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倪瓚的書法由隸入楷,以獨特的個性、雅逸的風貌,越來越得到同道們的重視。

倪瓚書法發展歷程,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圖1

早期大約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前,以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題《梧竹秀石圖》(圖1)為代表。其特點為字形多瘦長,縱向取勢,筆畫硬拙有力,頓按不明顯,線條平勻。結字或鬆散,姿態或平正端雅,字距或寬或緊,行線或彎或直。似在繪畫之餘信手而寫,不事修飾,瀟灑隨意。風貌稚拙,略嫌生硬。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圖2

中期,至正十五年至至正二十三年(1355—1363),以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題《江岸望山圖》(圖2)為代表。其特點為字形由瘦長向扁方字過渡,扁方字已佔主流;主橫畫末端頓按加重,或起明顯的圭角,左輕右重的態勢已現,筆力清勁,筆法漸趨圓熟,行氣較為流暢。

晚期,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1364—1374)。這一時期其題款書法精品較多,以現存上海博物館的題《漁莊秋霽圖》(圖3)為代表。其特點為撇、捺畫展逸多姿,主橫畫末端和有的點、捺畫,或頓按回鋒,或順勢回鉤,或輕挑出鋒,或起圭角,變化甚富,楷中帶行,兼存隸意。字形寬扁,橫向取勢;結體寬博,略呈左輕右重、上緊下松之態勢,並有正欹、疏密、跌宕、錯落、照應等變化,已形成成熟的書法風格。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圖3

倪瓚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對比和辯證思想。

1.疏與密

徐渭曾謂倪瓚的小楷“密而疏”。單個字當中,倪瓚將筆畫作橫向處理且將筆畫間距縮短,這樣就會形成很密的空間,破解的辦法一是誇張地延伸個別筆畫,增加疏密對比,如“嘆”字。另一個就是拉開左右的間距。倪瓚左右結構的字,中間都有很大的空間,也增加了疏密對比,且視覺效果十分突出。這也是倪瓚結字的典型特徵之一。另外,從整篇作品看,行氣疏朗,疏密安排巧妙,通透空靈,絢爛多姿。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倪瓚小楷中,同向線很多,但不單調,倪瓚將撇、捺、豎、鉤等筆畫加長,如“羲”字。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2.疾與緩

倪瓚小楷節奏感非常強,帶來作品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源於其書法作品中的節奏。不論從單字分析,還是通篇研究,都可以看到節奏的豐富表現。一般來講,對比越強烈,節奏感越強烈,情感的表現也越激烈。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3.縱與橫

倪瓚小楷的縱向筆畫很多,字體向上向下呈開勢狀態。有些字在沒有豎向筆畫的前提下,依然會通過延伸左下右下的撇捺筆畫來達到這種效果,如“仰”字。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4.仰與覆

橫畫較多的字中,充分注意到橫畫平、仰、覆等變化,顯得有韻味,不死板。如“鳶”的上兩橫呈下覆之態,中橫平,下橫仰,互相照應,顧盼生姿。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5.收與放

倪瓚在處理撇、捺、臥鉤、反捺等筆畫時,有意將其角度變小,呈橫向狀態,這樣,就增加了字體的橫向感,這樣的結果是,節奏感強,穩定性高。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家”的捺,極力舒展向右下延伸,整個字平穩,而“秋”的捺畫處理成頓筆,也顯得平穩,筆畫長短對比強烈。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6.尖與頓

左尖右頓,形成字形的左輕右重。但大多數字的結構左緊右松,筆畫左長右短,所以,整個字視覺上並不顯得歪斜,反而顯得穩定。這種結構的字,在作品中隨處可見。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7.連與斷

“連生緊,斷生松”,倪瓚通過筆畫之間的連接來形成一定的內白。連接越多,形成的封閉空間也就越多,字體的完整性就越好,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就越強。在空間分割上,倪瓚有時將左右結構的字拉開距離,形成封閉的空間,如“歡”字。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8.曲與直

把倪瓚的字用單線勾出來,可看出筆畫大多為曲線。長橫多呈波浪線形,豎畫相背取勢也為曲線,大多筆畫起筆處的頓筆無形中也增加了曲線。曲線的運用也打破了橫強縱弱的僵化,使字體增加了一種“嫵媚”的感覺,增加了情調,如“道”“目”“有”。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臨習楷中帶隸、古雅俊逸的倪瓚小楷,讀完此文,要點皆明矣

倪瓚楷書,師法傳統而不拘於傳統,不斷變法和昇華,直寫胸中逸氣,詩書畫合一的路徑和創新精神,值得後人學習。我們在臨創時,要深入把握作者所處的元代書風,瞭解作者的藝術歷程,分析每幅作品的章法、筆法,才能做到精準臨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