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多方面帶來的成功

(文源來自知乎-宋雯婷)

開心麻花-多方面帶來的成功

在中國電影這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們能夠發現一件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電影一直以來都缺少真正的品牌。

或者說,我們對「品牌」的期待極大程度地加諸導演。

觀眾總是「不滿意」的。當品牌與人的界限特別模糊的時候,就會帶來這些問題。

「開心麻花」很機智地繞開了這些問題。

從《夏洛特煩惱》到《驢得水》,再到《羞羞的鐵拳》,以及之後的《烏龍山伯爵》,開心麻花的電影都是從他們的話劇改編過來的。他們做得非常謹慎。因為小說改變電影很常見,話劇改編電影也有,但是特別出彩的,很少。

且不論藝術造詣,作為一個商品,《夏洛特》和《驢得水》的成功都是板上釘釘、不容小覷的。

要聊開心麻花的電影,我們可以首先來看話劇改編電影的幾個問題:

1、鏡頭語言的運用

觀眾對於《驢得水》的評價一直都是兩極分化的。因為我們的電影院裡,一直有兩類觀眾。

一類,看故事看爽了就會給五星。管呢。

另一類,從一開始就不是來看故事的,我們必須視覺和聽覺上獲得「電影」的體驗,再看你的故事打分。

前者會給驢得水五星,但是後者會給一星。

因為它確實是個好故事,但是也確實缺乏成熟的視聽處理。

但《夏洛特煩惱》這個問題其實不嚴重,《羞羞的鐵拳》則有了很大的進步,舉個栗子,有一個我覺得很有笑點的地方就是「救護車裡的俯臥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地方,簡言之就是在蒙太奇技巧上聰明瞭起來。

2、表演技巧的拿捏

如果說鏡頭並非「開心麻花」的優勢,那演技必須是極大極大的優勢了。

因為話劇舞臺不同於片場,所有的演員都在經過長期、反覆訓練之後才能登臺,登臺之後,又是長期、反覆的練習。

這樣的好處就是讓演員的身體和情緒形成了強烈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會幫助他們不由自主地對人物產生更深的理解,並且能夠更快地進入角色。

所有演員的水平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說句實在的,哪怕沒有劇本讓他們即興發揮,都會很好看。

沈騰、馬麗、任素汐、馬麗、王智、尹正、艾倫,這幾個人每一個都能讓人記住,都是下了苦功夫的。

「若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

但話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其實有區別,話劇往往需要更誇張,這樣你才能把你的情緒傳遞給觀眾席最後一排的觀眾;而電影則需要更自然,更多是一種狀態。

但你會覺得這些演員不自然嗎?不會。為啥,不是因為他們幾個都是影帝影后了,而是因為他們跟自己角色都是很貼合的。

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層面,故事。

3、作品主題的延續

我們看下「開心麻花」已經改成電影的三個故事的內核:

  • 《夏洛特煩惱》:「屌絲」逆襲
  • 《驢得水》:蕩婦羞辱
  • 《羞羞的鐵拳》:遲到的正義

所有的主題,都有明顯的強弱雙方存在的。

而所有的力量對比、人情世故、隱忍辛酸又隱藏在一次次歡笑中。得慢慢地,才能發覺。

在這一點上,開心麻花與周星馳、卓別林是一脈相承的。

喜劇的內核,是「悲」。

夏洛的悲,是幾十年的魂縈夢牽不過自欺欺人。一曼的悲,是自己的真誠善良到頭來敵不過虛與委蛇。

人間有情,人間無情。

到了《羞羞的鐵拳》其實比較輕鬆。最大的「悲」也就是艾倫被冤枉、馬麗被欺騙,這是一個更接地氣的視角,更小品。但是不是更成功,還要看市場的反饋。

以上三點,已經涵蓋了電影製作中最重要的三個工種:

導演、編劇、演員。

而開心麻花對這三者的要求,或者說他們在這三者一起工作中提出的要求很簡單,就是:

講好一個小故事。

不需要很宏大,但是得是一個有悲有喜有苦有樂的好故事。

而話劇的底子,規定著演員的人數,和故事的現實性。這像極了電影剛剛產生的時候。一輛自行車,一個大人,一個孩子,一天的時間裡,發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偷自行車的人》)

我們現在也沒有隨隨便便就拍出那樣的東西。

但麻花有那個方向上的感覺。簡單,深刻。首先忠實於故事。

我覺得真去長篇大論說他們的成功有什麼秘笈,是扯淡的。這個時代的任何成功都撇不開運氣的成分。

但把重心放在現實主義的故事與人心上,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把苦澀的東西喂進觀眾的嘴巴

,卻一定是符合當下觀眾趣味的。

至於喜不喜歡是另一個層面了的。

你只要看見任素汐從快樂到鬱結,從無憂到崩潰,看見馬麗和艾倫在兩個性別轉化之間的分寸,就能知道,成功這件事兒,

哪有什麼一朝一夕,統統都是十年磨一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