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盂縣發現元代紀年墓 ——確認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2018年8~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陽泉市文物局、盂縣文物管理所對盂縣牛村鎮後元吉被破壞的兩座磚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墓葬位於盂縣牛村鎮後元吉村西北200米處,西南距盂縣縣城約8公里,東南距牛村鎮約3.5公里。


山西盂縣發現元代紀年墓 ——確認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墓地俯視

本次清理的兩座墓葬南北錯列而置,中間還有一座明堂,墓葬分別編號為M1、M2。

M2位於M1東南側,為仿木構八邊形單室磚墓,坐北朝南,墓向198°,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構成。該墓室被擾動,墓道南部被現代墓打破。

墓道位於墓壙南側正中,與墓室以土洞相通,洞內砌甬道。墓道南窄北寬,長3.52米、闊0.7~1.29米、距開口深4.35米。

磚砌墓門,外側仿門樓樣式,殘高1.85米,寬1.25米。墓門中部設門券,券門高1.31米、寬0.78米,留23層青磚為封,封門方式與M1相似,底部5層與墓道等寬。墓門門額正面設兩枚扁方形八瓣朱繪門簪,並以“一順二丁”砌出立頰。立頰外側影繪倚柱,立頰下部繪有門礎。墓門普柏枋以上部分均已不存。


山西盂縣發現元代紀年墓 ——確認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墓門

磚券式甬道,系掏挖生土、券磚作拱而成。進深0.47米、寬1米,底部不施青磚。

甬道後接墓室。南北長2.96米、東西寬2.93米、墓底至平坐高1.4米,墓底距地表5.28米。墓室地面自北向南先鋪設丁砌條磚一列,次設方磚七列,以代棺床。西南壁砌築磚雕燭臺一處,上敷朱彩。墓內拐角設角柱8根,下部以朱彩示意,上部並兩坯條磚露出柱頭。各柱頭間以一坯條磚寬的闌額相連。柱頭之上承普柏枋,枋上砌轉角鋪作,鋪作間設栱眼壁。斗栱均單昂四鋪作計心造,令拱兩端雕成如意頭。斗栱之上用三坯條磚作撩簷枋,再上各以一坯條磚設簷椽及瓦隴。瓦隴之上即墓頂,以條磚及半磚平砌,疊澀內收作穹隆頂,高2.67米。

該墓繪彩較為簡單。墓門立頰、上額、門簪施朱彩,立頰外側以墨線勾出倚柱,倚柱不填彩。立頰下則用墨彩繪四半方勝紋示意門礎。墓壁施白灰地仗,壁面彩繪為淤土和泥水所毀,大多難以辨識。除朱繪角柱外,僅闌額處局部尚留有墨彩如意頭、仰蓮紋等。墓室斗栱用朱、墨、土黃彩等繪色。墓頂刷一層薄白灰漿,再以白彩繪制星象。

墓葬被擾動,葬具不明。墓底殘存骨殖散亂無章,經初步統計,至少含6具個體。隨葬品共7件,材質分石、瓷、銅等,除磚質買地券外,其餘隨葬品的位置均已遭到擾動。其中買地券。券文有“□□□太定元年歲次□□□□初七日庚寅盂州廷……”等字。

明堂位於M2墓道南側東部,方形土坑,邊長1米、距現地表深1.16米,坑內無地心磚、買地券。其構築方式為:先在H1中部放置陶罐1件,接著在罐體外圍、坑體四面正中處立一坯寬高、兩坯厚寬的條磚。然後在坑體南面的條磚兩側各置陶球1枚。最後在條磚上平壓三層順磚,疊澀收頂。其頂部平面為四坯條磚圍合而成的正方形。其中,在第二層磚坯的東南及西南磚牙上各置鐵犁鏵1件。


山西盂縣發現元代紀年墓 ——確認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明堂

坑內出土陶罐、陶球、鐵犁鏵。陶罐內有宋錢、八卦鏡及朽粟等。

本次發掘雖僅清理兩座墓葬,但收穫較大。首先,兩座墓葬南北錯列而置,排位明確,屬於同一家族墓地。特別是M2買地券及其紀年的發現,為確定兩座墓葬的具體年代提供了依據。M2買地券朱書“□□□太定元年歲次□□□□初七日庚寅盂州廷……”等字。“盂州”為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升盂縣所置,明洪武二年(1369)復改盂州為縣。券文“太定元年”疑即元泰定帝“泰定元年”之訛寫。依《二十史朔閏表》,推得泰定元年(1324)歲次甲子,該年僅九月朔為甲申,初七日為庚寅,與地券券文相符,所以M2年代為元泰定元年當無疑。M1形制、裝飾風格、隨葬品與之近似,年代當與之相差不遠,亦在元紀年之列。兩墓之間的明堂亦屬同一時期。

其次是墓地元代明堂的發現,明堂是墓地的地心,其性質為墳地墓前祭祀冢神后土的場所,後元吉M2墓道南側東部所見的“明堂”,亦即於此,這在元代考古資料中尚屬首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陽泉市文物局 盂縣文物管理所 張光輝 趙培青 韓利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