臺灣,在臺時與張學良仍以“漢卿”互稱。

1981年2月,馮庸在臺北病逝。


吾與吾國


馮庸,漢族人,1901年生於奉天海城,他的父親大家可能會更加熟悉——奉系軍閥馮德麟,馮德麟既是東北王張作霖的老對手,也是張作霖的結拜兄弟。馮庸與少帥張學良也是同年而生,兩人如父輩一般曾拜把子。


馮庸最著名的兩件事:第一,曾經擔任東北空軍司令,第二,曾散盡家財自費創辦馮庸大學。

1920年,19歲的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學堂,回到東北在東北軍中任職。不同的是,馮庸並未在陸軍發展,而是進入東北空軍,他歷任東北航空處參謀、參謀處長、航空司令等職,後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空軍司令。

1933年,馮庸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路總指揮,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抗戰期間,曾在國民黨的第三戰區、武漢衛戍區等地任職。

真正奠定馮庸歷史地位的,則是他散盡家財、自費創辦的馮庸大學。馮庸認為,落後的中國只有工業才可以救國和強國,而發展工業的基礎在於教育,因此,“創辦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

馮庸大學創立後,得益於馮庸在東北軍空軍任職的經歷,馮庸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和飛機場的大學。馮庸大學設了三個學院:理工學院、法學院和教育學院。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質的大學,最多時該校學生達700餘人。




馮庸在東北出生長大,他深刻的知道,日本的侵略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侵略,更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奴化。因此,馮庸提出了“八德八正”,希望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抵抗日本的文化和精神侵略。同時,馮庸規定了正常上課外,每位學生都要接受軍事教育,以增強學生的體魄和精神。

九一八事變後,馮庸大學被日本人佔領,作為校長的馮庸也被日本人軟禁,勸降不成後被帶至東京。在友人的幫助下,馮庸回到北平,繼續主持了馮庸大學,並建立了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

1933年,由於馮庸大學是公益性質,在馮傢俬產耗盡後,馮庸大學在無力辦下去,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經歷了六年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後,馮庸撤至臺灣,1981年在臺北去世。


鳶飛九天2018


馮庸和張學良,兩個人都字漢卿,可卻是不一樣的人生。

這二人的父輩馮德麟和張作霖鬥了一輩子,但是他們的交手從沒影響過兒子輩,張學良和馮庸是拜把子兄弟,感情很好。

馮德麟準備集結軍隊打張作霖時還把自己的貼身玉佩給張學良當護身符,張作霖在東北建立空軍時還為馮庸準備了空軍的少將職位。

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繼承人,一輩子都在政治碾壓中度過,而馮庸不同,他真正活出了自己。


兩人雖然都是公子哥,但不同於張學良,馮庸不賭不吸毒,喜歡結交文人雅士,最後父親死後他居然散盡家財,自費建立了一所大學,名字也直白,叫馮庸大學。

九一八之後馮庸拒絕和日本人合作,最後被抓到東京,奇蹟的時靠著朋友多他居然逃了回來,在北京繼續辦馮庸大學,私產用光之後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併成立義勇隊赴東北進行抗日。

比起張學良,馮庸的一生,才是真風流。


歷史區總柴


如何評價馮庸?

放到今天,馮庸算是一個頂級官富二代,他爸是奉系軍閥馮德麟,他岳父是民國國務總理江朝宗,他好哥們兒是少帥張學良。


不過,在官富二代滿天飛的民國,他的出身好像也算不得什麼。

據說他爹死的時候留給他好大一筆遺產,但這小子卻一點都沒有啃老驕傲的覺悟。他目睹幾個大帥們打得不可開交,心想這打仗都是為了權力,沒有真為草民的。而如果真的想讓草民覺悟,就要辦教育。


於是馮庸把自己本來留著要聽戲買房喝花酒的錢拿了出來,創辦了一所大學。大學得有個名字,他苦思冥想半天,最終決定用自己的名字為大學冠名,就叫馮庸大學。

這馮庸大學可是不簡單,它不僅是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還是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一所公益性大學,所有進入學校就讀的學生均完全免費,不用掏一分錢。


時人贊其義舉,稱其為“翩翩濁世佳公子”。你覺得馮庸如何?咱們留言區見!


達摩說


馮庸其人

看過《少帥》的都知道,他和張學良算是發小,他是奉系軍閥馮德麟的兒子,因此,要說馮庸得先說一說他老子馮德麟。

馮德麟和張作霖的關係很微妙,對外而言,他們是奉系軍閥的整體,但是對內而言,馮德麟並不服張作霖,甚至還和張作霖發生過沖突。正是因為馮德麟在奉系被張作霖壓著一頭(資歷比張作霖),馮德麟始終不服氣,為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馮德麟孤注一擲支持張勳復辟,失敗後,經過張作霖周旋才保住了性命。

但是馮庸和張學良的關係沒有過多的受到他們父親的影響,馮庸這個人,就是人如其名,大道致庸,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張學良更是一個二愣子,對人沒有心眼,感覺這個人好,有關係,就會當做朋友,兩人還結拜為兄弟。

創辦馮庸大學

馮庸這一生最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創辦了中庸大學,大學並不是小學,說創辦就創辦,而且是在民國時期,可以說,為了創辦馮庸大學,馮庸是耗盡家財,當時史論縱橫在看《少帥》時看到馮庸做出的決定,心裡的第一想法是,這B是個精神病!

當看到馮庸的解釋,中國當時處於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工業落後,為了振興國家,必須發展工業,要想發展工業,必先培育人才。正是這樣的辦學理念,使得這所大學並不平庸。

馮庸大學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是中華民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馮庸還提出了“八德八正”“教育機會均等”“工業救國”的思想,可以說這些思想在民國時期都是先進的教學理念,除此之外,馮庸除了要求學員進行正常上課外,還要求人人都要受到軍事訓練,每天實行強迫運動一小時,史論縱橫在瀋陽學習期間,每天上午下午學校都會組織跑操,估計也和馮庸大學有淵源。

由於馮庸大學是公益性大學不收學費,在辦了六年之後,經張學良同意將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但是作為東北第一次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馮庸的行為對後世產生了影響。史論縱橫在瀋陽就讀的翔宇中學就是一所民辦中學,學校在辦學理念上,有馮庸先生的一定影響。

馮庸的婚姻生活

為什麼縱橫有提馮庸的婚姻呢?因為在《少帥》中,馮庸心儀的那個對象,竟然是一個人高馬大的體育生,這一段愛情故事有點亮瞎你的狗眼啊!

在《少帥》中馮庸本身就是那種花花公子,在東北,除了老張家,沒有人比馮庸更像一個二代,這種紈絝子弟的作風估計和張學良也十分相似,但是馮庸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

馮庸的第一個妻子是馮德麟擁護張勳復辟失敗後,娶了當時的政界大佬江朝宗的女兒,兩家可謂門當戶對,但是馮庸屬於那種受新時代思想影響比較深的人,對於這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行為應該有所反感,後來二人以離婚而收場。

第二個妻子就是那個人高馬大的體育特長生,龍文彬,對於這段感情,很多人都反對,但是馮庸卻堅持,最後在一起,在九一八事變後,二人還曾經在北平一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活動,但是後來定居臺灣後,因為馮庸做事低調,不喜張揚,最終走向分離。

馮庸這個人作為軍閥的兒子,能夠有馮庸這種覺悟和作為的,估計民國時期的二代們一個也不如,即使是袁克文雖然一生放蕩不羈,但是終究是隻為了自己而活,追尋自己的人生,只有馮庸,為國為民,甚至願意放棄自己的家財,反正史論縱橫是挺佩服的。


史論縱橫


問:如何評價馮庸?

馮庸生於1921年,卒於1981年,享年80歲,解放前在東北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系奉系軍閥馮德麒長子,其本人曾擔少帥張學良的參謀長,他傾其家產創建過馮庸大學,證明其是個有理想與追求的人,他組織過義勇軍抗日,證明其愛國的熱情,他在抗戰勝利後接收了瀋陽,證明了他身份的不一般,他還提出過“八德八正”“教育機會均等"“工業救國”的觀點,證明了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蔣家王朝垮臺時他去到了臺灣,直至1981年離世。對馮庸我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一點皮毛,評價也只好點到為止。





楚人一丁952


老子是土匪出身的操蛋軍閥,家裡有槍有錢,這樣的霸道官二代能是好人?

現在難以想像,但民國時的東北就出了這麼一位出淤泥而不染,出染缸而不髒的官二代、富二代。

此人就是馮庸,一個大道不庸的貴重公子。

很多人對馮庸這個人並不瞭解。早年,這哥們的檔次可不低,跟張學良一個級別的。張作霖坐上東北王的寶座前,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馮庸他爹,馮德麟。

馮德麟與張作霖並駕齊驅時,倆人的長子馮庸和張學良,不僅同年,同在一個屋簷下讀書,就連字都一樣,馮庸字也叫漢卿。

倘若當年馮德麟東北爭霸贏了張作霖,那東北的少帥就是馮庸。論雄才大略,馮德麟固然不如張作霖,但馮庸可不是犬子,尤其那一身正義骨氣,熱血情懷,似乎不是張家二代可比的。

有一點很有意思,也很令人感慨,東北的那一幫子老梟雄們雖然為權勢爭鬥,但卻不傷及私下兄弟情,二代們的關係也一直很融洽。馮德麟與張作霖,馮庸和張學良之間的關係就是個極有力的證明。

馮德麟落敗主要是中了張作霖的慫恿之計,攪和進了張勳復辟,但馮德麟因此事遭到段祺瑞通緝的時候,張作霖並沒有落井下石,下了兄弟的槍,張大帥一點沒有要兄弟命的意思,相反給老大哥營救了出來,並給安置了一個爽得流油的美差。

所以,馮庸的命運並沒有因為老爹的跌落受到太大的影響,也就是從官二代變成了富二代。

其實這更考驗人,當老爹鬱悶地就剩下錢的時候,有幾個富二代不沉淪,不折騰,不作死的?

馮庸就不。

在奉系幹了一段時間後,因為厭惡軍閥間的互相殘殺,馮庸不久就退出了東北軍界。

拿著老爹留下來的萬貫家財,這哥們幹了件特讓人佩服的事,不揮霍,不享受,把繼承下的遺產全數拿出來創辦了馮庸大學。

這可不是不痛不癢的搞慈善,而是用傾家蕩產的方式來救國圖強。

1927年8月8日,馮庸大學成立,這所大學不僅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而且全免費。

值得一說的是馮庸的辦學理念——造就中國新青年,具體說就是培養有新思想,有傳統衛國精神以及建國能力的新青年。

其提出的“八德八正”教育,即便今日來看,依然彌足珍貴,使人欽佩不已。

何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何為八正?正行、正業、正思、正言、正視、正聽、正德、正容。

除了照有德君子的標準塑造新青年,馮庸還要求人人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每日必須運動一小時,即便嚴冬積雪,學生也要坐臥雪地苦練,以增強體魄,培養吃苦耐勞精神。

當時,奉天人把馮庸大學與北大營、東大營相提並論,稱其為“西大營”,可見它在東北人心中的分量。

九一八日本人佔領奉天后,跟北大營這些地方一樣,馮庸大學亦遭到了毀滅性佔領。

馮庸本人更是遭到了日本人逮捕。

因為知道馮庸在東北的分量,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威脅馮庸,以兩個條件(一、宣佈東北獨立;二、承認日本在滿蒙的一切已得權利)想讓他出任東北領袖,組織滿洲獨立。

但怎麼可能。

馮庸大義凜然地拒絕說:殺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為賣國賊。

不是因為自身在東北影響力巨大,日本人有所顧忌,馮庸可能難逃日本人的毒手。

所幸,他最終逃出了東北。

幾經磨難,逃到北平後,馮庸在西直門重建大學,為此,他變賣家產,直到家財散盡。

1931年年底,馮庸會同東北進步人士趕赴南京,向蔣介石請願參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後,他組建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勇赴抗日前線。1933年,日軍進攻熱河,他又率學生趕赴承德參加抗戰。

軍閥混戰,容易升官發財時,馮庸說,我個人19歲出來做事,彼時抱著一種直線思想,打算做一個愛國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統統打倒。不過到了民國11年戰爭的時候,我受了很大的打擊,很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學都因戰爭犧牲了,他們的壯志不但沒有做到半點,而且早早就把性命喪掉,實在可惜。

但到了民族危亡時刻,犧牲在馮庸心中卻成了在所不惜之事。

前者有正義,後者有骨頭。

1933年6月,馮家的私財基本耗盡,馮庸大學再無恢復辦學的力量,最終被併入了東北大學。

但馮庸的歷史並沒有就此結束,但也不便細談,如果概括成一句話的話,可以這麼說,在紛繁複雜的亂世,他依舊像一個正派君子,不苟且,也不落寞。

1949年之後,他還當過臺北市長,要知道,跟他一個時代的官二代、富二代那時基本都讓歷史洪流沖刷掉了。

最後再來說說馮庸的婚姻。

馮庸有兩段婚姻。

第一段是典型的封建軍閥包辦婚姻,娶的是北洋風雲人物江宗朝的女兒,但馮庸不屬於封建舊家庭,這樣的婚姻註定只能解體。

第二段是典型的自由戀愛,娶的是壯碩的馮庸大學女學生,但很遺憾,這段婚姻多年後也解體了,原因是曾經的女大學生嫌棄馮庸不夠進取。

這其實是君子之哀。

馮庸的一生其實也是這樣,君子之哀。

換是太平盛世,他這樣的人會很難得,也會得到更大的尊重。


黑句本


馮庸張學良,可謂是除了媽不一樣,就是兄弟,兩人有一樣字號名“漢卿”漢卿“漢者央央華夏,卿者出卿入相。”

這二個人也用自己人生,完美演繹一段“漢卿”故事,不過一個臭名遠揚,一個追尋自己人生目標。

我不想罵少帥,不過和他發小比,張少帥本應成就更大,奈何被挫脊樑骨,也不過是該硬時不硬,最後因陽痿被罵而已。

他們人生起點一樣,老子都是土匪出生,想當年呼嘯東北的大帥張作霖有七個結義兄弟,分別是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

而這其中,混的最好的無疑是張作霖,還有就是馮德麟。也因此,他們在東北很是經歷一翻龍爭虎鬥,最後勝利者是張作霖,心灰意冷的馮德麟最後不玩仕途轉成商途,也給兒子留下一份諾大基業,錢財那是無數滴。

因為他們老子成功,張公子和馮公子可說是東北,甚至全國都數的上號的富二代,權二代。

不過在他們老子看來,其實這二個傢伙,都是敗家子。‘

唯一區別就是,一個敗的理直氣壯,名字雖然叫庸,可以將字號“漢卿”表達的淋漓盡致,另一個敗的狼狽不堪,將“漢卿”這個字號變成了一個笑話。

馮庸的熱血情懷,報國志向,還有那一腔正義,都不是張學良可比。

在拷問人心之下,作為一個窮的只剩下錢的人,那有幾個不是瞎折騰的,馮庸當然也是如此,他一開始,也是和張學良一樣混軍隊的。

混的地方,也和少帥一樣是在奉軍混,當時職位是空軍少將司令,很受把兄弟張學良的信任,可惜後來的一件事讓這個看上去昏聵的馮庸,人生觀發生轉變。進而棄軍從教。

這件事就是著名的“郭松齡反奉事件。”郭松齡的反叛舉動,讓他毅然決然的放棄軍人這樣一份看起來光鮮可是也充斥著無奈於陰謀的職業。

就此他的人生完全改變,也許在他看來所有的背叛也好,軍事政變也好,不過都是軍閥的爾虞我詐,而這爾虞我詐的根源恰恰是教育的不到位。

於是,他開始揮霍自己老爹留下的萬貫家財,不過這家產不是奢侈腐化,而是拿出來做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情,那就是辦學興國。

辦學興國,無疑在當時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軍閥混戰時期,誰他媽會關心教育,有槍就是草頭王,城頭變化大王旗,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可馮庸偏偏不,他就幹了這樣一件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無怪呼張學良後來見到馮庸說他:你這是吃力不討好,還是求名?

馮庸說;為國盡責,我在用另一種方式救國圖強。

這對話,將兩人天高地別的思想境界表露無遺。

1927年8月8日,一個吉利的日子,馮庸用萬貫家財打造的大學“馮庸大學”正式成立,這不僅是中國第一所全西方式大學,最特色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全免費,無償的公益教學。

我的個乖乖,這在當時完全是超脫時代的壯舉啊。

在開學之後,馮庸也不是對大學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親身參與教學工作中,他對學校提出了教學標準那就是。

“八德八正”教育理念

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八正為:正行,正業,正思,正言,正視,正聽,正德,正容

以上八德無疑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禮義廉恥,孝悌忠義,就是儒家的思想傳遞,而這八正,則是新思想的傳播帶來的新理念。

由此可見,馮庸對自己的大學,那是有著很深的情懷,他要培養的不僅是有德君子,還是新時代的人才。

不僅如此,馮庸還將在軍隊中學到的一切代入自己的大學,他在學校中施行軍事教育,規定每日都有特定時間軍事化訓練,以增強體魄,目的是讓學生們都成為,有德行,有思想,有體魄的三有青年。

也因此,當時的東北人都特別佩服這個曾經的富家公子,現在的大學校長馮庸,在他們看來,馮庸大學和東北軍北大營一樣重要,都是東北人的精神傳承。

然而好景不長,1931年9.18發生,日本突襲奉天,東北軍不放一槍一彈放棄了東北黑土地,作為大學校長的馮庸無奈也只能看著被佔領的“馮庸大學”。

不僅如此,他還被日本人逮捕,經受各種威逼利誘。

當時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就威脅馮庸,要他做日本人的傀儡,組織滿洲獨立。

馮庸在這一刻的表現和他的把兄弟比起來,無疑要偉光正的多。

他大聲訴責日本的人說到:“殺我,不算什麼,死得其所,要我做賣國賊,絕無可能。”

後來的馮庸在友人幫助下,終於逃出東北,並艱難逃難到北平。

國家如此飽受磨難,非一人之力可以改變,可是馮庸還是初心不改,繼續自己的教學事業,在又一次變賣家產之後,馮庸大學再次出現在北平。

現在北京西直門,還有馮庸大學舊址,以紀念這位致力於教育救國的愛國者。

救國者之所以為救國者,和普通人最大區別就是想和做,有無數人想著報效祖國,可是做的人卻不多,想和做是兩回事,但是馮庸就是如此知行合一一個人。

在北平重整馮庸大學的他,依然不忘國家。1931年,前往南京像蔣介石請戰,1932年甚至帶領自己的大學生走上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戰場,1933年更是參與熱河抗戰,逃跑的叔叔輩湯玉麟,看到馮庸如此,不知道臉紅不?

國家將亡,只記得打包錢財的湯玉麟,和一無所有還是毅然上戰場的馮庸,這對比要不要太明顯。

民族危亡時刻,犧牲在馮庸心中成了在所不惜之事。

民族危亡時刻,也有人為了自家身價而只知道跑跑跑。

中國的脊樑從來都不缺,中國的軟骨頭,也從來都不缺。

這就是中國人。

1933年6月,經歷無數劫難的馮庸大學,因為馮庸這個敗家子敗光家財終於無以為繼,最後被併入東北大學。

我相信這一刻馮庸心中一定非常不甘。

隨後的歲月,馮庸依然堅持在抗戰的戰場,用他就有的吶喊還有一腔正氣,喚醒沉睡的國人。

我相信,張學良也是在他這位把兄弟身上找回最初的初心,要不那會有後來的改玄更張?

1949年之後,馮庸來到臺灣,歷任臺北市市長、高雄港口司令等職。

1981年2月15日,馮庸去世,享年80歲。

此“漢卿”,非彼“漢卿”,他完美的詮釋自己的名字。

在我看來,君子之德,君子之大德,非馮庸莫屬!


阿斗不傻


馮庸(1901-1981年)奉軍首領馮德麟的兒子,而馮德麟是東北王張作霖8個結拜弟兄之一,馮庸和張學良是同年出生,張學良小名叫“小六子”,而馮庸小名叫“小五子”,兩人從小一起玩,父親都是結拜兄弟,他倆長大後也結拜為金蘭兄弟。

圖為年輕的馮庸。

小時候馮庸和張學良一起在奉天講武堂學習,後轉到北京講武堂,畢業後回到東北軍在航空處任職,並組建飛行大隊,之後訓練了不少人才,中國空軍四大天王之一、淞滬會戰第一次擊落日軍敵機的高志航,就是馮庸培養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命為裝甲司令,因戰敗被解職,1925年出任東北軍空軍少將司令,1926年其父馮德麟下野,馮庸隨父親一起創辦實業,有鐵廠、醫院、學校等。

圖為馮庸紀念館。

沒多久馮德麟因心臟病去世,馮庸接手整個家業,他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原因是工業太落後,當時的全國掀起了抗日救國會,東北民眾也日益高漲,馮庸和當時愛國人士閻寶航的商議下,決定捐出所有家財,教育救國,興辦馮庸大學。馮庸父親作為老軍閥,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田產、礦業、醫院、學校、房產、商鋪多不勝數,馮庸全打包作為建校經費。

圖為現存馮庸大學的教學飛機。

1927年馮庸大學成立,位於今天瀋陽鐵西區滑翔小區,佔地30萬平方,學校不但有教學樓、實驗樓,還有現代化的電氣實驗室、機械實驗室,自己的發電廠,學校配套的體育場、游泳池,更有一座飛機場,全國僅有,馮庸大學在當時絕對是配置最好的工業大學,不是全免費的。馮庸大學由專業課、軍事課、愛國課三部分組成,除了學專業課外,還要進行軍事訓練和思想教育,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後,馮庸率領大學義勇軍300人奔赴前線抗日,1929馮庸大學又率領義勇軍出發北滿殲俄,因為馮庸大學的愛國教育直指日本帝國主義,所以也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釘。

這個老人叫郭潔,他是2008奧運西安火炬手,1936年他作為中國選手赴柏林參加11屆奧運會,他也是馮庸大學畢業生。

1931年918事件爆發,僅3天后日軍就突襲了馮庸大學,校內的飛機,槍,設備,儀器被日軍搶去,校內辦公室器具被日軍搗毀,馮庸被日本憲兵抓去關押,後來馮庸雖被釋放,但馮庸大學已被日軍徹底清除,同年11月,馮庸大學學生在北京組成抗日義勇軍,準備誓師救國,馮庸此時也沒錢財再覆校,於是張學良將馮庸大學義勇軍解散,全部併入東北大學繼續學習。此後馮庸在國民黨內任職,解放後去往臺灣,曾任臺北市長,1981年去世。


圖文繪歷史


馮庸(1901-1981.2.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有人可能不知道馮德麟,他是東北和張作霖類似的風雲人物,1907年,按年齡為序,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張作相8人結拜為盟兄弟,1917年,支持溥儀復辟,被段祺瑞擊敗俘獲。經張作霖運作,獲釋。晚年投身創辦實業。)

如何評價馮庸?這裡先給總評吧:熱血青年,心懷家國,還頗有豪俠風骨。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且完全免費,他這義舉也因此頗為東北人所景仰。馮庸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他變賣家產,創辦馮庸大學。由於家庭出身和社會影響所致,馮庸很早就從戎,歷升官階,但他志不在此。他與社會民眾頗多接觸,深感民眾生活艱苦。當直奉爆發第一次戰爭時,身在其中的馮庸對內戰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

馮庸曾這樣剖析自己的心態:“我個人19歲的時候就出去做事,在軍隊裡服務,彼時抱著一種直線的思想,打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統統打倒。不過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年)戰爭的時候,我受了一個很大的打擊,就是有許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學,都因為戰爭而犧牲了,他們的壯志不但沒有做到半點,而且早早就把性命喪掉,實在可惜之至。我因為受了這種重大的打擊,知道戰爭的確是殘酷的,也實在是以亂亡國家的,所以我就改了一種方針。”

在馮庸看來,偌大一箇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漸趨衰微,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造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培養大量的工業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1926年,其父馮德麟病故後,馮庸退出軍界(仍保留軍銜),準備興辦學校。

我們在後人的角度,能知道當時中國的問題是全方面的,非徹底革命打開一個新天地不可,但是當時的人卻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咱們現在知道,馮庸的道路是接近“改良派”的,不能徹底挽救中國,但是他能毀家紓難,為國家和民族做一點貢獻,無疑是值得敬佩的,也正是有了無數這樣的仁人志士,中國才能走出苦難啊。

1931年年底,馮庸會同當時東北知名進步人士王化一、盧廣績、閻寶航等人同赴南京,向蔣介石請願抗日。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抗戰打響,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由馮庸率領到上海參加陣地宣傳和救護工作。1933年初,日軍進攻熱河省,馮庸又帶領學生赴承德參加抗日。

1933年9月,馮庸決定將學校併入東北大學,馮庸和許多愛國師生繼續參加抗日活動。

1933年,馮庸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路總指揮,參加長城抗戰 。後他又歷任第三戰區崑山戒嚴司令、武漢衛戍區中將軍法執行監、軍官訓練團中將處長、第九戰區中將處長等職 。 抗戰勝利後,馮庸以接收員的身份由重慶回瀋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

1948年瀋陽解放前夕,馮庸攜眷去臺灣 。 1981年,馮庸病故於臺北,享年81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