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秦始皇一舉廢除了分封制,不過,繼秦而起的漢皇帝更重實際且更為謹慎,他先略微恢復一點分封制,然後再將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開頭時,他將封地授予他的兒子們和近親,不過這些封地的面積比從前周時期的封建國家的面積要小;而且,它們被散置在由國家官員直接治理的州縣之間。後來公元前127年,漢皇帝又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餘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於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秦始皇建立的帝國結構又逐漸恢復,只是沒有原先的恐懼和壓迫。因此,漢帝國繁榮了4個世紀。在最初的60年間,漢統治者主要是集中全力恢復國家的力量和鞏固王朝的統治。但是,到了“好戰的皇帝”漢武帝時期,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帝國的疆土大大的向四面八方擴展。南面的部落地區被吞併,不過在帝國的這一部分地區開始由漢人支配之前,經過了長達好幾個世紀的中國人移居該地區和當地諸名族被同化的過程。最大的擴張發生於西面,在西面,中國探險隊穿過中亞,與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建立了聯繫,從而大大增加了取道絲綢之路的貿易量。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遊牧匈奴在騎兵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大量的取之不盡的馬匹。事實上,漢帝國為了他們騎兵部隊所需的馬匹也只好與遊牧部落進行貿易交往。但是,漢帝國擁有一種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式武器,那就是他們在戰國時代後期發明的弩。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弩上裝有鉤弓弦的機栝,一扳扳機,就射出矢來。比起普通的弓,弩的射程更遠,穿透力也更強。由於這種武器和大帝國可調度的種種資源,漢朝時期的中國疆土已開始初步呈現出現在所具的規模。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居漢帝國之首的是皇帝,他不僅被授予全部的世俗權力,而且還要對其子民的物質福利和富足負責。對皇帝本人尊嚴的強調體現他在日常活動的各個方面,比如他主持的朝廷或神殿的儀式,比如每一種場合規定穿的龍袍,比如有大群的官吏、大臣、太監和嬪妃侍候在他身邊,有漂亮的馬車供他出行,還有宏大的皇陵供他日後安放遺體。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居皇帝下面的是兩名丞相,相當於現代的總理和首相。他們經常與皇帝接觸,負責政府的實際運作。在他們之下的是九卿,分別掌管:宗教禮儀,宮殿警衛,御用馬車,懲處罪犯,接受貢物,記錄皇族,徵收稅收,管理國家財政。


帶你看看大漢帝國的宏觀結構


​除中央政府之外,還有往下依次管理州郡縣鄉的官僚機構。基層官吏負責徵收捐稅,捉拿罪犯,維護道路運河和糧倉,提供驛馬和一連串的驛站來維持帝國的郵政。據說,公元前1世紀時,官僚機構中共有官吏13萬名,平均每400或500個百姓僅攤到一人。與總人口相比,官吏的數目很小;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說,這是很典型的,可以解釋為帝國政府所起的作用有限。有句諺語“治大國如烹小鮮:過猶不及”就是形容此。因此,更確切的說,中國古代帝國的主要作用在於徵收稅、保衛國家免遭外來進攻和鞏固王朝不受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