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今天,我想就事论事单说这本书,不和余华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

因为,这本书太不余华了,若不是封面上印着余华的名字,我都不相信是他写的。

这本书不能代表余华的过去,也不知道能否代表他的未来。


刚读完钱德勒《漫长的告别》,回头再读余华《第七天》,我感觉就像是从珠穆朗玛峰坠入了死海——我有点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失重感太强了。

不过,这种感觉在一个小时之后,慢慢发生了变化。

这本书的精彩,是从“第三天”开始的。在此之前,无论是对于死亡的描绘,对社会热点新闻的描绘,还是对爱情的描绘都不精彩,甚至有点俗。但“第三天”父子情的描写,直接让我泪崩了。

读到这里,已过午夜。酝酿已久的睡意,说没就没了,我干脆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书。关上手机的时候,已凌晨两点多了。

我有点不淡定了,在中国写这样一本书,并且能够出版,有点不可思议。它太现实、太真实了!

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余华写的人死后的七天经历,不是关于爱情、关于亲情,或者关于理想生活的畅想,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新闻串串烧”,而是用看似荒诞的笔触,描写了现实社会中发生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故事:暴力拆迁、官民对立、警民冲突、医疗黑市、贫富分化、城市鼠族、就业困难,等等。

但这还不是最抓心的。对“死无葬身之地”的描述才最震撼: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人类想象中最黑暗的地方,竟然是最光明的所在,而我们却只能看到现实世界那虚假的美好,这是何等的悲哀!

我重新拿起手机,看了看《第七天》的书评,只浏览了几页,我就又不淡定了。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近两三年社会新闻的大面积移用,已几乎等同于微博大V顺手为之的转播和改编;也有人说,余华是有野心的,但又显得力不从心;更有人在文章标题上就抑制不住愤怒,写道《懒惰的余华让人愤怒》……

无论是评论家、教授还是媒体和普通读者,都说了很多让余华吃不下饭的言论。我关上手机想了想,《第七天》真的那么差吗?好像不是。只是余华没按套路出牌,憋了整整7年,却写出了这本和读者的想象大相径庭的作品。

余华唯一的错,就是太不余华了。

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他承认,

《第七天》是自己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

这句话误打误撞地回应了韩寒的言论:

“现在觉得好的小说应更加纯粹,描述每一种世界之广大,探寻每一枚人心之复杂,要贴着现实,但不能黏着现实,要控制自己的叙述而不是一味控诉,小说里的人物是你穿透世界的面具,而不是批判制度的道具,更不是承载段子的玩具。不能把大量时事评论和社会热点放置其中,那些都是杂文新闻和微博论坛要做的事。在写《1988》时开始意识到这些,反思和进化中,没想透之前不会随手将就一本,朋友们就不用催促新的长篇小说了,后会无期。”

余华和韩寒,都是我喜欢的作家,而且从头喜欢到脚。但他们思想的“势不两立”,并不能让我对其中的一个更加偏袒,因为他们的写作经历,不在一个层级上。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活着》中文版自序)”。但《第七天》忽然捅破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太过于直白,太过于真实,有点让人接受不了。这是余华的错吗?

我想了一夜,才想明白,不是人们不接受余华的《第七天》,而是人们不愿意接受每日生存的现实社会。

“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活着》中文版自序)”余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读者却显得迟钝了许多。

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从《活着》到《第七天》,整整七年过去了,余华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很多人下的结论过于草率。他写这样一部“新闻串串烧”式的小说,有他的考虑:

“早年我是为了世俗而写作;后来是为了美学而写作;现在的写作,就是奥威尔所说的,为‘政治’写作。”余华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一个作家的小说越写越大,我想是一种必然,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生命的成熟,还有时代的变迁等等原因,作家把握叙述的能力也会不断加强,小说的结构也会随之扩大。”

显然,余华对自己的作品是满意的。别人是否满意,也许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想说的,都说痛快了。

他对官民对立的描述淋漓尽致:

“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利面前自惭形秽。”

“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他对食品安全的抨击,只字不骂脏字,却字字藏刀:

我意识到四周充满欢声笑语,他们都在快乐地吃着喝着,同时快乐地数落起了那个离去世界里的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假鸡蛋、皮革奶、石膏面条、化学火锅、大便臭豆腐、苏丹红、地沟油。

……

一个声音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的食品是安全的。”

“哪两个地方?”

“这里是一个。”

“还有一个呢?”

“还有一个就是那边的国宴。”

写底层人的遭遇也令人唏嘘:

“可是我没有骨灰盒,我连落叶归根和流芳千古这样的便宜货也没有。我开始苦恼,我的骨灰应该去哪里?撒向茫茫大海吗?不可能,这是伟人骨灰的去处,专机运送军舰护航,在家人和下属的哭泣声中飘扬入海。我的骨灰从炉子房倒出来,迎接它们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唯一没写好的,就是爱情。

《第七天》中对爱情的描写,太世俗了。不是出轨,就是一哭二闹三跳楼,都俗不可耐。读者实在不喜欢看,爱情故事不真挚、不感人,还叫爱情吗?但奇怪的是,我怎么越琢磨,越觉得余华写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爱情,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俗的东西。美好的爱情,是童话和电视剧。

人在死后的7天里,会经历些什么?

看似短暂的7天,其实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的思考。

从开始到最后,余华那看似平淡的叙述,蕴藏着的内心的呐喊声却愈来愈响。即便在一天中最宁静的凌晨时候读来,都感到振聋发聩。

当一个悲惨的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他将迎来的是什么?

余华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判定:人一生都没想明白的事儿,刚刚死去七天却想明白了:

“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他空洞的眼睛看着我没说话。

我说:“为什么死后要去安息之地?”

他似乎笑了,他说:“不知道。”

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烧成一盒小灰?”

他说:“这个是规矩。”

我问他:“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余华没写答案。他没必要写。

看过蔡崇达的《皮囊》吗?阿太的那句话刻骨铭心:

“别再让肉体再折磨它的魂灵。”

是啊,“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时候,再回想《第七天》开头的引子,就会有一种解脱之感: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旧约·创世纪》

7天的灵魂之旅,终于可以让人“安息”了。

感谢余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