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风的成因

风是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虽然无色无形,但从方式和感受,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感知风的存在。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元结《欸乃曲五首(其二)》),”暖风熏得游人醉”(林升《题临安邸》),这是和煦的春风;“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岑参《赵将军歌》),“北风不惜江南客,更入破窗吹客衣”(黄庭坚《大风》),这是凛冽的寒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己《谒金门·风乍起》),“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这是轻柔的微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这是强劲的大风……

但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国古代神话认为,风是由风神掌控的。风神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又名飞廉、风伯、风师、箕星等。《风俗通义》说:“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又说“飞廉,风伯也,风师,箕星也”。《风俗通义》为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是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神话终归是神话,其实古人对风很早就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风赋(节选)

[ 战国 ] 宋 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这篇赋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的截然不同,使大王奢侈豪华的生活和庶人贫穷悲惨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意思是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低都能吹到。

现在,我们对风的成因,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风是空气由于受热不均而导致的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的结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气象上,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压梯度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

在有气压梯度存在的情况下,促使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作水平气压梯度,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同时,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其方向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简称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或科氏力。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漫谈风的成因

地转偏向力使风在北半球时向右转,在南半球时向左转,在极地处最明显,在赤道处消失。另外,地面风还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不但改变风向,而且改变风速。

综上可知,空气水平运动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正因如此,风向、风俗的时空分布十分复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