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總是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流執政?

隨風152394828



美國政黨制度的演變:五個階段


美國憲法從來沒有提到過政黨,美國國父們也沒有預見到政黨會在美國政治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政黨制度的確在美國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美國的政黨制度則是兩黨制。兩黨制是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初步形成的,美國內戰後牢固的樹立了起來。也就是說,美國內戰以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政黨控制著美國政治舞臺,從未遇到過強大的對手。兩黨不僅控制著聯邦政府,也幾乎控制了所有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雖然在美國曆史上出現過從兩大政黨分裂出去的第三黨和很多其他政黨(也就是所謂的小黨),但他們要麼是曇花一現,要麼是雖然長期存在但影響有限,都不能成為了兩大政黨分庭抗禮的全國性大黨。我們知道,美國社會是一種多元文化的社會,存在著多種利益相互衝突的集團,而美國憲法由沒有限制其他政黨的發展,按道理美國應該發展出一種多黨制,但最終卻形成了兩黨制,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美國學者從多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可以歸納為制度論、兩種衝突論、文化傳統論和社會意見一致論。


美國曆次大選所體現出來的美國政黨制度


第一,美國的兩黨制,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坐莊是美國選舉制度和政府制度造成的。(1)因為美國實行的是單選區制(一個選區中最終當選的只有一人)和相對多數決制(得票最多者當選,勝者通吃),這種制度天然有利於大黨,而不利於小黨,從而產生和維護了兩黨制。(2)美國實行的單一行政長官制度對兩黨制的形成和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某種意義上,總統制和選舉總統的方法是建立和維持兩大政黨的最大動力。總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職務,一個政黨的候選人只有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才能當選。因此,政黨就必須讓他們的綱領對不同類別的選民都具有吸引力,才能建立足以將其候選人送上總統寶座的足夠選民基礎,併力求避免本黨分裂。而其他政黨也要這樣做,才能成功。這樣就導致政治力量和選民兩極化。儘管兩黨的區別越來越小,但多數選民卻不願意投第三黨的票,因為投第三黨的票,只具有“抗議”意義,而無實際意義。同樣的,州長的選舉制度也鼓勵了兩黨制的發展。(3)聯邦制是兩黨制長期存在的一個因素。聯邦制使得一個大黨即使再全國性選舉中失利,也不會影響該黨在各州的存在和勝利。(4)聯邦政府的選舉法(1974年)和各州選舉法都有利於兩大政黨而不利於第三黨。


美國第一位民主黨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總統


第二,美國社會始終存在兩種相互衝突的利益,這是兩黨製得以持久不衰,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原因。(1)建國初期,東部金融、商業利益和西部邊民的衝突時早期兩黨對峙的原因,之後則是南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衝突,接下來是城鄉或經濟社會地位的矛盾。(2)民主制度的“天然二元現象”:執政黨對抗在野黨,政府對抗反對力量,,贊成現狀和反對現狀相對抗,自由主義對抗保守主義。也就是說,利益或民主政治的程序將不同的人納入到兩大對峙陣營,從而產生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輪流執政的政黨。


美國第一位共和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第三,有人認為英美之所以產生兩黨制,是因為盎格魯-薩克森人“在政治上成熟”和具有“治國天才”,換句相對比較不那麼自大的話來說,是因為盎格魯-薩克森的政治文化具有妥協性、實用主義,避免了教條。這種政治文化使得美國產生兩黨制的同時,也培育出贊同兩黨製作為嚮往的目的的態度和行為規範。當然,這一理由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格論的意味。


民主黨的標誌(上,正式標誌;下,非正式標誌)


第四,不少人還以美國社會存在廣泛的意見一致來解釋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原因。他們認為,儘管美國是移民國家,有著眾多文化背景,但傳統上美國人都接受現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接受憲法和按照憲法設置的政府機構。美國沒有封建主義及其傳統,也沒有經濟森嚴的階級制度,美國有的是在豐富自然資源基礎上的不斷擴展的經濟邊疆和地理邊疆,則使得美國人可以避免在根本問題上產生分裂,從而形成兩黨制。


共和黨標誌(上,正式標誌,下,非正式標誌)


第五,有人還以宗教寬容來解釋美國形成民主黨和共和黨這樣的兩黨制。(1)他們認為,美國人的在宗教信仰上主張宗教寬容,強調政教分離,所以從來沒有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政黨。這樣就使得美國黨派對立沒那麼嚴重。(2)很多學者也強調美國人對政黨的忠誠的重要性,即美國人一旦形成對某個政黨的忠誠,就不易改變。


20世紀上半葉民主黨部分領導人:威廉·布萊恩、約瑟夫·丹尼爾斯、伍德羅·威爾遜、佈雷肯裡奇·朗、威廉·菲利普斯和富蘭克林·羅斯福(1912年6月14日)


除此之外,美國之所以不能出現能夠與民主黨和共和黨爭奪執政地位的第三黨,原因就在於兩大政黨在南北戰爭後已經不存在重要原則性分歧,而是越來越相似。這種情況,其實嚴重抑制了第三黨的出現和發展。某種意義上,雖然第三黨還是可能會出現,但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不僅僅能夠在選舉中擊敗他們,而且還經常把他們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改革計劃接納成為自己的綱領,使得第三黨失去了單獨存在的基礎,第三黨的人最終只能被納入到兩黨的軌道(伯尼·桑德斯就是一個典型)。


首次出現共和黨“象”形象的漫畫:1874


以上就是對美國為什麼能夠產生和長期維持兩黨制,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美國內戰以後長期輪流執政的不同角度的解釋。


美國總統、國會兩院選舉結果表:1855-2019



hording


誠邀,如題。美國是兩黨制,換句話說美國政壇上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百姓雖有大選投票權,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第三個可以選擇的執政者,是以美國的政權也就自然而然在這兩個黨派的手上。

記得在1847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製作的一幅象與驢壓蹺蹺板遊戲的畫,其中的“象”代表共和黨,“驢”代表民主黨。這幅漫畫的涵義是美國由兩個政黨一上一下輪番執政,從此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黨徽便分別為象和驢。每逢大選之年,兩黨的支撐者也常常舉著“象”、“驢”的標牌來進行競選宣揚,“象驢之爭”便由此而來。 美國是總統制國家,兩黨制主要表現在總統推舉上,競選取勝的政黨為執政黨,失敗者為在野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政治態勢不是一開始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直接競爭的,實際上直到19世紀50年代,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對立才正式形成。

根據史料記載,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邊奴隸主有聯繫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是的,你沒有看錯,就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公民不滿情緒競選總統取勝並連任四屆總統,民主黨因此連續執政20年。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

相比之下共和黨的成立時間就要稍短一點

美國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由與民主黨對立的東北部工商業主及中西部開發各州的農業企業家代表組成。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共和黨開端執政,並在南北戰爭中打敗南邊奴隸主勢力平息了內戰。該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市郊和南邊的白領工人及年輕人。

總的來說目前的美國政權還是由二者輪流把手,或許只有美國國內發生重大變故的時候,這種情況才會有改變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美國一直以來好像都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執政,似乎沒有出現過其他的黨派,這又是為何呢?

在美國聯邦政府剛剛成立的時候,是不存在黨派輪流執政的情況,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是由華盛頓等開國元勳直接領導,而且一開始美國聯邦政府的一些制度都還未完善,主要是華盛頓力主擯棄政黨歧見,就沒有創立所謂的“政黨”,而且美國開國元勳們一致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建立一個和諧一致的、不存在黨派紛爭的國家。他們眼中的政黨代表小宗派或小集團的利益,黨派行為與腐敗陰謀等直接掛鉤,所以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政黨還是很新鮮脆弱的。

可是他們的想法固然美好,不過美國建國後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時美國國會出現兩個不同立場的政治力量,分別是傑斐遜和漢密爾頓所代表的兩個政治集團,開始他們兩個的鬥爭也只是僅限於國會鬥爭,根本沒有想過建立一個長久的政黨出來,可是後面他們的鬥爭意識越來越強,並且當時美國各大報社對它們兩個的行為進行煽風點火,於是慢慢的就出現了政黨形式的雛形。




1787年,在美國憲法制定和批准的過程就出現了政黨意識,憲法的支持者自稱聯邦黨人,其組織就是聯邦黨;而反對憲法的則自稱反聯邦黨人。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同,聯邦黨人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與英國建立友好關係,反對法國大革命。聯邦黨人代表的是美國東北部工商業和借貸資本家的利益,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漢密爾頓。而反聯邦黨人,他們覺得新憲法把權力過多的賦予了國家中心(也就是華盛頓),大大削弱了各個州和社區的自治權力,他們主張“有限的聯邦權力”,仇視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贊同法國大革命。到了1791年反聯邦黨人反聯邦黨人組成由傑斐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


到了後面,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在和聯邦黨的角逐中勝出了,又經過磨合就只剩下民主共和黨這一枝獨秀了。1825年,美國民主共和黨發生內訌。其中一派由當時的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和當時的國務卿亨利·克萊領導,自稱國家共和黨;另一派由安德魯·傑克遜領導,於1828年創建民主黨。由此民主黨和共和黨正式登上美國政治舞臺,在後面的選舉,投票表決等方面這兩個黨派的競爭越來越大,最後在美國各個州甚至各個鎮都有兩黨競爭的跡象。在每年的總統選舉或者中期選舉中,這兩個黨派幾乎是輪流坐班的,後面又被形象的稱為“驢象之爭”。

當然美國國內還有其他的在野黨,不過它們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可以不考慮。不管民主黨和共和黨如何競爭,它們的意識形態都是一樣的,都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維護美國聯邦政府的利益的,本質上沒有區別,而且不論是民主黨人士還是共和黨人士當選總統,對外態度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談笑觀察室


美國剛建國的時候,並不存在黨派政治。當時的美國人,對於國家的觀念很淡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的問題非常嚴重,各州不團結,內部矛盾愈演愈烈,很多老大難的問題都無法妥善解決。久而久之,美國國內就開始瀰漫出無政府主義情緒,分離主義勢力也開始抬頭,聯邦政府的合法性,也出現了問題。

這個時候,一個叫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人,建立了一個政黨,叫作聯邦黨。漢密爾頓何許人也?這個人的名氣很大,他有兩個身份,其一是美國首任財政部長,其二是“美國國父”,在“國父圈”裡排在華盛頓之後。聯邦黨的成立過程,其實是自上而下的。最開始,漢密爾頓只是要建立一個小圈子,推行新的經濟計劃,是要解決一個現實問題。漢密爾頓的推廣方式,就是開展演講辯論,以國會為主要陣地,包括各州的議會。

(10美元紙幣,印有漢密爾頓的頭像)

漢密爾頓口才出眾,他的主張得到了各州精英階層的認可。很快,他們都成了漢密爾頓的信徒,聯邦黨正式誕生。聯邦黨成立的初衷,是要謀求經濟問題的解決,但路子走著走著就變了。漢密爾頓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銀行,對美國進行全面的整合。因此,聯邦黨人,對州權主義很反感,而最極端的聯邦黨人,認為應該廢除各州的自治權,把美利堅合眾國升級為“美利堅共和國”。

這些主張,遭到了另一批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應該保留州權,這些人組建了第二個政黨,叫作民主共和黨。這個時間點,是1791年,有人說聯邦黨的成立時間是1792年,這個說法不太準確。聯邦黨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1787年的制憲會議,因此民主共和黨應該是第二個政黨。

(1美元紙幣,印有喬治.華盛頓的頭像)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最開始是無黨派人物,但在第二個任期內,他開始偏向於聯邦黨。華盛頓的這個舉動,令其遭受政敵攻擊,被斥責為“虛偽的人物”。自此之後,華盛頓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他在1797拒絕了第三個總統任期。

1797年,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當選總統,聯邦黨正式執政。但在1801年,聯邦黨輸掉了大選,民主共和黨人托馬斯.傑斐遜成為了第3任總統。為此,聯邦黨人很不服氣,他們以“反對派”自居,經常唱反調。1804年,聯邦黨領袖漢密爾頓去世,由此走向了下坡路,並於1815年瓦解。這個時候,州權主義者徹底掌控了美國,聯邦主義者遭到打壓。表面上看,民主共和黨取得了優勢,但他們內部並不團結。

(20美元紙幣,印有安德魯.傑克遜的頭像)

1825年,民主共和黨出現分裂,時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搞了一個新的派別,叫作“國家共和黨”。1828年,安德魯.傑克遜帶領另一派出走,建立了民主黨,也就是今天的民主黨。在同一年,安德魯.傑克遜當選為第7任總統,民主黨正式執政。

1833年,國家共和黨陷入困境,內部大佬組建了新的政黨,名叫“輝格黨”,解散了國家共和黨。1841年,哈里森當選總統,輝格黨正式執政。從這一刻起,美國具備了兩黨制的雛形。1850年代,輝格黨在蓄奴主義與反蓄奴主義之間搖擺,最終陷入分裂,逐步被邊緣化。1854年,輝格黨和民主黨內部的反蓄奴主義者,組建了一個新的政黨,叫作共和黨,也就是今天的共和黨。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共和黨正式執政。

(5美元紙幣,印有亞伯拉罕.林肯的頭像)

林肯當選後,南方的奴隸主策動叛亂,引發“南北戰爭”,這些奴隸主階層,也包括民主黨內部的蓄奴派。內戰結束後,奴隸主階層瓦解,民主黨內部的蓄奴派被清洗,開始走向新時期。但由於民主黨的分裂,導致共和黨長期執政,直到1945年杜魯門出任總統,美國才正式進入“輪流坐莊”的政治機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杜魯門之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只能保持4-8年的優勢。


圖維坦


美國內黨派林立,各有各的黨派主張,登記註冊的政黨有130多個,美國人都整不明白。美國憲法規定只要是美國出生的成年公民,都有權報名參加總統競選。

美國的黨派都是鬆散的政黨組織,沒有黨派活動資金,如果想參加總統競選,都要自籌一年的競選資金,在美國全國各地進行循環競選拉票講演。租競選活動場地佈置場地,僱傭工作人員,各大小電視臺電臺報社作廣告等等,組織這些競選活動都是非常燒錢的,而總統只產生一個。

這些小政黨沒有這種競選實力,籌集到上億或更多的美元競選資金。而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成立之初,就由美國政府國會,正反兩派意見不合鬥爭分裂而成立的政黨,根基自成立之初就比較有知名度,美國財團或個人樂於出資支持其主張的政黨。

美國共和黨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政黨,代表了一定的階層選民的訴求。而民主黨聽著好象與民主有關,實際上與民主不沾邊,它也是代表了一定的一些選民的訴求,也是通過一定階層籌得龐大的競選資金,角逐總統寶座。

所以,美國共和黨民主黨己經深入人心,美國小政黨籌劃不到競選資金,就是籌得幾千萬美元,半途也要被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候選人所淹沒,小黨候選人就會自動退出競選舞臺,與其雞飛蛋打,還不如一看一看共和民主兩黨侯選人的表演。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這個問題特別簡單,因為大魚吃小魚。

一個國家可以有很多的政治派別,他們的政治主張有的遠有的近。現在要進行總統選舉,只能有一個當選,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各個政治派別裡面只有一個能贏。從第二名開始,其它所有的政治派別都是輸家。贏者通吃,輸的賠光。這是一場華麗的賭博。

從排名第三的政治派別開始,後面所有的小魚單獨能贏的希望都萬分渺茫,你不想賠光,就只能找別人合作,不是找第一名就是找第二名。這樣,時間一長,小魚就統統都被大魚吃掉了。這就形成了兩黨制。

一旦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比如說形成了左派和右派,那麼以後這個政治格局就很難改變了。倘若左右派實力旗鼓相當,但是左派分裂成兩個黨,右派是一個黨,那左派一定輸定了。

所以左派大黨一定想方設法的消滅掉其它左派小黨,右派大黨也一定想法設法消滅掉其它右派小黨。因為對於左派大黨來說,左派小黨的威脅比右派大的多,對於右派大黨來說,右派小黨的威脅也比左派大的多。

不把“自己人”掐死,他根本就不能生存。這樣兩黨政治結構就穩定下來了。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美國憲法從來也沒有明文規定:我大美利堅合眾國實行兩黨制,由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流執政。美國的兩黨制是在美國政治實際運行中逐漸形成的。

關於一國實行兩黨制還是多黨制,這裡邊涉及到一個重要因素:選舉規則。如果實行比例選舉制,根據本國政治組織獲得實際票數比例分配席位,這樣,即使小黨派獲得的不多,但是依舊在政治體系中能生存下來,有一席之地。

如果實行多數選舉制,就是根據誰得票超過半數誰獲勝,這樣下來,選票逐漸發生集聚,要麼支持執政方,要麼支持對執政方對立的政黨,而一些小黨派逐漸消亡,最終,就形成了兩個主要政黨,美國本身就是實行的多數選舉制,不僅如此,美國在多數選舉制度之外還有一項“贏者通吃”的規定,就是在一個選區,獲勝一方不僅僅最後得到自己多數的選票,而是獲得整個地區的選票,無疑這又進一步固化了兩黨制。

雖然美國很多人也對兩黨長期輪換不滿,但是在當前選舉制度下,產生其他強有力的政治派別幾近不可能,若想在美國政壇有一席之地,必須選擇共和或民主黨其一,否則,只能被邊緣化。


北玄武


簡單說,美國民主選舉制度造成沒有第三方勢力可以長期生存。

首先,美國採取小選區制。

小選區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小黨無法生存。原因是兩個建制政黨分居於左右兩翼,競選人得竭力避免特別激進的政治綱領,以防止大多數中間選民被嚇跑到對方去。所以,兩黨的實質政綱都在互相靠近與融合,爭論只在於具體的治國手段。

與比率代表制不同,小選區制的選區與每一個議員掛鉤,勝者通吃,因此兩黨都集中資源爭奪每一個選區,這也與競選人的個人能力也有關係。而比例代表制則以大區甚至全國為計算單位,選民投票只選舉政黨,按最終得票率來分配各黨的不分區議員席位,所以小黨只要能得到5%-7%以上選票就能生存下去。

其次,美國是聯邦制。

聯邦制下,兩黨都有基本盤,失敗的政黨可以依據地方行政和議會資源繼續生存,保留下次選舉的機會。

第三,媒體與財團的支持

幾乎所有媒體與財團都有堅定政治背景,媒體拒絕為非本黨競選人宣傳,財團則會為本黨提供八成資金,為對方黨派提供兩成資金,以保持對兩黨的影響力。

所以非兩黨的競選人根本不為選民熟知,自然無法獲勝。即便有強力第三人參加,比如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自己花錢競選總統,打得老布什狼狽不堪,奪取18.9%的普選票卻沒獲得哪怕一張選舉人票,就是兩黨制的最好註解。

因此,美國國會中,100參議員只有一個依附於民主黨的獨立議員。435眾議員中以個人身份競選成功者只有十來二十個,這些非兩黨議員基本無法影響兩黨對國會的控制。

結語,無論源自於聯邦黨與反聯邦黨,還是19世紀中期形成民主黨與共和黨所爭論的大政府與小政府體制,兩黨都持續壟斷美國的行政立法與司法資源。其餘社會黨、cp等政黨始終無法獲得發展,第三黨也從未在總統選舉中得到一張選舉人票。


四川達州


美國憲法從未明文規定:美利堅合眾國實行兩黨制,美國的兩黨制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

在美利堅合眾國剛成立之初是不存在黨派輪流執政的情況的——當時美國的聯邦政府是由華盛頓等開國元勳直接領導,這時美國聯邦政府的制度尚處於完善過程中,當時美國的開國元勳們一致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和諧一致的、不存在黨派紛爭的國家。他們眼中的政黨代表小宗派或小集團的利益,黨派行為與腐敗陰謀等直接掛鉤,所以當時的美國政治並不是政黨活動的天下。不過有人的地方總是會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的,很快美國政壇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觀念:一種主張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國家,另一種則主張儘可能維護各州相對獨立自主的權利。

1787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時任華盛頓政府財政部長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及其支持者擁護聯邦憲法,自稱“聯邦黨人”。嚴格意義上這時的聯邦黨還並不是一個真正組織架構嚴密的政黨,而僅僅只是漢密爾頓拉攏了一群擁護聯邦憲法的志同道合之士形成的一個小圈子。一開始聯邦黨著眼於經濟問題——他們試圖通過建立中央銀行對全國經濟進行整合,從而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發展到後來他們開始主張削弱各州的自主權。這樣的主張自然遭到了那些希望保留各州自治權限的人不滿,於是後者組織了民主共和黨與之分庭抗禮。

1797年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當選總統,當時的人們誰也沒預料到約翰·亞當斯會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的聯邦黨總統:1801年聯邦黨在總統大選中敗給了民主共和黨的托馬斯·傑斐遜,聯邦黨轉而以在野黨的身份批評傑斐遜的政策。1804年聯邦黨領袖漢密爾頓去世後該黨日漸式微,直到1815年瓦解,就此退出了美國的政治舞臺。主張加強聯邦權力的聯邦黨的瓦解使主張保留各州自主權的民主共和黨在美國形成了一黨獨大的局面,然而民主共和黨內部的矛盾卻已在悄然滋長:1825年民主共和黨內部發生了分裂——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昆西·亞當斯新成立了國家共和黨。1828年原民主共和黨內部剩下的另一派在安德魯.傑克遜的帶領下出走並建立了民主黨,這就是一直延續至今的美國民主黨。同年安德魯.傑克遜當選美利堅合眾國第7任總統,民主黨正式執政。

1833年國家共和黨陷入困境,內部大佬組建了新的名叫“輝格黨”的政黨,解散了國家共和黨。1841年威廉·亨利·哈里森當選總統,輝格黨正式執政。1841年4月4日威廉·亨利·哈里森病死於任內,政權重回民主黨之手,1848年輝格黨的扎卡里·泰勒當選美國總統。19世紀50年代輝格黨因為在蓄奴主義與反蓄奴主義之間搖擺,最終陷入分裂,逐步被邊緣化。輝格黨的邊緣化為一個新興政黨的異軍突起創造了有利條件:1854年2月28日一個旨在反對奴隸制擴張和擁護自由土地的新政黨——共和黨在威斯康星州里彭的公理會教堂成立,其成員主要是輝格黨和民主黨內部的反蓄奴主義者。到1855年末美國北方各州都成立了共和黨組織,共和黨的階級成分十分廣泛:北方工商業資本家、中產階級和工人、北部和西部的農場主、農民和廢奴主義者都成為了共和黨的支持者。異軍突起的共和黨一舉打破了此前民主黨和輝格黨並立的局面。

1856年大選後輝格黨已徹底不復存在,這年6月原輝格黨成員亞伯拉罕·林肯被共和黨代表大會提名為聯邦副總統的候選人。1858年6月16日林肯在同民主黨提名的道格拉斯競選總統時發表演說:“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這座房子倒塌——但我確實期望它結束分裂狀態。它要麼全部變成這一種東西,要麼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要麼反對奴隸制的人將制止奴隸制的進一步擴大並使公眾相信它正處於最終消滅的過程中;要麼擁護奴隸制的人將把它向前推進,直到它在各個州里,無論是老州還是新州,北部還是南部,都同樣變得合法“。在此後的8~10月期間林肯和道格拉斯就奴隸制問題展開了一場震驚全國的大辯論,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趕赴辯論現場。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共和黨總統,共和黨第一次上臺執政。

然而林肯就任總統恰恰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分裂:由於林肯堅決反對南方奴隸主將奴隸制擴張到北方自由州的企圖,因此儘管林肯在整個美國獲得了相對多數的選票,但在南方的10個州他連一張選舉人票也沒獲得,由此可見南方各州對他的反感。作為共和黨對手的民主黨在面對聯邦的分裂時其本身也發生了分裂:民主黨內主張維護聯邦統一和反對蓄奴制的派倒向了北方,民主黨由此分化為南北兩派。從1800年聯邦黨人在大選中落敗到1860年民主黨分裂美國的政黨體制已經歷了兩輪重組:在這一過程中聯邦黨、民主黨、輝格黨、共和黨先後粉墨登場,而在連續兩輪重組中聯邦黨和輝格黨逐漸瓦解,只剩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並立。由於美國實行總統制——決定某黨派是否上臺執政的關鍵不在於在國會佔有席位多少,而在於誰推舉的總統候選人能當選,要麼獲勝,要麼失敗,沒中間路線可走,因此極易出現兩極化。除了制度因素的影響外,美國曆史上導致政黨分化重組的歷史事件也是兩極對立的:先是強化聯邦權威的主張同維持各州自主權的主張對立,再是廢奴主義和蓄奴主義的對立。

1847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就預言:未來的美國將會出現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流執政的局面並以此為題材繪製了一幅象與驢壓蹺蹺板遊戲的漫畫——象是共和黨的黨徽,驢是民主黨的黨徽,此後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選戰又被稱為驢象之爭:兩黨的支持者常舉著“象”、“驢”的標牌來進行競選宣傳。由於民主黨在1860年發生了分裂,此後民主黨的主體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於南方各州一邊,由於美國的南北內戰最終以北方的勝利和奴隸制的取消告終,這就使出現內部分裂又站錯了隊的民主黨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1861~1933年間美國一共產生了15位總統,其中只有克利夫蘭和威爾遜兩位是民主黨人,其餘時間均為共和黨執政。在這一過程中也曾出現過第三黨試圖與共和、民主兩黨角逐的現象:其中第三黨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是19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1909年卸任的共和黨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宣佈自己退出共和黨並另立進步黨參與競選,在這次選戰中西奧多·羅斯福領導的進步黨成功擊敗了自己的老東家共和黨,然而進步黨入主白宮之夢最終被民主黨的威爾遜粉碎。

應該說直到上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政黨政治儘管被形容為共和黨、民主黨輪流執政的兩黨制,但實際上共和黨的實力明顯強於民主黨。頗有戲劇性的是:民主黨得以重振旗鼓的武器卻是曾經的共和黨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新政理念,而落實這一理念的正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子富蘭克林·羅斯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正處於飛速發展時期,然而與此同時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種種社會問題,西奧多·羅斯福掀起了揭露社會黑暗面的“扒糞運動”,同時他試圖通過加強聯邦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力度實現對國民經濟的調控。1929年10月下旬一場發源於紐約華爾街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開來,當時在職的共和黨總統胡佛對此一籌莫展,人們開始對共和黨日漸失望,與此同時主張實行新政的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受到選民的大力支持。由於在新政和二戰中的貢獻,富蘭克林·羅斯福得以從1933年到1945年連任四屆總統,由於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在任內病逝的,所以由時任副總統的民主黨人杜魯門接任,在1949年的大選中杜魯門成功連任到1953年,民主黨因此得以連續執政20年。正是在這20年間民主黨得以發展壯大,真正開始和共和黨分庭抗禮,共和黨、民主黨兩大輪流交替執政的格局至此也基本穩定下來。

頗有意思的是:在南北戰爭前夕共和黨支持北方自由州,而民主黨則傾向於南方蓄奴州。當然在奴隸制早已廢除的今時今日是不會有哪個政黨敢公然主張恢復奴隸制的,不過如今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票倉同南北戰爭時期比起來正好顛倒了過來——共和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南方,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則多來自北方,當年飽受奴隸制壓迫的黑奴的後代們如今絕大多數卻是民主黨的支持者:2008年當選的奧巴馬就是民主黨人。原來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改革措施使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黑人得以獲益,同時羅斯福政府還大量啟用了一批黑人專家和顧問,到1936年已有75%的黑人選民由從支持共和黨轉為支持民主黨。杜魯門時代更是明確聲稱:“民主黨對不斷增加的北方黑人的選票的需要超過對保守的南部種族主義白人的選票的依賴”。共和黨面對這樣的局面轉而選擇擁抱南方的種族主義者、保守主義者。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美利堅合眾國剛成立之初是不存在黨派輪流執政的情況的——當時美國的聯邦政府是由華盛頓等開國元勳直接領導,這時美國聯邦政府的制度尚處於完善過程中,當時美國的開國元勳們一致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和諧一致的、不存在黨派紛爭的國家。

1787年,在美國憲法制定和批准的過程就出現了政黨意識,憲法的支持者自稱聯邦黨人,其組織就是聯邦黨;而反對憲法的則自稱反聯邦黨人。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同,

美國共和黨民主黨己經深入人心,美國小政黨籌劃不到競選資金,就是籌得幾千萬美元,半途也要被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候選人所淹沒,小黨候選人就會自動退出競選舞臺,與其雞飛蛋打,還不如一看一看共和民主兩黨侯選人的表演。

雖然美國很多人也對兩黨長期輪換不滿,但是在當前選舉制度下,產生其他強有力的政治派別幾近不可能,若想在美國政壇有一席之地,必須選擇共和或民主黨其一,否則,只能被邊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