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交通扶貧鋪就「致富路」

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以前路不通,摩托車都比較少見,現在交通條件改善了,小轎車、摩托車都直接開到了家門口。真的是路通了,生活就大變樣了。”紅山鄉紙廠村的村委會委員馮利文感慨地說道。

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巧家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交通建設發展緩慢,交通建設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村人民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自脫貧攻堅號角在巧家吹響以來,巧家縣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加大了農村公路建設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農村交通條件,2015年以來共實施村組公路硬化項目65個,里程750餘公里,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規劃村社硬化公路項目1183個4100餘公里,覆蓋輻射縣域183個行政村(社區)3850餘個村民小組,實現了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通暢率100%,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群眾“出行難”和“行路難”的狀況,併為群眾鋪就了一條奔小康的“致富路”。

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加快交通建設 助推產業發展

“路不通的時候,我都是自己用牛車拉著核桃、花椒進城去賣。路遠,拉來拉去核桃、花椒磨損也大,也不划算。老闆壓價收購,我也只能低價賣給他們,錢都賺不到。”紅山鄉天星村的村民楊洪意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

眾所周知,“彎急坡陡”“泥濘難行”曾是制約紅山鄉發展的“瓶頸”。直到2015年,巧家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扶貧開發項目部署,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調研踏勘、構建規劃設計工作力度,優化整合交通專項和扶貧項目資金,加大對農村公路網的建設,2017年,紅山鄉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出門全靠走”的時代,通村硬化公路修到了田間地頭。

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楊洪意說:“路通了,老闆直接開著車到家門口來收購,核桃、花椒有多少賣多少,再也不愁銷路了。”

農村公路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更是群眾脫貧致富的的希望。2017年底,隨著全縣鄉、村兩級公路實施硬化全覆蓋,帶動了全縣16個鄉鎮的花椒、核桃、馬鈴薯、生豬、肉牛等特色富民產業迅速發展,不少貧困群眾依靠產業發展,讓致富夢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走上了致富路。

“路通了,產業就活了。如今,中村村能夠如期脫貧出列,得利於通村公路的暢通帶動了大盆蔬菜、林下養殖等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群眾的收入。”中村村的黨支部書記張發德樂呵呵地說。

據介紹,農村交通條件的完善,也加快了全縣寄遞物流的發展,目前,全縣16個鄉鎮實現了寄遞物流全覆蓋,方便群眾物資進購和農特產品外賣營銷,降低了群眾購、銷成本,增加了群眾收入。

“農村路通了,才讓我們有機會坐在家裡面就可以有錢賺。現在我一邊在網上賣農產品,一邊幫大家寄存物件,每個月都有不錯的收入。”大寨鎮的劉巧說。

如今,隨著農村公路通暢給群眾帶來的實惠逐漸凸顯,“山貨進城,城貨進村”在巧家各鄉鎮已成為常態,不僅為巧家群眾打通了產業路,更讓群眾享受到“致富路”修到了家門口帶來的便捷,為他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推進公路硬化 改善群眾生活

“以前路不通,運費比材料費貴,我都不敢想修房子的事情。現在真的住進了這又大又寬的房子,真的不敢相信。”白鶴灘鎮巧家營社區的陳大爺說 。

2017年,巧家縣按照“一事一議”模式啟動實施了村組公路硬化800公里和新建項目1000公里。白鶴灘鎮巧家營村農村通村公路也因此得到了硬化,群眾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路通了,通的是幸福。路通了,每天來公路邊走路、‘吹殼子’的人都多了,每天都很鬧熱。現在,大家一出門都可以享受到城裡人的生活。”巧家營社區的村主任萬太盛說。

如今,走進白鶴灘鎮巧家營社區,建立在通村入戶硬化公路兩旁的寬敞明亮的磚瓦房、賓館、餐館、超市……應有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