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漫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習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古人說:“天下之福,莫大無敵;天下之禍,莫大無知。”說的就是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關於讀書學習的典故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明史·張溥傳》記錄了《張溥嗜學》的故事: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小時候的張溥,天資並不聰明,尤其是記憶力很差,讀過的書轉眼就忘。但他是個有志氣、很刻苦的人,心想:別人讀一遍,我就讀十遍。可這個辦法雖然有效,但不是很理想。後來老師罰他抄寫十遍課文,沒想到第二天就流利地背出來了,張溥很高興。再後來,凡是要求背課文,他都抄幾遍,這樣每次都很快地背出書來。此後,張溥靠著“爛筆頭”,勤奮學習,著作宏豐,終成一代名家。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僅是從古至今的一句俗語,也是許多人讀書學習的經驗之談。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看書。”強調讀書不但要動腦,而且要動筆。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寫到:讀書要看、讀、寫、作四者皆備,“每日不可缺一”。胡適談讀書時強調“手到就是勞動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

在這方面,毛主席是榜樣。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經常筆不離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手跡。一本《資治通鑑》,被他大量圈畫和批註。歷史上研究《資治通鑑》的專家學者甚多,但像毛主席那樣領悟、體會得深刻的,可謂寥寥無幾。晚年,毛主席為了深入閱讀理解英文版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年逾花甲堅持學習外語,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學,密密麻麻地用蠅頭小字批註。他詼諧地說:“我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儘可能多學一點,不然,見馬克思的時候怎麼辦?”

讀書之功,在於精讀。只有精讀,才能入腦入心,才能有所體會、感悟、消化、吸收。若要精讀,不僅要眼到心到,還要手到,手腦並用。古今中外,真正能做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人,鳳毛麟角;對大多數人而言,“爛筆頭”強過了“好記性”。 這些“爛筆頭”抄錄、筆記、批註的地方,就是讀書學習時心腦活動、認真思考的真實記錄,也是和書中思想、觀點、看法、感情的互動交流。

學習之要,在於領悟。如何領悟?靜思是一個方面,筆談也是一個方面。拿起筆來,眼到筆到,可以標示重點段落詞句,可以記下疑惑難解問題,可以定格思維閃光之處,也可以及時記錄學習心得。心血來潮時,或抄錄佳言金句,或寫下體會批註,或記錄引申感言,日後重溫,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動筆過程中,與古聖先賢對話,攜科學文化同行,領悟思想之“味”、感受文化之“美”,就漸漸解脫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實了自己。

讀書學習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無定式。有人喜歡翻閱瀏覽,有人愛好抄錄筆記;有人熱衷博覽群書,有人注重聯繫思考;有人動用“好記性”,有人推崇“爛筆頭”……實在沒有必要統一步調、統一格式,也別將自身之法強加於人,更勿對他人的方法指指點點、亂加評判。讀書學習的方法和形式可以千差萬別,可以因人而異,可以私人定製,只要做到“書為自己而讀、聯繫實際而讀”,大概也就“走心”了。

常言道:“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之不可以無水。”讀書學習,伴隨人的一生。至於什麼是最好的讀書學習形式,估計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如果能夠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讀書學習方法,無論是博聞強記,還是抄寫批註,都能學半功倍。

漫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