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前段時間看網絡小說,一時興起開了一本據說是宇宙無敵虐的《XX》(書名就不透露了)。

我是個淚點虐點都很低的人,常常看小說看得涕泗橫流不能自己,代入感非常強。我準備了整整一包抽紙,以為第二天的自己定會頂著倆金魚眼,沒想到竟是一滴淚也沒有留。

我思考了一下,那本小說的設定還是很棒的,語言優美,情節到位,然而我卻如此鐵石心腸,這大概是因為愛情這個命題已經很難打動我了吧。

直到我打開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為經典著作中的愛情而紅眼。並不是說它們不夠動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它足夠動人,作者足夠有分寸,所以經典裡面的愛情總是格外端莊,而這份端莊與矜持,反而導致了讀者的看客心態。

厲害的作者筆尖有剋制——不刻意賣弄文采,不強行昇華感情。他就那麼把他想展示的東西攤開在那裡,你想獲得什麼,全靠你自己去拿。

文學大家們做這些更是得心應手。

《維特》自然也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它卻依然讓我潸然淚下。

全書都是由維特的書信構成,他的牢騷,他的痴戀,他的痛恨,他的悽婉都以第一人稱的形式直白表達。而作者歌德的剋制,化為維特的剋制,不僅沒有拉開與讀者的距離,反而更加讓人疼惜。

維特愛上了生命之中,命運之外的人,他剋制不了自己的愛,只好努力剋制自己的軀殼,如果連軀殼都剋制不了,那就只好讓死亡幫他平息。

歌德寫下《維特》時年僅25歲,更是用書信體開創了德國小說史的先河。《維特》出版後,立刻風靡歐洲,年輕人們模仿維特的衣著談吐,甚至效仿他吞槍自殺。

維特是歌德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他是歌德,又不單單只是歌德。

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維特愛著綠蒂痛苦又沉迷,現實中,歌德愛慕著夏綠蒂,一生難忘。

維特與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是摯友,現實中,歌德同樣和夏綠蒂的丈夫克斯特納有著友誼。

只是歌德並沒有像維特一樣,因為這份熱烈到吞噬自我的感情走向死亡。死亡的結局借用是歌德的好友,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和歌德一樣,陷入了沒有結果的愛情,最終選擇自殺。他的死觸動歌德,最終成就了《少年維特的煩惱》

故事其實很簡單,維特愛上綠蒂,忍痛離開綠蒂,又難忍思念回到綠蒂身邊,最後徹底投向死神的懷抱。

文章篇幅很短,也幾乎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情節推動,故事性甚至不及腦洞大開的網絡小說。但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戀愛自白,脫離了讓人目不轉睛的情節鋪陳,反而將那份真摯的,熱誠的心剖開在了我們眼前。

維特的愛,便是是那心的裂口裡流出的熱血。

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其實在故事的中段,歌德就已然埋下了維特的死亡伏筆。那是一份宣言,來自維特與阿爾貝特的言語交鋒,思想碰撞。

阿爾貝特認為自殺終究是軟弱的表現,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是一種逃避行為。

而維特覺得他太自以為是了。

他認為人在任何情緒面前都是有限度的,一旦超過這個限度,人的機能就會走向壞死,就如同生病一般。而這時外界的所謂勸解幫助,不過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傲慢。就像健康的人對著病床上的人說,期待對方好起來一樣,對於不堪重負想要自殺的人來說外人的勸慰太過疲軟無力。

鄙視自殺之人,就和那些冷眼說著“你怎麼死在了區區病痛上”的人一樣,是無情的。

維特對死亡,抱有解脫的追逐。所以他的自盡是那麼的合理。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懷有死志的人竟也因對生的眷戀,將自己的死期拖延了一天又一天。

“威廉,我最後一次去看了原野,看了森林,看了天空。我也向你告別了。”

維特在信中如此寫道。

求而不得的綠蒂,讓他走向死亡。但是這世間的生機,卻給予了他蛛絲一般的繩索。他沒能攀著這脆弱的繩索脫離苦海,而是讓這份念想給他的死打上了更為濃重的陰影——原野,森林,天空都很好,而我依舊選擇去死。

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維特是敏感的,善良的,優越的。他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幾乎贏得了綠蒂的芳心。而他又是如此多愁脆弱,愛情在他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他曾幻想過阿爾貝特的死亡,他就能名正言順地擁抱綠蒂,他愛的佔有慾曾在某些瞬間讓他墮落成惡魔。然而那些瞬間過後,他又變回了那個神經纖細的少年。

就像他所說的,感情超過了限度便會壞死。於是他謊稱自己要去旅行,找阿爾貝特借了槍。

這把槍帶著死亡的森然,卻也帶著上天賞賜給維特最後的一份甜蜜——槍是綠蒂親手拿出的。

“手槍是你親手交給的,你又親手拭去了灰塵,我吻了它一千次。”

愛情即是你死我亡,何其有幸去向死神的路上,你還能送我一段。

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即是你死我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