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文|Bree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由德國著名小說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的作品,小說中維特的形象是歌德本人的影子。歌德年輕時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而後回到家鄉,按照父親的建議去做了帝國最高法院的實習生,人生地不熟的他結識了少女夏綠蒂·布甫,他瘋狂地愛上了對方,然而夏綠蒂已經訂婚,黯然神傷的歌德只能離開,後來他聽說自己的一個熟人朋友愛上了朋友的妻子而自殺,促使歌德僅用四周時間就完成這本書的創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主人公維特嚮往自由的愛情、公正的社會環境、一直追尋心中理想的國度,哪怕是以死亡為代價。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關於可憐的維特的故事,只要我能找到的,我都盡力蒐集來在這裡呈現給你們了。我想你們會感謝我的,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免不了讚歎和愛慕,對於他的命運,你們也定會灑下同情的淚。

書中開頭的這段文字,關於維特的精神和品格,關於他命運的感慨,就是作者歌德表達對追逐理想與自由的祭奠。

歌德曾說:“不要懷有渺小的夢想,它們無法打動人心。”我想維特確實有很大的理想,有和時代作鬥爭的的理想,初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只為維特嚮往自由的的精神所觸動,但再看時,發現維特是一個為理想而活的人物,他個性鮮明,非常自我;他獨立於那個時代,是一個異類,有自己的個性;他對待愛情的偏執讓他走上了不歸路,以上種種只因他執著於自己的理想——追逐自由,無疑,這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因而所花費的代價也必然不小。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1、自我


書中,維特是市民階級,家裡有一定財產,有一定社會地位但不高。開頭他就向友人寫信表示自己的離開:“我走了,我多麼高興!……親愛的朋友,我向你保證,我想要改善自我,我不想再像以往那樣,總去回憶命運加給我們那一點點不幸了,我要享受現在,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父親的離世,維特離開城市,來到嚮往已久的鄉村,在鄉村的每一刻他都是幸福快樂的,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快樂。

在鄉村,維特所代表的階層不高不低,因而與當地農民、侍女、孩子媽媽、租住的房間主人、以及孩子們都能慢慢相處地愉快,愛上這裡的人與物。

同時,這些都是維特追逐自我的象徵。

當維特遇上少女綠蒂,表明他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示,比如與綠蒂討論一些書的見解,他真正懂得綠蒂,綠蒂也真正能夠懂得他,只是綠蒂的內心還有一些剋制,因為綠蒂已有婚約,同時綠蒂也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轉換空間。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當綠蒂與維特一起去拜望一位牧師時,他們和牧師的女兒以及牧師女兒的情人,一位姓施密特的先生一起散步,每當維特引導他一起加入談話時,這位先生總是心緒不佳,當維特和牧師的女兒弗裡德莉克並排走在一起時,也會引起他的不滿,維特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折磨非常敏感,於是趁著談話的機會,說了很多抨擊不良情緒的話。那位姓斯密特的先生表示“人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尤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維特堅持認為“人人都想擺脫不愉快的感情,沒有一個人知道,在他嘗試之前,他的力量能有多大”。

思想的枷鎖對於維特而言是輕鬆又是沉重的。

因為這正是維特此時此刻正在經歷的事情,所以他無所忌憚地釋放自己的思想,而懂得他的人,唯有綠蒂。

此時,與綠蒂的愛情,思想交融,正是綻放自我的過程。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當綠蒂未婚夫阿爾貝特的歸來打破了維特與綠蒂之間微妙的平衡時,維特寫給威廉的信當中提及“一旦我們失去了自我,我們就失去了一切”,維特在愛情中迷失,他喜歡綠蒂,但又不得不離開綠蒂,因為他們的愛情不被世間所接納。

維特的離開,表明了他認清現實,但同時也失去了自我,離開了愛情的維特已然不是維特。

一旦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一切,維特在此後的遭遇說明了這一切。

2、個性


讓·保爾說:“沒有個性,人類的偉大就不存在了”。

與當時的時代相對比,維特是進步的,他所代表的的階層雖然不高,但在鄉村,他可以跟農民交朋友、可以主動去幫助侍女打水、可以給窮人的孩子畫像、可以跟孩子們一起瘋玩,他是極具時代個性的,同時當維特離開鄉村,回到城市,與世俗格格不入再次彰顯了他的個性。

等級的差別是讓維特個性僵化的思想枷鎖,初到城市,這裡的人總是利用自己的貴族身份彰顯高人一等,他們注重繁文縟節,總想飛黃騰達獲取高位,維特很不滿這樣的現狀。

後來一次在一位C伯爵的宴會上,維特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擠,他們都認為像維特那樣只為低微的人不該躋身於宴會,維特巴不得自己早點離開,與其面對這樣的人,他寧願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的空氣。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在公使館,維特說:“公使使他頭疼,他是僅有的絕頂迂腐的的蠢材,他像一個老太婆一樣羅裡吧嗦,麻煩之極;他對自己從不滿意,即使別人使他滿意他也從不表示感謝。”

因為工作中的維特喜歡爽快,而身邊的人總是暗中窺探,爭名奪利,又精神匱乏、無聊又無趣,他也被套上“有所作為”的枷鎖,讓維特下定決心離開的是公使到部長面前告了他一狀。

不止是在城市,再次回到鄉村的維特,懷抱著對自然的嚮往,卻面臨著悲劇的結局,多年前保留在自己記憶裡的鄉村已經消逝,剩下的只是幻影,但維特還是那個維特,鄉村已經不是過去的鄉村,比如為之前曾經結識的青年農民陷入的官司辯護就是維特彰顯個性的體現,雖然這些在時代的縮影下顯得那麼渺小,但維特的個性與世長存。

3、偏執


偏執在百度裡的基本含義:是過分的偏重於一邊的執著。

愛情,是維特開懷的溫柔鄉,也是葬送生命的墳墓。維特初到鄉村時,結識少女綠蒂,他還只是一個陷入情網的少年,與無數少男少女一樣,但愛情也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他們之間有一個理想丈夫形象的阿爾貝特。

哪怕維特和綠蒂的相處兩人更加心心相映,但面對世俗的眼光,維特也只能離開。

希望從工作當中獲得慰藉的維特並沒有收穫到理想的狀態,隨著現狀越來越糟,維特對城市生活的厭惡尤然心生。雖然飽懷著對鄉村的嚮往,但他沒有立即來到鄉村,而是任由自己的思緒帶回自己回到鄉村,忍俊不禁地去到瓦爾海姆,曾經與綠蒂相識的地方。

重讀《少年維特之煩惱》:我發現為理想而活的人都有這些特質

他恨不得立即擁有綠蒂,綠蒂的形象無時無刻不在跟隨著他,無論醒著還是在睡夢裡,這樣的形象充滿了他整個心靈,他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朗讀莪相的詩成為兩人感情昇華的催化劑,他們從詩句裡古代高貴者們的不幸遭遇裡看到了自己的不幸,他們心有同感,都流著眼淚,維特跪倒在綠蒂身前,臉貼臉偎依在一起,綠蒂強忍著內心推開了他,並對他說,不再見面了。

雖然維特已經寫過信給威廉安排離開鄉村,但事實上他早已做好了離開這個世界的打算,愛情就是摧毀維特的最後一根稻草,綠蒂的拒絕成為維特心中痛苦所在,偏執的愛情已經不允許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停留,我想維特唯有如此,才能獲得解脫吧!

《少年維特之煩惱》到底具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生而為人,我們有很多不如意和維特一樣:童年時生活無憂無慮,青年時面臨愛情的抉擇十分為難,中年在工作上力求上進以期望獲得一席之地,年老時希望迴歸兒時的快樂。

我們一直都希望過著理想的生活,但生活並沒有事事如意,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

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看完維特的一生,我被他的特質所打動,為理想奮鬥的人是可愛的,實現自我、彰顯個性,偏執追求的特質哪怕在現代社會也有其一席之地,當然我們不需要再去學維特消極避世的一面,它教會了我們哪怕生活不如意,但我們也有機會彰顯自己的特質,綻放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