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浙江、江蘇多省化工園區環境達標率僅2成,園區該如何整改?

山東、浙江、江蘇多省化工園區環境達標率僅2成,園區該如何整改?

近期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各省汙染治理情況,山東、浙江等省份幾百名政府負責人被通報問責,化工園區環境汙染已成共性問題。2019年4月2日,生態環境部公佈了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雲南、寧夏等10省(區)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整改方案,很多汙染問題是因為化工園區環境管理不善造成的。尤其在縣級及以下工業園區,盲目擴張造成的“化工圍城”,及運營中的違規生產、超標排放、監管缺失等因素,導致園區環境隱患不斷。

當前,綠色發展成為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針對久治不愈的汙染問題,化工園區如何祛除痼疾?

環境達標率僅佔2-3成

江蘇省現有各類化工生產企業6300餘家,入園率僅30%左右,有的地區入園率甚至只有約10%。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曾稱,工業園區現已成為汙染集聚區,目前的達標率僅有20%-30%。

目前山東、江蘇等省已經出臺化工園區認定辦法,促進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督察也顯示,全國超過80%的省市存在著工業園區汙染問題,化工園區的汙染問題更突出。然而,化工企業的安全和汙染問題並不是僅僅依靠搬遷入園就能解決的。化工集聚的優勢是能夠將化工原料吃幹榨盡,副產品能夠被充分利用,減少廢物排放。當前許多化工園區的產業鏈不完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被當做廢物來處理。這種模式一是會造成原料元素的浪費,經濟性較差,另一方面這些副產品排放到環境中,增加了環境保護成本。

可見,隨著化工園區內吸納的企業越來越多,如果管理不善,就會成為安全和汙染問題的集中爆發地。比如響水生態化工園區的爆炸,一家化工企業爆炸造成整個園區關閉,園區內57家化工企業一起關閉遷轉,可謂代價巨大。灌南、灌雲地區化工園區也曾三番五次被央視曝光,相關部門負責人紛紛被問責,但是環境汙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出了問題,化工園區不能一關了之,應想辦法提升化工企業的自動化管理水平,提升園區智能化管理手段,才是加強安全和環境管控的有效手段。規範的化工企業進入規範的化工園區是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化工園區的規範化發展受到工信部和發改委的高度關注,並從戰略方向上給予了化工產業調整方向的指導。化工園區存在產業佈局不合理、產業鏈不完善、基礎配套不完善、專業管理水平薄弱等諸多問題,但總體來說,化工產業能夠安全和環境友好發展是首位的,離開環境保護,再快的經濟發展都將隱患重重,化工園區的安全和環境管理會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

“先天不足,後期欠賬”

工業園區環境痼疾,也引起了各級環保部門的關注。

早在2012年,環保部便發佈《關於加強化工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除各省市,中國石化聯合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相關協會及企業,也被列為印發對象。2015年,環保部再度出臺指導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強化工業園區環保工作。在新環保法、《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等基礎上,不乏各地自行出臺的管理制度。

如此重拳之下,工業園區汙染為何依然頻發?

先天不足,後期欠賬。如有的石化園區,實際招商並未達到預期,僅引入寥寥幾家石化企業。因徵地、建設、配套等已經完成,不得不引入其他類型企業。

除“歷史遺留”外,監管不力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現有園區多由管委會進行管理,但主要職能卻是服務企業經營。儘管有的也成立了環保部門,但畢竟不是專業機構,環境監督、執法能力等遠遠不足。

“現階段的汙染‘大戶’,主要集中在縣級及以下工業園區,國家、省級層面的園區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在部分地區,作為園區上級主管單位的地方政府,仍存有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保先決條件的思想。許多化工園區的環境監測網絡不夠完善,無法及時提供預警信息,造成廢氣、廢水、土壤及噪聲等汙染頻發。

化工園區環保問題主要有哪些?

一、環保管理能力較差

部分化工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偷排、漏排現象時有發生,加大了化工園區監督和管理難度。

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1、前期規劃不合理。部分化工園區在建設初期少有甚至沒有對環保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廢水、廢氣、固體廢料等汙染問題凸顯,將對周圍社區造成影響;

2、配套不足,運維水平不高。化工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加完善的配套工程以及專業化的運維管理。專業化運維團隊可以有效將環保設施統一管理維護,有效發揮環保基礎設施在預警監測、應急處置中的積極作用。

3、設施建設滯後,與高速發展的化工園區不協調。

中國製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工程,全面推行可持續、可循環發展方式,促進化工企業、政府、居民之間關係融合以及實現資源共享。綠色智慧園區是目前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的可行方向。

三、環保、安全事故頻發,響應機制不完善

1、環保、安全管理不完善。相對於國外優秀的化工園區,我國的化工園區在環保、安全管理體系存在一定差距,繼續通過科技手段建立一整套高質量的安全管理體系,從安全知識、應急處置、環保意識、設備檢查對化工園區從業者進行全方位管理,增強企業責任感,有效消除安全隱患。

2、預警監測薄弱,體系建設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化工園區都成立了管委會負責園區的相關監管監察和管理工作。但是,單靠人力的監管監察工作難以做到位,加上科技化設備缺失,無法做到化工園區預警監測全覆蓋,容易忽略對隱蔽位置的隱患排查工作。

3、應急處置不完善,輔助手段缺失。目前,大部分化工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主要依靠消防部門,因對危化品危險特性的認識不足或者路途較遠不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導致救援活動有時不能得到迅速有效地實施。同時,應急救援中輔助手段缺失,造成無法及時探明現場情況,延誤救援時機或可能發生二次傷害。

信息化管理是化工園區環保管理的有效手段

繼“互聯網+”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智能+”成為2019年政府關心的重點。智慧園區的建設是未來園區實現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化工園區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大背景下,智能+如何為化工園區賦能,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

一、化工園區環保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

將化工園區內企業、儲罐、公共設施、排放口等創建三維模型並融入三維地圖,結合實時地形、氣候、設備監測數據等構建環保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維中,對數據實時分析和展示,實現實時預警,在事故發生時“輔助”應急決策。

二、智能+化工園區

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髮展,以“智能+”為新動力,推動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化工園區,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綠色園區、智慧園區是未來化工園區發展方向

綠色園區和智慧園區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自2010年以來,工信部、發改委、環保部等部位相繼發佈了大量的環保政策和化工產業發展指導政策。在智慧園區建設方面,工信部印發的原[2015]433號《關於促進化工園區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大力推動化工園區兩化深度融合,建立園區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園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園區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建立網上交易、倉儲、物流、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園區各有關部門的業務數據,建設園區公共基礎數據庫,強化標準及接口建設,與入駐企業實現數據共享。積極推動能源管理體系和工業企業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全面整合園區信息化資源,以提升園區本質安全和環境保護水平為目的建設智慧園區,建立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

山東、江蘇等省份出臺化工園區認定及績效評估,許多內容均指向參考《關於促進化工園區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政府重視綠色園區、智慧園區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化工園區意識到智慧化發展對於化工園區及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例如,為了嚴格化工園區環境風險管控,提升有毒有害氣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原環境保護部自2012年起,先後批覆了6省區8個化工園區開展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試點。

試點園區在建設、運行、應用等方面積累了很多成熟的經驗,建設的預警體系在應急處置和日常監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存在技術不夠完善、管理措施聯動不足等問題。各地要深入推廣試點經驗,明確責任在“管”和“用”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預警體系積極作用。在這8個試點化工園區中,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參觀了廣州南沙小虎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運行情況,對該試點園區做出高度評價,認為整個園區的管理水平,因為有了一站式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而得到大大提升。

化工企業入園率是目前許多省份設定的目標參數,可以預見未來,智慧化率將成為成熟化工園區的考評指標之一。越早意識到這一點,並在產業規劃初期同步智慧化建設,將是化工園區領先發展的關鍵一步。從智能工廠建設情況來看,智慧化的資本投入不僅帶來了安全、環保,從長期來講更是節約了人力管理成本、汙染治理成本,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智慧園區的建設同樣如此,這就需要我們的化工園區具備前瞻性的戰略性眼光和非同一般的魄力!

-END-

PS:本文內容來自馬後炮化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