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設計,你的物業就只能靠招商了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先來扒一扒廣州太古匯商場的屋頂設計。

商場屋頂千千萬,太古匯商場的屋頂偏偏是不一樣的。當年太古匯的規劃中,娛樂部分一直沒能暢快的演繹,既沒能做電影院,溜冰場也改成了超市和美食廣場,所以三樓的屋頂必須把“讓大家在太古匯休閒一把”的任務扛下來。

太古的想法很簡單,既然這裡規劃做商場,無論是設計還是商業元素,都得有商場的樣子。首先得有一個適合逛街的空間,然後放進輕鬆休閒的商業元素,變成可以讓人從白天逛到深夜的花園步行街。為了讓這個空間適合逛,我們看到太古匯做了兩件不太起眼,但其實十分可怕的事情。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第一件事情是把本來放在這裡的空調機組都挪到最高的塔樓上面去,造一個足夠大的空間出來。

商場屋頂向來是空調機組的常規去處,太古匯商場部分要用五六個機組,每個算上主機、水管、減震設備要七八米高,佔面積五六百平方米,無論怎麼放,都是一道顯眼的風景,這些機器夏天發熱冬天起霧,一直隆隆響,讓誰和這些機組一起逛街吃飯,都會很不情願。

最終,太古要把機組放到最高的塔樓上去,這是一個大費周折的決定。

首先得在塔樓原有空調管道的基礎上,每層增加幾平方米的豎向管道空間,增設中途機房,這加起來上百平方米的面積都是計容的,換言之,太古咬牙減少了寫字樓租賃面積。

空調機組上了樓頂,先不說和樓頂其他設備搶地盤,光荷載就有問題了。

正常樓板的荷載是每平方米兩噸半,加了機組的頂層樓板荷載是每平方米七噸,塔樓變得頭重腳輕,因此放上樓頂的設備和樓體的結構支撐系統需要重新計算選型,反覆多次排列組合,才能有足夠空間放上去,又不影響塔樓的穩定性。

在完成這件事情之後,三樓屋頂出現一條寬敞規整的4000平方米的大馬路。

第二件事情是打造屋頂的地面系統,把這條“路”變得適合步行。

廣州四季多雨,天氣炎熱,要讓這條馬路逛的舒服,太古把園林架空地面系統招呼上了。從看得見的地面開始,屋頂地面系統從上到下分為石板地面、石板定位和支撐鋼架、架空層支架、複合隔熱層和結構樓板。

為了讓人走起來舒服,整個石板地面完全平整,沒有設置常見的1%-5%排水坡度。而為了讓雨水快速排走,每塊青石板之間預留了3毫米縫隙,雨水從這裡落入石板地面下的架空層,有組織的排向設置在租賃區以外的落水口。3毫米的縫隙不能寬也不能窄,寬了,高跟鞋的鞋跟能塞進去;窄了,排水效果差很多。但總而言之,無論下多大的雨,這片地面不積水。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地面設計可不是把石板排列整齊就完了,為了不時檢修屋頂上的各種東西,這地面得能讓重達數以噸計的維修設備在上面行走,不僅是承受設備的豎向荷載,還要承受設備制動時產生的橫向推力,所以這個地面既要自重輕,又要承重大。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為了減輕地面的重量,原來每塊厚度15釐米,重達140公斤的石板被放棄,換成了厚度5釐米,重量50公斤的輕量化石板,這一換不僅減重、省錢、增加了空氣層的厚度,還方便了日後的維護——現在檢修地面,只要兩名員工利用特製的小工具就能把石板搬開了。

最變態的是,為了確保地面石板的水平精度在室外長期使用中不會降低,部分的架空支架採用灌漿加固的工藝,所灌的漿和架空支架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形量是一致的,以達到延長支架壽命的目的。在這樣的設計下,你看到的青石板們之間的縫隙會風雨不改一如既往的保持在3毫米。

在夏天,這樣的室外地面溫度可達60度以上,隔熱做不好,二樓商場要花很多電費才能把溫度降下來。用在這裡的複合隔熱層有氣態隔熱和固態隔熱。氣態隔熱層是架空層裡面12-20釐米的流動空氣,這是能夠達到空氣隔熱的有效厚度。固態隔熱層是緊貼結構樓板的固體隔熱板,不僅隔熱,還能夠承受相當於汽車重量的壓力。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至此,大功告成~~~再往後,太古匯在這個屋頂上種了樹,佈置了燈光,引進了6個風情各異的餐廳,無論白天夜晚,晴天還是下雨,當你踏上這個屋頂花園,都是滿滿的到達感~~~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設計屋頂,我們不如把目光拉回現實中的普遍實踐對比一下。

國內物業往往是設計將就,招商補救

商業物業項目說起規劃,往往從研究區位開始,再研究顧客,再研究競爭者,再研究零售商,最後做個定位方案,包含品牌組合和租賃條件,新一點的項目可能會說兩句設計上的亮點,創意或動線云云。國內大多數項目用招商來演繹規劃怎麼落地,可同樣用來落地規劃的另一項重要工作——設計,在很多時候並沒有做透。

除了政策上的硬指標,一個項目做多大商場,包含什麼物業形態,商場是一個密閉盒子還是一條開放街區,店鋪有沒有後通道,對實用率和後期維護有什麼影響,這些都是業主可以關起門來頭腦風暴的規劃點。規劃定下來,大部分人會花個幾千萬買一套概念設計方案,然後商場和寫字樓劃分單元,做預算準備招商。而設計這條線,設計部找一個有資質的LDI,把概念設計深化成施工圖,做預算準備施工。

看起來沒毛病,往往設計的硬傷就此種下,一些設計機構在做商業設計的時候,沒能從綜合的物業價值、長遠商業運作和空間細節審美入手,而是停留在空泛的商業經驗和符合規範的角度去考慮,把本應具體到項目特質的設計當成了收費幾十塊一平方米的體力活來做。商業物業的難度在於用家是商業機構,有不少硬規律沒法將就,因為物業造好了是要能做生意的。

如果業主沒有專業能力,又沒有一個代替業主協調各種技術問題的角色,到最後只能是施工方現場的監工代替設計師臨時想個做法,做出來是怎麼樣就隨緣分了。所以國內不少商用物業,站在外立面看著還不錯,只要一進大門就各種湊合,越往後場越不堪。

比如最近成都開的這個物業,樓頂規劃了餐飲,可這個穹頂愣是把餐廳擋住了。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穹頂既然設計離客人距離很近,細節就應該適合近看。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這樣的接縫,容易漏水,不易清潔,苦了後期的運營團隊。

不懂设计,你的物业就只能靠招商了

總而言之,設計這關沒把好,造出來的物業不合用,只能靠招商超常發揮把店鋪租出去,久而久之招商就特別重要。

消費升級的時代,設計不能再缺位

港資業主做設計特別謹慎,一來英國人帶進香港的這套物業建造和維護理念早已有上百年曆史的沉澱,在香港又有系統成熟的運用,二來幾大家族做個項目,多抱著長期持有的心態,既然是自己的東西,何不花點時間做好點。

所以在港資公司,常常看到他們請一個叫執行建築師的角色,由老司機擔綱,一邊拉著設計和商業團隊收集意見,一邊拉著建築設計師、總包分包和幾十個專業顧問協調圖紙,把所有的商業訴求經過技術處理,在一張施工圖上表現出來。這個環節曠日持久,技術含量爆燈,卻常常因為大象無形,不太為人所知。

國內有國內的國情,前些年大家都來做商業物業,可無奈充裕的長期資金才是制勝法寶,不少物業只能降低標準,趕工開業,或賣散套現,又還怎能要求在過程中有多重視設計。

可現在一來市場上一番兼併收購之後玩家減少資源聚集,物業增量減少存量增多,每個項目對品質都有了更高要求;二來消費者見多識廣,逛商場再也不是一堆標配大牌就能打發的了,除了看店鋪還要看廁所,除了看商品還要看環境。這些年老在說體驗,但一個商場如果沒有從硬件到軟件,從經營理念到質感呈現的形神合一,單單依靠招商而來的商業元素,這體驗就只是一層皮。再說了,沒有佈局在先的設計,商場也裝不下越來越多日新月異的商業元素了,到最後,靠招商也沒用。

粗略估計,打造三樓的屋頂花園,太古匯要多花上千萬,工期要多花三個月,但對於老謀深算的太古,這可不是有錢任性或大行慈善,他們認為只有讓規劃在設計中落地,後期經營才能更好的施展。這些看似奢侈的投入,盤活了三樓3000多平方米的店鋪,我不會告訴你這6間店鋪大多數都生意火爆,能貢獻提成租金,當初的投入只需要區區12個月就能回收。我們問過行家,其實這樣的投入並不算天文數字,再來想要便宜也有別的解決方案,而國內應用寥寥的原因,只因為整個過程的溝通和管理太花精力。

從三樓屋頂作為花園步行街的想法確定以後,這個想法從設計和招商裡面都貫徹下來了,除了招商團隊技藝高超,別忘了這裡真的被打造成了可以讓人從白天逛到深夜的花園步行街,人人都向往鬧市中這出別緻的景色,這裡的店鋪最終會好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