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感謝您的關注,每日1篇優質文稿與您醉言古今!)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後,趙構在江南一隅建立南宋並向金國俯首納貢。不久之後,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蒙古人在滅掉金國之後開始大舉入侵江南的南宋。

南宋寶祐六年,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令西方恐懼的“上帝之鞭”蒙哥汗親自統兵10萬,分兵三路進攻四川。十二月,攻佔川西、川北大部州縣,進抵武勝山,準備進攻合州釣魚城。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但沒想到的是,兵臨釣魚城下的蒙古鐵騎,遭遇到自成吉思汗以來,最重大的挫折,橫掃過歐亞,無可匹敵的蒙哥大汗,登上瞭望樓指揮作戰時,卻突遭“飛石”襲擊敗亡,垂喪的蒙古大軍,鎩羽北歸。

七百年來,蒙哥的死因一直沒有定論,雖可以基本肯定的為一種“飛石”(不是箭傷)所傷,染病而亡,但這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飛石”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是彈弓飛石,這能傷著蒙哥?

到過釣魚城的人都知道,蒙哥受傷之處,是在離城三百米之外的腦頂坪,而彈弓的射程,連百米都難以達到,因為彈弓本身,只是打鳥所用,是個小獵具或玩具耳,到底彈弓的彈力有限,威力太小,不能象弩彈弓、弩炮那樣,又打得遠力量又大。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又有人說是弩炮——即床弩彈弓,這是正規兵器,雖早已消失,但據考證清代弩彈弓,器具雖不大,但扳機,彈丸、彈兜、望孔、瞄準框一應俱全,但是關鍵是其射程只能打三四十米。所以再厲害也只能是與300米外的蒙哥汗是“強弩之極,不能穿魯縞也”。

至於其它的發彈器具,如飛石索、飛石手炮,射程極近,還遠不如彈弓,更是於腦頂坪,毫無威脅。

能夠強力打到腦頂坪的,當屬如今釣魚城山上的拋發機炮,這種兵器,需要多人操作,別說打三百米,五百米也不在話下。但是這種兵器使用的飛石,也基本屬於拋物式的平射,只要稍微有防護設置就基本沒什麼威力。身經百戰的蒙哥對於這種武器應該是瞭如指掌,他更不可能不在望樓上設置防護。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飛石

後來民國的戴美渠,他根據與釣魚城守將王堅同時代的抗元名將文天祥詩中一句:炮火雷飛箭星落,由此判定讓蒙哥喪命的乃是飛雷。

飛雷是宋金以來最為流行的軍事裝備,也就是飛雷火炮,此種兵器,肇自唐末鄭璠的發機飛火,歷經五代遼宋、西夏、金、蒙,幾百年間,隨著火藥的進展,由燃燒彈一步步演變成炸彈,而成為主力武器。但是飛雷都很重,由於它們個大、容積大,裝藥量都非常可觀,一炸一大片,而且又打得遠。

但如果我們試想釣魚城之戰,雙方如果真使用了飛雷,宋軍的炮應該固定在山上,可以想見當年不知有多少的飛雷,從那裡飛起砸向江面敵船,或飛往敵陣。同樣,蒙軍的震天雷,也會雨點般朝著城內飛來,雙方不甘示弱炮來炮往,不知炸得魚城和四野,斷牆殘壁,亂石焦土,是何種慘樣。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但是近千年來,我們在釣魚城卻找不到一塊飛雷的彈片,也見不到一處爆炸的痕跡。雖然由於歲月的沖刷,不曉多少的戰爭遺蹟已消失不見,但如果真有如此激烈的炮戰,不可能不留下一點蛛絲馬跡,這不合常理,況且釣魚城物資捉襟見肘,能有這麼多飛雷?

於是乎,這一說法又被否定了……

於是乎,金庸先生以釣魚城之戰為原型,讓釣魚城守將張鈺化身“楊過”,釣魚城為“襄陽”,寫下了我們所熟知的射鵰三部曲之《神鵰俠侶》,以武俠神功揭開“飛石”之謎:說是眾多武林英雄齊聚襄陽城,一方面幫助郭大俠夫婦救出被蒙古國師金輪法王挾持的郭襄,另一方面幫助其抵抗蒙古大軍南侵,而在其中打鬥中最後關頭,楊過運用“神功”,用玄鐵重劍挑起一塊石頭向蒙哥汗打去,蒙哥汗一命嗚呼,大軍群龍無首,只好退兵襄陽(釣魚城)。

蒙哥汗是被楊過的“神功飛石”打死的?這隻能作為娛樂自然不足為信,令蒙哥喪命的“飛石”到底是什麼,謎底仍沒有揭曉,直到1998年……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神鵰俠侶

1998年,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後山修公路,土地巖一處被泥沙掩埋的摩崖石刻,被人偶然發現。石刻風化損毀嚴重,僅還殘存著七十四個斷續的文字,勉強能夠辨認,其中“飛丸……血兇”4個字,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據專家考證,石刻與山上的王堅紀功碑,同是一個時代,這即是說它也是釣魚城山上,當年宋人的原始記錄。

石刻一經發現,尤其是“飛丸”二字的面世,一下就引起了轟動,再聯繫“血兇”二字,無容置疑,蒙哥汗之死,必定與“飛丸”相關。

“飛丸”顧名思義,既然稱為“丸”,應該屬於體積較小的圓形物體,這是什麼呢?

於是大家突然聯想起10年前一件事。1983年,四川考古家陳世松在瀘州抗元遺址,神臂城下的黃氏壩,發掘到好多的陶製彈丸,那些彈丸規格有兩種,大的如核桃,小的似龍眼,個個性能奇異,鄭地有聲,堅硬極了。摔在水泥地上,會反覆彈跳不止,一晃就飛至高高的樹頂,一落下又馬上蹦起,反反覆覆,會跳上好一會兒,那彈性尤如橡膠球一般,令人驚愕極了。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陶瓷飛丸

後經熱光技術鑑定,它們與釣魚城年代一致,都是宋元戰爭的遺存。

沒想到謎底,瞬間就在眼前破解。但是新的疑問又來了,那是什麼武器發射的“飛丸”呢?根據“飛丸”的射程和殺傷力,冷兵器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是熱兵器了。

打彈丸的熱兵器,以管形火炮最為人們熟知,人們現今常叫他們火銃。至元二年、至元八年的火銃,已很先進,打彈丸是顯然的。由此,不難得出,釣魚城之戰的管炮,不能排除打上了彈丸。

但管炮在當時火力不強,殺傷力也不猛,甚至一時還比不上弓箭的威力,當最大的缺陷還是打不遠,其時,激射箭也不過十餘步,即便是元明時火銃,也未必能打上百米,遑論威脅三百米之遠的龜山,另外,它又是件平射兵器,彈丸一樣要碰到防護,難以穿越。

那現在也就只剩下容器形火炮,即前述的飛雷那個兵器了?

將“飛丸”裝飛雷裡,充當爆炸飛散殺傷物,一炸開,像天女散花一樣,任何人碰上,躲都無法躲,因為“飛丸”碰上硬物就會馬上再彈起來,戰場上刀槍、盔甲、山石、城牆哪不是硬物,他們一旦炸開,彈子會再次跳起,形成二次殺傷,有的甚至可能還會跳三次、四次。

二次殺傷,明顯擴大了殺傷的空間,儘管力度遠不如直擊大。但以“飛丸”堅硬,仍具有不小的威脅,與現今的子母彈、集束炸彈等二次殺傷武器相比,它們自然更是厲害,但它們的設計原理,並沒有超越飛丸火雷。

也就是說,七百五十年前,竟有個四川人,走在集束炸彈的前面,將這種彈跳“飛丸”裝進“火雷”,這種超前令人驚歎。誰是這種兵器的設計者,是個工匠、是個軍士、還是其它什麼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永遠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但說不一定,這人就是“楊過”,所以我們姑且認為其就是楊過吧。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上帝之鞭蒙哥汗,真命喪楊過的“神功”飛石?4個字揭開千古之謎

不過,隨著宋亡飛丸也隨之消失。若不是石刻上的啟示,人們如何知道還有如此的秘密,因為凡是冷兵、熱兵發射的彈丸,是都可以稱作飛丸的,但彼飛丸卻非此飛丸,那些飛丸無非都是動詞,唯有它才是名詞,或僅是釣魚城當地的宋人才那麼叫的,肯定存在時間極短,又沒有流傳。

的確,宋以後這類彈丸就再未出現過。即使現代仿古燒陶的高手說一看那質地、那密度、那彈性,就知道弄不了,不說能飛至樹頂,單是著地狠摔不碎,他們壓根就沒見過,在他們的常識裡除非是鐵,陶瓷哪有摔不碎的,看來,這“飛丸”是多麼的珍貴了。

其實,光是那硬度,就沒法辦,不是很硬,而是太硬了,硬得如鋼如玉,怪不得蒙哥最後會命喪,這麼硬的傢伙,崩著誰也難逃厄運。

在出土的石刻上除了“血兇…飛丸”四字外,所剩殘文還有“逆醜元主……設機”等字。何謂設機,一語雙關,說穿了就是調設機炮,尋機打埋伏。一場狙擊戰,目標只有一個——蒙哥。

因此可以想象,當初釣魚城在物資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無法大規模使用“飛雷”對敵人進行轟炸,但“楊過”卻將飛丸與飛雷相結合製作成“集束炸彈”(說不一定僅製造了1枚),再“設機”挑出幾個“歿發必中”的 “狙擊手”,利用這枚“飛丸”炸彈,讓蒙哥一命嗚呼。

飛丸“炸彈”是如何傷著蒙哥的,是一次直擊,還是二次的跳彈,沒人知道,腦頂坪的現場,是一點痕跡也沒有了……

參考文獻:《宋史》、《元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