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坦克鼻祖:59 式坦克,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從1958年底試製出第一臺車到1959年投入批量試生產,從1963年正式生產定型到批量裝備部隊,59式系列裝備成為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在內蒙古一機展覽館,一輛參加過國慶十週年閱兵的59式坦克靜靜地矗立在展館的顯著位置,向世人述說著它的不朽歷史。作為國產坦克的鼻祖,59式坦克在中國國防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式坦克鼻祖:59 式坦克,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建國初期,我國的坦克工業處於零的狀態,雖然共和國舉行過多次閱兵,但所用的機械化裝甲車輛,幾乎全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繳獲的戰利品。因此,當時一些西方國家說我們的裝甲部隊是“萬國牌”,甚至有的外國專家斷言,新中國自己製造主戰坦克需要二十年。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就在此時,在塞外邊城包頭,中國人已經開始製造自己的主戰坦克。

作為新中國“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工廠在“邊基建、邊安裝、邊試製”的建廠方針指導下,開始了主戰坦克的試製。而在當時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的條件下,困難可想

而之,然而他們憑著一種信念,不靠“洋柺棍”,要獨立生產出自己的坦克,為國人爭光。1958年9月開始的主產品試製工作是一次攀登坦克製造新高峰的突擊。

當時試製條件還不太具備。除平爐鍊鋼、橡膠車間外,其他主要生產廠房土建工程雖已基本結束,可很多管道還沒有安裝好,大量工程還沒有收尾,就連開工最早的聯合車間,尚有50多項工程沒有完成。職工雖已有8500多人,但其中有級工人只有2000多。老工人與高級工人較少,特種鋼焊接工、冶煉工尤為缺乏。這無疑是坦克研究工作的嚴峻考驗。

為了確保坦克試製任務按計劃完成,工廠連續召開擴大會議,詳細研究完成任務的保證措施。會議確定了“以主產品為綱,全面準備,全面檢查,集中力量,突破重點,在完成十大部件試製定型的基礎上,保證生產3臺主產品”的生產方針,還提出了“奮戰一百天,突破試製關,人人創奇蹟,出車一至三”的口號。

中式坦克鼻祖:59 式坦克,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會後召開了全廠誓師大會,還以工廠的名義向毛澤東主席發了決心電。同時,全廠實行了“組織軍事化,生產戰鬥化,指揮統一化,領導幹部生產化”的準軍事化管理。

參加試製的職工在動員會後,群情激昂,紛紛向各級黨組織提保證、訂措施,全廠很快掀起了以技術革命為中心的“四比”勞動競賽。許多人把行李搬到車間,在蘇聯專家的具體指導下晝夜苦戰,調度指向哪裡,大家就幹到哪裡。鑄造模型生產的任務量超過木工車間實有能力的6倍。當領導把任務向這個車間工人交底後,他們提出“苦戰四十天,紅軍能奪下臘子口,我們就能突破第一關”的口號,苦幹巧幹,保證了模型供應。

二一〇車間為了保證鍛件毛坯的供應,沒有煤氣用焦炭代替,沒有模具就用手工幹。二二〇車間承擔的衝壓件很多,技術條件要求高,工藝裝置又不全。為了保證進度,車間組織人員開動腦筋想辦法,自己動手製造簡易工裝近千套。車間有200多項管子活,幾乎全需樣板,在訂貨未到的情況下,工人們利用廢鐵皮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土樣板,基本保證了產品質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1958年10月中旬,五〇〇車間開始總裝。在設備不齊全,零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技術人員與工人們採用工序交叉的工作方法,爭分奪秒,晝夜奮戰半個月,終於在11月5日蘇聯十月革命節前,裝出了1臺“中蘇友誼車”。這臺中蘇混合車共裝配工廠自制零部件1600多項。

中式坦克鼻祖:59 式坦克,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工廠全體試製人員借鑑試製“中蘇友誼車”的經驗,一鼓作氣,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苦幹,開始自制十大部件坦克的試製工作。所謂“十大部件”是指T-54A坦克上的炮塔、車體、水箱、主動輪、變速箱、行星轉向機、高射機槍架、液壓緩衝器、油水散熱器、扭力軸。到12月中旬,工廠不僅完成了這十大部件的試製任務,而且還試製成功了誘導輪、負重輪、炮塔轉向機和加溫鍋四個部件,把十大部件試製變成了十四大部件試製。

自制十四大部件T-54A中型坦克於1958年12月18日開始總裝,僅用了7天時間,到12月25日就試製成功,並以全廠職工的名義向毛澤東主席發了報捷電。報捷電結尾保證:“在建國十週年的偉大時刻,將以成批的最新型的國產坦克和重型牽引車經過天安門,接受您的檢閱”。

工廠職工以為國防事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克服一切困難,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靠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信念,提前8個月試製出新中國第一輛主戰坦克。T-54A中型坦克的試製成功,不僅填補了中國國防工業生產中的一項空白,而且標誌著工廠從此成為坦克製造生產的搖籃。

中式坦克鼻祖:59 式坦克,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195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週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舉行盛大閱兵活動。工廠接受了生產32輛中型坦克交部隊編隊參加檢閱的任務。接受任務後,強烈的榮譽感使全廠上下歡欣鼓舞、鬥志旺盛。“決心書”、“保證書”,像紛揚的雪花貼滿牆壁。“天大的困難也要戰勝,堅決為國爭光,為廠爭譽”的口號激勵人心!

工廠以完成受閱任務為目標的獻禮運動全面展開。各個車間的生產技術革新建議風起雲湧,剛剛落成還未健全的生產線上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大幹高潮。機加車間、衝壓車間的零部件源源不斷地送到總裝車間,各兄弟廠提供的協作配套件及時到達,領導幹部親自坐陣,軍代表守候在車間,技術人員聚集在現場解決問題,工人們更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加緊生產。

一二〇車間為了保證毛坯供應,沒有烤芯就自己動手建土的代用。二一〇車間沒有鍛模就用自由鍛代替,以臨時焦炭爐代替煤氣加熱爐。二二〇車間需要的2560套沖模僅到貨一半,自己動手製造500多套簡易工裝。該車間還自制偏心壓力機用以加工零件,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00倍。四〇〇工場生產區自制簡易工裝600套。焊條車間的焊條產量由以前日產200公斤猛增到2400多公斤。全廠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了50%左右。

首批受閱坦克總裝任務由當時的五〇〇總裝車間承擔。而總裝僅僅有兩個月時間。這樣短的時間完成任務,困難是相當大的。零部件配套不齊供應不上,技術力量不足,然而困難嚇不倒這些工人,在總裝進行的兩個月中,參戰人員日夜苦幹,吃住在工廠。當時的口號是“寧讓人等車,絕不能車等人”。零部件供應多少裝多少,絕不能出現零部件進入現場無人安裝的情況。由於很多工人對坦克安裝不熟悉,出國實習人員就從初裝開始一直跟到最後一道工序,一個週期接一個週期地幹。

工作雖然繁忙,困難雖然巨大,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卻非常嚴格。為保證出車,總裝工人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位工人在調整支架時,被旁邊人打走了錘,將腦門打開一個10毫米長的口子,鮮血直流。他到醫院簡單包紮後,立即回總裝現場繼續工作。

經過兩個月不懈努力,1959年5月26日,工廠在總裝車間隆重舉行了慶國慶獻禮主產品移交儀式。由工廠生產出的第一批坦克,比原計劃總進度提前了一年。這個成績標誌著工廠已經由基建階段過渡到以生產為主的階段,標誌著我國機械製造業又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同時體現了工廠職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軍工精神。

1959年10月1日,建國十週年大慶隆重舉行。32輛受閱主戰坦克轟轟駛過天安門,讓剛剛站起來當家作主人的中國人民熱血沸騰,也讓工廠所有職工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這不僅提高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威望和國防能力,而且宣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製造主戰坦克的時代已經開啟。

從1958年底試製出第一臺車到1959年投入批量試生產,從1963年正式生產定型,到批量裝備部隊,59式系列裝備成為了中國國防史上的不朽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