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59式",這款裝備捍衛了祖國領空半個世紀!戰績斐然

一五計劃開展後不久的中國已經初具工業化基礎,隨著一系列重工業的建立,中國也陸續開始自行生產戰鬥機。但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航空工業,於是只能將目光瞄向蘇聯,請求蘇聯給予戰鬥機生產的技術。

同是

1955年,比米格-17更先進的米格-19進入蘇軍服役,第二年瀋陽飛機制造廠就開始計劃仿製米格19的渦噴發動機。1957年,中國與蘇聯簽訂了協議,蘇聯將米格-19戰鬥機實機以及設計圖紙、生產資料甚至是生產線都全部提供給中國。1961年,瀋陽飛機制造廠首批仿製殲-6下線。截至1986年停產,殲-6一共生產出5205架。

同是

不過按照舊的命名條例,殲-5在1956年完成首架機組裝,被定名為56式殲擊機。殲-6首架機在1959年通過測試,因此按照年份被定名為59式殲擊機,按工程代號被定名為東風103殲擊機,直到1964年才更名為殲6。捍衛祖國領空46載,超過30年都是絕對的主力戰鬥機。這款"59"的知名度根本不亞於陸軍的"59"。

雖然米格-19在蘇軍中僅僅作為一款過渡型戰鬥機存在,但在中國卻成為了挑大樑的戰鬥機。中蘇交惡前中國獲取的最後一款新型殲擊機是米格-21,國產化後稱之為殲-7。但殲7的研製之路十分地曲折,殲-5已經不堪一擊。唯有殲-6,最為穩定可靠,性能在當時那個年代也算比較前衛。

同是

殲-6在中國空軍服役生涯中的空戰,集中發生在1964年到1968年。4年間,殲-6擊落了22架美式戰鬥機,而己方並無損失。甚至還擊落過有代差的F-4B、F-4C等先進戰鬥機!即便是出口巴基斯坦,殲-6也迎來了數個戰果,擊落敵機12架,甚至還擊落了米格-21,自身僅損失3架。

同是

世界上首個超音速條件下取得的空戰戰果,在1965年取得。這一紀錄由當時的空軍航空兵第18師54大隊副大隊長高長吉取得。戰鬥機在平流層擊落敵機的紀錄,同樣是由中國空軍的英雄們駕駛殲-6取得:1964年,空1師遂溪機場作戰分隊中隊長徐開通,駕駛一架殲-6,在1.76萬米高空擊落了隸屬美國空軍的一架BQM-147G型高空無人偵察機。

同是

在1965年10月5日首次擊落F-104戰鬥機的時候,也創造了數個世界紀錄:第一代戰鬥機首次擊落第二代戰鬥機,空戰史上最近交火距離(僅有39米),在中國領空空域內首次擊落美軍戰鬥機,並俘虜美軍飛行員。

同是

戰績斐然的殲-6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度成為了解放軍空軍的"代名詞"。在殲-6的基礎上,還研製出了強-5、殲教-6等等機型,這些可都曾是在空軍裡挑大樑的機型!2010年殲-6全部轉入封存狀態以後,還有相當數量的殲-6在發揮著最後的餘熱:改裝成無人靶機,成為空戰、防空作戰的標靶。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殲-6,走好!(作者:笑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