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風的成因

風是最常見的天氣現象之一,雖然無色無形,但從方式和感受,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感知風的存在。

“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元結《欸乃曲五首(其二)》),”暖風燻得遊人醉”(林升《題臨安邸》),這是和煦的春風;“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岑參《趙將軍歌》),“北風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黃庭堅《大風》),這是凜冽的寒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馮延己《謁金門·風乍起》),“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施肩吾《夏雨後題青荷蘭若》),這是輕柔的微風;“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涼秋八月蕭關道,北風吹斷天山草”(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這是強勁的大風……

但風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國古代神話認為,風是由風神掌控的。風神是人面鳥身的天神,又名飛廉、風伯、風師、箕星等。《風俗通義》說:“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又說“飛廉,風伯也,風師,箕星也”。《風俗通義》為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所著,是研究古代風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獻。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神話終歸是神話,其實古人對風很早就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

風賦(節選)

[ 戰國 ] 宋 玉

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這篇賦從聽覺、視覺、嗅覺對風的感知不同,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的截然不同,使大王奢侈豪華的生活和庶人貧窮悲慘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照,揭露了社會生活中不平等的現象。”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意思是說,風是天地間流動的空氣,它普遍而暢通無阻地吹送過來,不分貴賤高低都能吹到。

現在,我們對風的成因,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風是空氣由於受熱不均而導致的從一個地方向另一個地方移動的結果。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氣象上,風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空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水平壓梯度力,這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氣在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作氣壓梯度。

在有氣壓梯度存在的情況下,促使大氣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力,叫作水平氣壓梯度,其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指向低壓。同時,空氣在流動的過程中其方向還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轉偏向力是由於地球自轉而產生作用於運動物體的力,簡稱偏向力,又稱科里奧利力或科氏力。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漫談風的成因

地轉偏向力使風在北半球時向右轉,在南半球時向左轉,在極地處最明顯,在赤道處消失。另外,地面風還受地面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始終與風向相反,不但改變風向,而且改變風速。

綜上可知,空氣水平運動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等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正因如此,風向、風俗的時空分佈十分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