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小紅薯”築就“致富路”

延安:“小紅薯”築就“致富路”

  五月的延安,山花爛漫,走進甘谷驛鎮史家溝村,一塊塊梯田被平整出來,田地裡,農民正在忙著栽植紅薯苗。在鋪得整整齊齊的黑白地膜間,青苗透出勃勃生機。

  “老品種紅薯市場批發價最高15元一斤,今年產量要達到400萬斤。”富黃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延平說,甘谷驛紅薯賣得快、產量高、能賺錢,往往是供不應求。

  近年來,寶塔區甘谷驛鎮全面推進紅薯、生態、旅遊“三個小鎮”建設,重點圍繞紅薯產業,提供服務支持,促進產業發展壯大,提升經濟效益,助力脫貧攻堅,讓甘谷驛紅薯成為走向全國的延安紅薯,讓農民獲得更多增值紅利。

立足優勢做特色科學種田興產業

  甘谷驛種植紅薯已有近百年曆史,2017年,甘谷驛鎮黨委、鎮政府適時提出建設“紅薯小鎮、生態小鎮、旅遊小鎮”的發展目標,將紅薯確定為全鎮特色產業,建成了史家溝千畝紅薯示範園區及李家河村、西鎮村、蘇家溝村三個科技示範種植基地,形成“一鄉一業”特色產業。

  去年,史家溝村農戶分散種植紅薯217畝,收入100餘萬元。劉延平想,種植紅薯效益這麼好,或許是個不錯的出路。經過詳細調研,他發現史家溝村貧困戶多,勞動力少,人均收入較低,且產業規模小、產量低。他心裡一再思量,這麼好的產業,怎麼才能發展起來呢?

  他的思考也是鎮政府一直所謀劃的,2017年3月,在鎮政府的協助下,劉延平在史家溝村成立了富黃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70畝,全部種植老紅薯品種,涉及1個行政村3個村民小組137戶,覆蓋貧困戶26戶。

  “栽植紅薯也是需要技術的,掌握氣候和時間非常重要,並且怎麼覆膜、壟梁、栽苗也是有標準的。”劉延平說。為了保證紅薯產量和質量,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合作社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栽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模式進行高標準化科學種植,並積極爭取科技項目,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度合作,對甘谷驛老品種紅薯種苗進行脫毒試驗,把好種苗關,使紅薯口感和產量達到最佳。同時,進行了“甘谷驛紅薯原產地”“有機農業”“良好農業規範(GAP)”“生態原產地保護”四項認證工作,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對紅薯選種、育苗、栽植、田間管理、儲存、網絡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把關及業務指導。

  以前,多數農戶以地窖、窯洞貯藏為主,貯藏方法原始,紅薯腐爛嚴重,造成市場供應不足。為了更好地打響叫亮“甘谷驛紅薯”品牌,提升紅薯價值,甘谷驛鎮不斷加強紅薯產業後整理,建成兩座紅薯存儲庫,進一步規範電商銷售,普及網點經營,開發了紅薯幹、紅薯粉條、紅薯月餅、紅薯宴等多種衍生產品,達到增產與銷售同步。

  截至目前,甘谷驛鎮建成史家溝千畝紅薯園區及李家河村、西鎮村、蘇家溝村三個科技示範種植基地。甘谷驛鎮經濟綜合服務站站長張永傑說,現在我們不僅有良好的生長環境、豐富的種植經驗,更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群眾增收致富有盼頭了。

千畝紅薯種起來脫貧致富有保障

  “這個苗子要彎一下,不能直接栽下去。”在史家溝村的一塊紅薯地裡,74歲的貧困戶田建有正和妻子忙碌著,一人栽苗,一人澆水,一會兒而功夫,數十株紅薯苗就整齊地排列開來。

  “平時就在園區栽苗、覆膜、刨紅薯,我一天賺140元,婆姨賺120元,對我們這個年紀來說,收入非常不錯。”田建有說,除了在這打工,他還把家裡的5畝土地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轉給了合作社。“一畝地每年給我200元,一年下來就多了1000元收入,最後紅薯賣了還能分紅。今年政府還給我們分了一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日子現在過得好得很。”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甘谷驛鎮種植紅薯的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目前,全鎮紅薯種植面積達到3272畝,輻射全鎮16個行政村,種植戶超過1000戶,畝產值達到6000元,帶動168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紅薯產業脫貧致富。

  去年,村民史世忠種植了4畝紅薯,一年下來收入了近3萬元。“收入確實不錯,所以今年我申請種了30畝。現在種地比以前可省事多了,翻地、削根、打藥、施肥等都是合作社統一管理,村裡邊好些人今年都擴大了紅薯種植面積。”

  “現在合作社有社員336戶1044人,覆蓋貧困戶26戶77人,通過市場批發、網絡銷售、農戶自銷以及與西安汽車學院合作銷售紅薯,銷量不存在問題。”劉延平說,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是沒有足夠的紅薯,而不是賣不出去。

  劉延平說,合作社一年僱用精準扶貧戶上百人務工,除了勞務增收,合作社還將流轉回的土地分配給無土地的貧困戶種植,並優先銷售貧困戶的紅薯,使貧困戶每年都能享受到利潤分紅。

  姜開蘭是村裡的貧困戶,由於丈夫常年患病,家裡又沒有土地,平時就靠她在村上生產隊打零工養家。

  “現在政策好了,我一天在這打工賺120元,合作社還給我分配了8畝土地種植紅薯,紅薯種好後銷路也不用發愁,每年還能享受到合作社的純利潤分紅,我脫貧也有希望了。”姜開蘭信心十足地說。

  甘谷驛鎮鎮長孫霞說,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解決了村民閒置土地浪費、群眾再就業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又為建設“紅薯小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一步,將擴大紅薯種植面積,增加全鎮紅薯產量,探索機械化生產,注重產品研發,讓農民獲得更多增值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