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裡的團結致富路

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多哇鎮的大街小巷和公路兩旁,有關民族團結的標語、宣傳畫隨處可見。

近年來,多哇鎮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堅持抓項目、育產業,加快推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鎮呈現出社會穩定、積極發展的良好態勢。

說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帶來的變化,多哇鎮交隆務村的多傑才讓深有感觸。

合作社裡的團結致富路

多年前,多傑才讓的兒子得了腦膜炎,為了給兒子治病,多傑才讓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成了低保兜底戶。正當他無助之時,村裡的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讓他入股分紅,每年還捐助他家1萬元,用於給兒子看病和還賬,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有了盼頭。

“牛羊交給合作社後,兒媳成了合作社裡的擠奶工,收入穩定,現在家裡沒有太大的困難,小的問題也在逐步解決,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多傑才讓對合作社充滿了感激。

加快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建設專業合作社,有助於實現群眾增收致富,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在農牧區,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在此之前,大家就守著各自的牛羊和草場單打獨鬥,如同一盤散沙。

合作社裡的團結致富路

村支部書記才其加說,合作社成立初期,群眾思想偏激,觀念落後,牴觸情緒比較強烈,有畜戶與無畜戶之間存在著利益分歧,牛羊、草場整合難度相當大,再加上因為蟲草資源引發的矛盾糾紛,對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困擾。

作為該村聯點單位,縣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扎西對此記憶猶新。他說,有一次,大家正在為成立合作社的事開會,有一位群眾情緒激動,拍著桌子表示反對,場面險些失控。

隨後,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講明入股或退股都是自願,但大多數村民仍然抱著觀望的態度。為此,村“兩委”分批次組織群眾去天峻、澤庫等地觀摩學習畜牧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實地瞭解具體情況,讓群眾眼見為實。

耳濡目染下,村民逐漸對合作社有了新的認識,從排斥到接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進來。目前,多哇鎮交隆務村畜牧業合作社已經由單一養殖發展成為集牛羊肉、曲拉、蕨麻、酥油等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模式,其產業鏈不斷延伸並發展壯大。

合作社裡的團結致富路

合作社會計加羊華旦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以來,不管社員遇到什麼困難,合作社都會給予他們極大的關心和幫助,社員們在統一生產,統一管理中提升科學養殖和經營水平,逐步構築起了團結、信任、合作的親密關係。

“大部分勞動力解放出來了,大家挖蟲草、跑運輸、開飯館、開小賣部,以及外出務工,收入非常可觀,極大地改善了生活質量。”

加羊華旦說,目前全村201戶925人實現全部入股,2018年,合作社增加收入169萬元,分紅資金16萬元,現在社員年人均收入達到近5000元。

合作社裡的團結致富路

交隆務村人擰成一股繩,團結和睦謀發展的美好現狀,得益於黃南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成果。

據多哇鎮黨委書記朱曉龍介紹,在創建工作中,多哇鎮因地制宜,搭建多種活動載體廣泛深入開展宣傳,積極引導各族幹部群眾倍加珍惜團結、自覺維護團結、不斷加強團結。

“下一步,我們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跟各項工作結合起來,集中力量在產業調整、勞務輸出、畜牧業養殖等方面高標準謀劃、精準發力,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題,使創建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成果。”朱曉龍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