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四十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中短篇小說,讀過一遍,終生難忘

世界上四十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中短篇小說,讀過一遍,終生難忘

(一)中篇小說

1,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哥德寫的一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市民階層的青年,喜愛自由、嚮往平等,但社會的等級偏見,官場的保守腐敗,市民的庸俗無知、貴族的勢利傲慢,讓維特陷入了痛苦中,愛戀的女子卻即將為他人妻,無望的愛情進一步加深了維特的痛苦,理想破滅的維特終於選擇以自殺來向世界抗議。

雖然時代已經不同了,但維特的煩惱依然是我們的煩惱。自由和平等依然是我們的嚮往,社會的等級階層依然存在,官場的腐敗現象依然需要整治,愚昧無知的人依然在我們的身邊,貧富差距之間的矛盾依然引人關注。猶如哥德的《浮士德》在探索真與美一樣,《少年維特之煩惱》也是一部具有永痕價值的偉大小說。

2, 小仲馬,《茶花女》。

小仲馬的《茶花女》寫了一位巴黎青年和一位妓女的愛情悲劇。主人公瑪格麗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她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藝術形象,而瑪格麗特則完全可以躋身其間而毫無愧色。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外國小說,曾經為瑪格麗特的悲傷的愛情淚流滿面。

3, 屠格涅夫,《初戀》。

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屠格涅夫是一位詩人般的小說家。他的小說短小精悍,卻像抒情詩一般優美動人。他善於描寫愛情,他的小說中的主人公都要經過愛情的考驗。他的中篇小說《初戀》是世界愛情小說的經典名作。

《初戀》帶有屠格涅夫自身經驗的痕跡,描寫了父與子同時對公爵小姐齊娜依達的戀情。主人公是一個情竇初開的16歲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滿著愛情的預感的時候,他們家旁邊搬來了一戶新鄰居——一位窮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兒。少年便很自然地與公爵小姐齊娜依達相遇和相識。後來,少年發現齊娜依達與一箇中年男人幽會。於是少年跟蹤她,最後發現那個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親。初戀帶著令人陶醉的喜悅,象無聲的閃電與少年主人公心中勃發的隱秘的激情相呼應,可公爵小姐齊娜依達尋求著熱烈的卻只能給她帶來痛苦的愛情。這種奇特的三角戀,帶來的是每一個人的痛苦。

這部小說,不少女生會看到落淚。一個人深愛你,願意為你做一切事情,但你卻並不珍惜,因對方並不是你的心上人。而你深愛的那一位呢,往往又不珍惜你的付出。這部小說是對已逝的青春和難忘的初戀的由衷的禮讚和沉重的嘆息,齊娜依達受到貴族地主醜惡庸俗的生活環境的窒息和摧殘,儘管她對生活滿懷熱望,對愛情滿懷憧憬,卻只能把熱情、青春、乃至年輕的生命耗費在沒有結果的追求中,奉獻給了不值得為之獻身的人。作品中曾經對齊娜依達懷著初戀之情的"我"得知她的噩耗之後,悲傷地感嘆:"原來那年輕的、熱情奔放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原來這就是她急切而不安地努力追求的目標嗎?"這正是作家對扭曲了齊娜依達美好的天性,扼殺了齊娜依達的青春和生命的農奴制社會所進行的控訴和抗議。

4, 加繆,《局外人》。

加繆的《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傑出的作品,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和薩特都屬於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但是加繆和薩特的哲學觀點並不一致。

加繆不但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哲學家。在他的和《局外人》同一年出版的隨筆《西緒福斯神話》中,加繆寫道:"判斷人值得生存與否,就是回答哲學的基本問題。"他說:"一個能用歪理解釋的世界,還是一個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個突然被剝奪了幻覺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這種放逐無可救藥,因為人被剝奪了對故鄉的回憶和對樂土的希望。這種人和生活的分離,演員和佈景的分離,正是荒誕感。"可以說,《局外人》正是作家在用小說的形式表現自己的哲學觀點。這種用形象駕馭思想的手法,全世界沒有人能夠像加繆一樣做的如此的不著痕跡而又如此引人入勝。

5, 沈從文,《邊城》。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說,詩意的山水和純淨的人物,譜寫了一曲田園牧歌,其中的愛情是悲傷的,卻也是優美的。抒情詩般的語言,表現了漢語文字無限的表達能力。如果要悠閒地、舒適的讀小說,我極力推薦沈從文和汪曾祺。他們的短篇小說那是及其的優雅美麗,號稱"唯美派"的川端康成也可能比不上。當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那是極棒的,可以和《邊城》有的一比。

6, 王小波,《白銀時代》。

王小波是中國當代最有才華的小說家。他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筆法表現了中國人荒誕的生存現實,比莫言的《生死疲勞》和《檀香刑》更具有批判性和穿透力。

王小波小說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顯示出他的超凡的魅力。他有著卡夫卡一般的迷茫和虛幻,卻直達現實生活的本質。

我前面介紹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今天我推薦他的另一箇中篇小說《白銀時代》。這部小說比《黃金時代》有著更加濃厚的荒誕的感覺。《白銀時代》發表於1997年,寫的是2020年的未來世界,但是作者其實在寫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1997與2020其實無關緊要。

王小波的幾部小說取名《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這幾個名稱出自希臘神話,瞭解一下其來歷,也許有助於瞭解他何以會取這樣的名稱。希臘歷史上第一位詩人不是荷馬,而是赫西俄德,他的兩部主要著作是不朽的《神譜》及《工作與時日》。赫西俄德的作品與《荷馬史詩》不同,它不是史詩式的冒險故事,而是說教性的教育詩。

《工作與時日》中有一個五世代的神話,它講述了神如何創造了一個黃金種族,他們生活在幸福、富足和安逸之中,但在這一代人死後取代它的是一個白銀種族,它們既不彼此相敬,也不敬神,他們是短命的一族。第三代是強有力的青銅種族,他們為戰爭所打擊,最後毀在自己手上。第四代是一個更公正的神一般的英雄種族,他們是半神;英雄種族取代了青銅種族,他們被帶到幸福島上居住,其中包括在特洛伊戰鬥過的英雄們。在英雄時代之後,是目前的一代,黑鐵種族,它以年輕人的死亡為標誌,自身註定在不公正的生活之後毀滅。

這個五世代神話,不像我們通常根據金屬的價值來判斷的那樣,似乎黃金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它構架了一個墮落的故事,英雄時代雖則是最積極的,可最後到了黑鐵時代終歸還是走向毀滅。王小波給他的小說這樣取名,其象徵意義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7, 方方,《風景》。

方方在中國是一位最擅長講故事的小說家,但是這部小說的重點並不在於故事。她非常傳神的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悲哀的生存現狀活生生的暴露在你的眼前。早早夭折的小七的靈魂用他的貫穿一切的眼睛注視著他的父母和哥哥們無助的掙扎和無望的死亡。小說悲涼的氣氛讓人不得不思考人們為何會有如此不堪的命運。

8, 海明威,《老人與海》。

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說,描寫了一位老人和大自然搏鬥的故事。老人堅強的毅力在海明威的筆下表現的驚心動魄。海明威的語言向來為人所稱道,你可以看看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是如何寫得引人入勝的。

這部小說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9, 川端康成,《雪國》。

川端康成是日本現代派文學的開山祖師之一,是日本文壇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他集唯美派和現代派於一身,所以他的作品清新流暢,並沒有一般現代派作家晦澀難懂的毛病。讀他的作品,既有濃厚的日本情調,又不乏現代藝術的感覺。川端說道:"在日文裡,'悲哀'與美是相通的詞。"也就是說,美即悲哀,美的極致,既是悲哀。所以,他的小說往往在濃郁的抒情中,總是隱含著一縷哀愁;在淡化的情節裡,依稀流露出一絲莫可名狀的惆悵。

《雪國》是川端早期的代表作,最能體現他的文學風範,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小說寫東京的一位舞蹈藝術研究家島村,三次去多雪的北國山村,與一位名叫駒子的藝伎由邂逅而情愛,同時又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流露出愛慕之情。書中沒有通常意義上的重大主題,也沒有複雜曲折的故事情節,但島村對浮生若夢的喟嘆,駒子愛而不得的怨望,葉子對意中人生死兩茫茫的憶念,再輔以雪國山村的清寒景色,使全篇充溢著悲涼的基調。

這部小說和《千鶴》、《故都》一起,獲得了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10, 川端康成,《故都》。

這部小說描寫一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雖然是雙胞胎,兩姐妹的命運卻大不相同。由於家境貧寒,姐姐千重子出生之後即遭遺棄,為一家綢緞批發商收養,成了一位養尊處優的千金小姐。妹妹苗子。雖未見棄於父母,卻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兒,長大後受僱於人,自食其力。兩姐妹容貌端麗,心地善良,是惹人憐愛的純潔少女。

《故都》的主題雖然是描寫兩姐妹的命運,但是作者卻通過千重子的眼睛和感覺,著力於描寫京都的風物人情。千餘年來,京都是歷代的建都之地,薈萃著日本的傳統文化:優美的自然風物,眾多的名勝古蹟,以及四時的節令民俗,無不反映出日本民族的智慧和情趣。所以,京都實為日本人的精神故鄉。在這部小說中,千重子彷彿是古都的象徵,體現出故都的優美風華。

小說始於櫻花爛漫的春日,終於細雪紛飛的初冬。隨著情節的展開,讀者跟隨著千重子遍訪京都的名勝古蹟,欣賞平安宮的櫻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圓杉,青蓮院的樟樹,領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園會,時代祭,鞍馬的大字篝火……小說好似日本的風俗長卷,不僅能夠喚起日本讀者的審美情緒和文化鄉愁,也能夠讓外國讀者領略到日本的風情文化之美。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中說川端"以敏銳的感覺,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在架設東西方之間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1, 張承志,《北方的河》。

張承志的中篇小說《北方的河》以細膩的文筆,描寫了八十年代初期整個社會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告別了文革時代文化沙漠的年輕一代,對知識的渴求,理想主義的情懷,是對那個時代的禮讚和一代精神的記錄。

12, 莫言,《紅高梁》。

《紅高粱》是莫言文學生涯真正的開始,他廣泛汲取西方現代文學的各種技巧,在對人的感覺的描寫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我的爺爺"和"我的奶奶"是中國人英雄主義和浪漫情懷的藝術寫照,濃厚的鄉土風情,是中國人割不斷的鄉土文化的根。

13,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劉索拉的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是先鋒派小說的名篇,寫於1985年,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2018年,獲得"改革開放四十年最有影響力小說獎"。這部小說以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生活為素材,採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了八十年代初期青年一代精神的迷惘和探索,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議的荒誕的人物形象。荒誕現實中的荒誕人物和荒誕事件,折射出人性的複雜,傳統的道德觀念在這裡被無情地消解和解構,人物的行為看似荒誕不經,卻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再現。李鳴行屍走肉般的懶惰,森森不修邊幅的骯髒,孟野的風流孽債,無不折射著那個時代對於傳統的反叛。

14, 王安憶,《小鮑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當代文學的黃金時代,除過前面介紹的張承志、莫言、劉索拉之外,王安憶也是一位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家。這些作家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中國文化的不同的側面。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小鮑莊》,以多頭交叉的敘述視角,通過對淮北一個小村莊幾戶人家的命運和生存狀態的立體描繪,尤其是撈渣這一人物具有象徵意義的死,剖析了傳統鄉村世代相傳的以"仁義"為核心的文化心理結構。作品展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團結、抗爭等美好素質,但也對其中諸如順天從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進行了反思。 《小鮑莊》被視為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尋根小說"有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是王安憶小說中的傑出代表。她的長篇小說《長恨歌》雖然獲得了茅盾文學獎,但是在小說的結構和語言上,我個人認為和《小鮑莊》相比,不但沒有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是一種才力的衰退。

15,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是美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文學名著。這部小說以其內容與形式上的獨樹一幟,在世界文學中放射著異彩。這是一部講述單相思的虛幻的愛情故事,主人公蓋茨比看似真情無比,最終結果卻不過是一場虛無縹緲的夢幻。

他與上流社會的女子黛西偶然相遇相戀,卻因為戰爭而分別,歸來後已過去五年,心中的偶像早已嫁於他人,但是蓋茨比仍然熱烈的愛著心目中的那個黛西。他買了一棟與黛西的府邸隔河相望的豪宅,每日裡大宴賓客,揮金如土,向心愛的人發出無聲的召喚,以期引起她的注意。

在尼克(故事的講述者)的幫助下,兩人終於見面,但往日的愛情早已無影無蹤。當黛西駕駛蓋茨比的汽車撞死了丈夫的情婦時,竟然毫不猶豫地將罪責推到了蓋茨比的身上。當蓋茨比為此被那位情婦的丈夫槍殺後,黛西也毫不為之所動。蓋茨比用畢生的心血建造起來的夢想竟然獻給這樣一位俗物,真是令人無法釋懷的悲劇。盲目的愛情,往往就是悲劇的開始。

16,林海音,《城南舊事》。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讀過大概三遍。最先買了一本,被人借去不還,只好又買了一本。林海音的風格和蕭紅相似,都是用散文的筆法來寫小說,所以文筆簡潔優美,如沐春風。我讀到英子小學畢業,唱那首著名的校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眼睛都有點溼潤,彷彿耳邊還回響著那悠長的歌聲。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童年的純真逐漸遠去,複雜的成人世界一點點的進入了英子的心靈,終於她長大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返。

17,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從小生活在溫室環境中的巴克被拐賣到遙遠的阿拉斯加充當雪橇狗。殘酷的現實觸動了巴克由於人類文明的長久薰陶而向大自然迴歸的本能和意識。惡劣的生存環境鍛鍊了巴克,他在歷練中不斷成長.最終通過戰勝狗王斯匹茨而贏得了雪橇狗群中的頭把交椅。當殘暴的哈爾將巴克打得遺體鱗傷、奄奄一息時,約翰·桑頓的解救讓巴克感受到溫暖並決定誓死效忠恩主,但恩主的遇害徹底打碎了巴克對於人類社會的留戀,從而促使巴克堅定決心,毅然走向荒野,迴歸自然。

傑克倫敦的這部中篇小說,以動物為主人公,以一隻狗的經歷表現了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歸野蠻,寫的是狗,卻反映了人的世界。這部作品延續了傑克·倫敦小說的"生存"主題:生命總是在不斷掙扎求存的過程中獲得意義與力量。這篇小說由於強烈的畫面感和故事性,被多次改編成電影。

傑克·倫敦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小說中,巴克的蛻變歷程就遵循了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具備了優良遺傳基因的巴克在狗群中不斷成長,最終通過競爭成為了狗中的霸主。這篇小說以狗眼看世界,人類的惡毒和人性的淪喪,被刻畫的淋漓盡致;對於以道德和人性為"文明"標誌的世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笞。

18, 布寧,《莉卡》。

俄羅斯作家伊凡·布寧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後一位經典作家。他的小說具有抒情詩一般的美感。他不但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還是一位文筆非常優美的散文家和詩人。1933年,布寧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卻被認為具有政治目的,在蘇聯並未受到歡迎。因為當1920年蘇聯紅軍攻入敖德薩時,布寧乘船逃離俄國,一度僑居巴爾幹半島,最後定居巴黎,直到1953年與世長辭。

布寧是一位堅定的貴族主義者,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布寧出生的時候,俄國的農奴制取消已經將近十年。在童年和少年時代,他目睹自己的家庭日漸貧困,毫無指望。他的父親在家境日漸窮困的時候還像貴族老爺那樣放蕩不羈,常常彈著吉他唱著:"哪裡去了,我黃金般的幸福?"父親的放蕩不羈不但沒有引起布寧的不滿,反而在他幼小的裡種下了溫柔和愛慕的種子。

《莉卡》是布寧的一部愛情小說。愛與死是布寧的詩歌和散文從不改變的主題。他描寫的愛情是塵世之愛,肉體之愛,凡人之愛。這種愛或許是對人生的一切缺陷、不足、虛妄和痛苦的唯一補償。但是這種愛往往直接歸於死亡。由愛情發展為婚姻,建立家庭,在布寧看來是庸俗的。凡俗的愛情由於好景不長、生離死別而變得崇高起來,這就是布寧筆下愛情的歸宿。所以莉卡也在一場肺炎中離開了這個世界,留給"我"的是永久的懷念,似乎這愛情在記憶中獲得了永生。

19,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這部小說在八十年代第一次把女人的裸體和真實的性愛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對於把性愛幾乎視為禁區的中國來說,無疑像一顆炸彈,震醒了沉睡的文壇。小說講述了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章永璘,在勞改隊巧遇黃香久洗澡的一幕,對女人的渴望與好奇,令他對黃香久甚為難忘。8年後,章永璘與黃香久再度相遇,並結為夫妻。但由於在"文革"中長期的壓抑,章永璘婚後無法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最終妻子出軌,自己雖在憤怒不甘的情緒中爆發,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卻在婚姻中落荒而逃,獨自踏上追求自身價值之路的時代悲劇。

這部小說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張賢亮將浪漫與寫實手法相互交織,將刻骨銘心的傷痛轉化成為普遍的人性體會,其精湛獨特的敘事手法,領人進入高潮迭起、震聾發瞶的小說新境界。

20, 韓少功,《爸爸爸》。

這是一部用現代派手法寫成的中篇小說。韓少功以一種象徵、寓言的方式,通過描寫一個原始部落雞頭寨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一種封閉、凝滯、愚昧落後的民族文化形態。作品以白痴丙崽為主人公,通過對他的刻畫,勾勒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某種畸形病態的思維方式,表達了作家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但是,時至今日,由於人們對自身命運的無法把握,以迷信形式的求神問卦的半宗教活動仍然在中國不絕如縷。人心深處對於未知命運的恐懼,仍然是遠遠沒有理清的重大話題,這不但是文學的責任,也是哲學應該探討的課題。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將永遠墜入恐懼與迷惘的深淵。

(二)短篇小說

1,汪曾祺,《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81年第4期的《北京文學》。小說通過描寫小錫匠十一子與挑夫之女巧雲出於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區的風土人情、民俗世態,展示出一個似水若雲、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這篇小說獲得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也是汪曾祺的成名之作。

2,汪曾祺,《雞毛》。

3,沈從文,《三三》。

4,沈從文,《蕭蕭》

5,魯迅,《傷逝》。

6,扎西達娃,《系在皮繩釦上的魂》。

7,卡夫卡,《變形記》。

8,契珂夫,《跳來跳去的女人》。

9,契珂夫,《帶閣樓的房子》。

10,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

1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2,巴爾扎克,《一幅未完成的傑作》。

13,托爾斯泰,《舞會之後》

14,屠格涅夫,《獵人筆記》。

15,莫泊桑,《羊脂球》。

16,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17,遲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2002年,遲子建的丈夫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在喪夫的悲痛之下,遲子建創作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追尋丈夫亡魂的女主人公旅行中的見聞,以一個寡婦的哀痛展現普通女性的生活悲劇及底層民眾的生存困境,是遲子建對愛人的紀念與自我救贖。小說中帶著悲痛的"我"出走三山湖,在途中進入了籠罩著煤塵與死亡的烏塘,孤獨的寡婦、"嫁死"的女人、講鬼的集市、哀婉的民歌、黑白的夜、蔣白嫂雪藏在冰櫃裡的蔣百遺體組成了夜晚的秘密。

18, 布寧,《舊金山來的客人》》。

布寧的這篇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被解讀為揭露資本主義並且象徵性地預言資本主義的滅亡,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對於布寧來說,他要表達的是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思想:即便是億萬富翁,也逃不脫一般人的歸宿,在凡人共同的結局面前,億萬富翁的勢力也是渺小而又無常。那些把人們分開的社會、階級、財產的界限,在愛與死亡面前都會自然消失,因為在愛與死麵前人人平等。

19,岡察諾夫,《磨坊》。

岡察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以長篇小說《平凡的故事》、《奧勃洛摩夫》和《懸崖》聞名於世。岡察諾夫的《磨坊》,是那種只看過一遍就永遠不能忘卻的小說。雖然只是一個短篇小說,卻具有中篇小說的容量和思想的力度。

一位朝氣勃勃的年輕姑娘,趕著一輛馬車,唱著歡快的歌,興高采烈地到磨坊去磨面。她受到磨坊主的誘惑,說是隻要姑娘嫁給他,他死後,這座磨坊就作為遺產留給這位姑娘。年輕的姑娘經不起金錢的誘惑,答應了這樁婚事。這老頭看起來病歪歪的,好像馬上就要死了,可是他卻長壽的很。那位姑娘從紅顏熬成了白髮,那老頭才死去。她雖然得償所願,卻搭進去了自己的青春。

這位女主人公不甘心就這樣浪費了一生,於是又把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重新演繹了一遍,她又用同樣的手法誘惑了一位少年,於是悲劇又重新上演了一遍。

這篇小說的主題很老套了,就是金錢怎麼誘惑並毀了人的一生。難得的是剛察諾夫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的合情合理而又跌宕起伏。它的語言又簡潔優美,富有詩意。剛察諾夫採用了童話故事的重複的結構手法,卻具有迴腸蕩氣的效果。

20,泰戈爾,《喀布爾人》。

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結識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歲的小女兒敏妮。小販把對遙遠故鄉獨生女兒的愛,全部傾注在敏妮身上。這種愛使他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並持續了多年。這種真摯之愛也感動了敏妮的父親。在喀布爾人從監獄裡出來看望敏妮時,他緊縮敏妮的婚禮開支,資助喀布爾人回家,盡力使這久出不歸的父親能與自己親生女兒重逢。

在這篇作品裡,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現極為深刻。愛的力量,消除了喀布爾和孟加拉之間迢遙萬里的距離,也消滅了富有的作家和貧窮的小販之間地位懸殊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是鍾愛自己女兒的父親。這篇小說對於父愛的描寫形象鮮明而又極為細膩,令人終生難忘,也極為鮮明的表達了作者的哲學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