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打仗誰會贏?爲什麼?

MadingChina

這個問題我就散講一下吧,比較零碎,各位自行整理。

以我個人的觀點,武力除了軍隊總體軍事素質之外,還需要同國力掛鉤。這個國力包含的範圍很大,包括一個王朝的財政水平、生產力強弱以及軍隊裝備水平等幾個方面的因素。所以如此比較一下,我覺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清朝國力最強的時期,就是乾隆時期。乾隆在康熙、雍正的基礎上,先後在西南改土歸流、平定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並降服緬甸、廓爾喀等國。這一時期,也是清朝財政最充裕、國力最強的時期,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看清軍的裝備水平。

我們可以從乾隆年間征討準噶爾的西征軍
裝備情況可以瞭解——西征軍步兵幾乎實現全火器化,約佔75%的比例,每人配一把腰刀用於肉搏;炮兵約佔5%的比例(每炮5名炮手);騎兵佔20%的比例,裝備馬刀、弓箭,如果根據《阿玉錫持矛蕩寇圖》推測,清軍騎兵必然有揹著火繩槍上戰場的,畢竟根據清朝的“九進十連環陣”,清軍會在兩翼佈置騎兵用於迂迴包抄、追擊敵軍。而且,清軍步兵並非全部裝備火繩槍,還有部分贊巴拉槍。贊巴拉槍屬於一個統稱,是清朝對從中亞、西亞引進的火器的稱呼,其中既包括火繩槍也包括燧發槍。

而且清軍作戰,尤其是大兵團作戰,往往會排出九進十連環陣。根據乾隆時期的《大閱圖》我們可以看出,清軍在兩公里的陣線上佈置了大約5000名火槍手和100多門火炮,根據清軍每槍炮備彈三百枚彈丸的慣例,敵軍將要承受幾十萬發槍炮彈丸的打擊,如此密集的火力打擊在當時的東亞大陸都是非常強悍的。再加上乾隆朝較強的國力以及清朝並未泯滅的武德加持,清軍才完成了對大量邊疆地區的征服。

以下是部分清軍裝備的火器,圖片取自《皇朝禮器圖式》。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火器此時已經進入槍炮分明的時期,而且從火槍的發火裝置來看,清軍火槍已經是火繩槍和燧發槍並存。而且,從圖中可以看出,清代火炮數量,種類相當豐富,既有紅衣炮、臼炮這種傳統類型火炮,也有九節十成炮這種可以拆卸、組裝,便於山地運輸的火炮。

好了,清軍說完了,再說明朝。在所有人傳統印象裡,明軍衰落的標誌是土木堡之戰。可以,把時間往前倒,我們可以發現明軍平定朱棣叛軍的時候就已經表現的相當蹩腳,往往佔據人數優勢卻無法取得勝利。而朱棣的主力,卻是他所收容的蒙古騎兵。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一手設計的衛所制度。

衛所制度將軍隊的士兵全部限制在腳下的有限土地上,成為既要耕作又要服徭役,還要納稅的奴隸階層。而且一旦入了軍籍,後代就無法脫籍。這就讓少數人利用權力很快佔據了大量軍事份地,多數人越發赤貧,很多人不得不當了逃兵。

在火器裝備這個層面上,明初火器不僅沒有明顯的槍炮區別,大多仍然是火門槍、碗口銃這種原始火器,甚至還有火藥箭這種裝備,同鼎盛時期清軍的火器裝備相比,明軍裝備的火器要遠遠落後於清軍。甚至,在火藥方面,清朝就在明朝的基礎上有所改進。
《世界火器史》


更何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外部環境最好的王朝,周邊不是小國就是四分五裂的小部落,即便是禍亂沿海的倭寇以及多次擊敗明朝的西洋海商,其規模都很小,因此明軍往往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而反觀清朝,周邊強敵林立,其外部環境就遠遠大於明朝,先不說國內巨大的人口壓力以及一個個不服從管束的土司,已經長期活躍在東南沿海的鄭氏集團,還有割據一方的三藩軍閥勢力,新崛起的準噶爾以及南下的沙俄都是對清朝巨大的威脅,甚至在鴉片戰爭前,已經完成開疆拓土清軍還在國內鎮壓不服管束的少數民族。所以,鴉片戰爭以前清軍大多數時間是在各個戰場與各種各樣的敵人作戰,其規模也不乏數萬人規模的大兵團作戰,不管是剿滅南明殘餘勢力、平定三藩、平定鄭氏集團還是剿滅準噶爾、大小和卓。

所以,在這裡可以下結論了。如果鼎盛時期的明軍同鼎盛時期的清軍交戰,勝利的一方必然是清軍。不論是雙方的國力、武力還是是否有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清軍僅僅是擺開九進十連環陣、憑藉裝備優勢就可以完全擊敗明軍。


北洋海軍陸戰隊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明朝和清朝最強盛時期分別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明朝最強盛時期是朱棣時期,清朝應該是康熙時各方面國力最強。



我的答案是朱棣時期的明軍完爆康熙時的清軍。

1.兵力對比懸殊。

明朝永樂時期,明軍總兵力保持在200萬左右,而且名將輩出,並多是訓練有素、具備實戰經驗的虎狼之師。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獲得比較穩定的戰馬資源後,明軍騎兵部隊(主要集中在鎮守九邊的數十萬邊防軍內)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弓馬嫻熟的程度絲毫不遜於清軍入關時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而且朱棣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清朝康熙時期平三藩能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萬人,而且整個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樂大帝時期,動不動集結50萬大軍北伐蒙古,同時派遣幾十萬大軍收復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領導人對比

朱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物,康熙雖然也是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戰鬥表現,還是明顯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將輩出,擁有張玉、張輔、朱能等百戰百勝的名將,這個也是康熙時期的將領所能比的。



3.戰鬥表現

朱棣設立神機營等三大營,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配合明朝發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陣法——三行火銃戰法,戰鬥力也是爆表。明軍火器裝配率是遠高於清軍的,朱棣屢次遠征蒙古的戰鬥中讓對手充分領教過明軍火器陣的厲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隊在對八旗軍作戰的時候總是顯得“不給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質量低劣、將領指揮不力、友軍配合不到位、官兵訓練差、後勤跟不上等,而這些問題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試想要是戰鬥中明軍火銃接連炸膛,朱棣還不得滅了兵部和工部各級官員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舉一例,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鄭和曾以2000隨從輕鬆破敵五萬精兵,並生擒他們錫蘭山國王,如此顯赫戰績,清朝康熙時期聞所未聞。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打葛爾丹也是表現明顯,康熙傾全國之力打幾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兩三萬的葛爾丹。



再說康熙打雅克薩,沙俄也就幾百個盜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幾千八旗兵,有資料說是15000人的進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並且配備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遠的大將軍炮,還是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手段,讓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最後割地幾十萬平方公里草草收場,差距明顯。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



綜上,不難看出,明清朝強盛時期打仗,明朝明顯更勝一籌。


可汗說事

剛剛回答了另外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從與西方的差距角度入手,這裡,用現實的兩朝的對手來對比一下,還是清朝會贏。

所謂強盛時期的明朝,無非就是明太祖、明成祖橫掃漠北的時代,這也是明粉們最津津樂道的時代,但是,如果比較軍事科學和軍事組織:

這個時代,實際上是,民兵水平的兵員,大部分使用長矛,小部分使用火門槍和弓箭的步兵;與一批使用蒙古遊牧騎兵戰法的漢人軍事貴族或本身就是蒙古降人組成的騎兵;以及氣密性極差的大號火門火銃(算不上炮,而是“噴子”)混編組成的戰役單元。

這個水準,遠遠不如明朝萬曆年間“戚家軍”重組北邊防禦時整頓的南軍。

事實上,在明成祖靖難之役中,一直作為戰役尖刀的決定性力量是朵顏三衛和他自己部下的騎兵,8000-10000人左右,這些人大部分乾脆就是蒙古人。

換句話說,面對這個規模的蒙古戰法騎兵的突擊,朱元璋身後留下的幾十萬內地衛所兵都淪為了“弱雞”。

而真正讓後金由一個明朝內部叛亂的地方小政權變成可以和明朝對峙的大政權的標誌性事件,正是後金對東、西蒙古的征服,在一路追打蒙古理論上的共主林丹汗的過程中,曾經讓明末邊軍焦頭爛額(不包括上述戚繼光,當然,他的主要對手,李成梁的主要對手也是察哈爾部)的察哈爾部土崩瓦解,摟草打兔子,因為嚇壞了的林丹汗西遷而被擊敗的土默特蒙古,也快速投降了後金,北方的喀爾喀蒙古也一樣。

要知道,只是在1619年,林丹汗派遣使臣到努爾哈赤住地時,還自稱“四十萬蒙古之主”,藐視地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人之王”(《皇清開國方略》卷7)。

而當後金開始從1626年開始對這位“四十萬蒙古之主”開刀時,林丹汗也好,蒙古各部也好,快速地土崩瓦解,僅僅10年,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也就是說,皇太極這個建州女真人,成了蒙古大汗。

而這一系列的征伐和拉攏,都是在與大明朝遼西軍團、東江軍團、朝鮮等多方力量對峙,甚至保持軍事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的……直白地說,皇太極綁著一條胳膊、兩條腿,就把“四十萬蒙古”打服了。

有人可以強詞奪理說,這時候蒙古各部處於分裂狀態,所以給了可乘之機,那麼,明成祖時代多次北征,蒙古各部就是處於統一狀態嗎?

真正的現實是,用明朝邊軍的步、騎兵戰法武裝起來的後金,由於經濟形態的簡單,反而具有遠遠超過明代前期邊軍的適應能力,而在戰鬥力上,此時的後金應該遠遠優於幾百年前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數量更是他們的幾倍之多。

就步兵而言,八旗能夠打敗基本職業化的“浙兵”和“白桿兵”,打敗明朝初年的“民兵”根本不在話下,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人數的因素罷了。

然而,清朝的鼎盛可不是在開國之初的太祖、太宗時期,而是在康乾時代,這個時候,人數就完全不是問題了,當然,八旗兵的戰鬥力也大幅下降了。

但是,乾隆朝對準格爾汗國的萬里遠征勝利證明,面對一個幅員超過500萬平方公里,且能夠自鑄火炮,擁有大量火槍,並有瑞典教官,俄羅斯軍人支持的草原帝國,清朝仍能戰而勝之,其戰鬥力、國力,還需要進一步渲染嗎?

對了,再補充一條最近讀書看到的一個有趣的事實,就是在清朝順治年間,北方各地的督撫就在嗷嗷叫著寫摺子訴苦,比如山東、河南、山西的綠營兵欠餉,甚至有欠半年、一年的,那話說的可憐啊,好像朝廷不發軍餉,明天綠營兵就要兵變宰了他們似的。

而普遍意義的綠營軍訓練科目,乾脆就是照搬的前明。

綜合到一起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知道,清朝綠營其實來源就是明朝的降兵,這些人在清朝稀里嘩啦欠餉吃不上飯的情況下也沒怎麼造反,還用著前明的操法訓練著,其中的一部分“精銳”還參與了清朝歷代的東征西討,還戰功卓著……

也就是說,綠營在日後外戰中的垃圾,其實是一種同等條件,平行線式的垃圾,大清朝有的毛病,大明朝的邊兵都有,而且,由於明朝的財富物資獲取能力更差,甚至只會比清朝更爛……

至於說對著懟,上面的話可能寫的有點周折了,直白地解釋,明朝初年、中期面對的蒙古各部實力,也就是皇太極面對的蒙古各部的水平,不高不低,也沒打出滅國亡族的戰績,而實力遠遠超過以上蒙古各部的準格爾汗國,卻被乾隆在一萬里外屠殺得近乎滅族,所謂鼎盛時期誰更強大,不是一目瞭然的事兒嗎?


劉三解

那些說明朝會贏的一定不是史學專業和軍事專業的。兩百年前的軍隊去打兩百年後的軍隊,想打得贏無疑痴人說夢。如果說拿明末的軍隊和清初的軍對隊打,還有十分之一贏的機會,如果非要按明粉們希望的拿所謂雙方國力最強時期的永宣盛世和康乾盛世來打,明軍贏的可能性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很簡單,因為隔了兩百多年,武器,戰術,戰法,後勤,技術都有極大的代差。

我就舉幾個史實,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明贏不了,靖難之役,朱棣兵鋒南指,建文帝南軍數量多達五十萬以上,朱棣軍隊開始時不足五萬人,其中最精銳的就是後世三千營的前身,一萬多燕雲騎兵,朱棣就憑著這一萬精騎,數次大破李景隆的數十萬南軍,這些騎兵基本每次數千人的投入使用,就敢對數萬以上的南軍發起衝鋒,幾乎每次都切瓜砍菜一般,明初步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一萬精騎後來變成了三千營,好,大明這麼精銳的騎兵,是些什麼人?是漢人麼?不然,絕大部分都是朵延三衛的蒙古人,還有部分女真人,北方漢人也有,可是極少。可見,女真和蒙古的騎兵,只要有好的武器裝備,在明初就是漢族步兵的剋星。也就是說朱棣憑著一萬蒙滿騎兵就可以建奇功,搶帝位,而康熙時期,滿蒙騎兵有足足三十萬之多,而像巴雅塔護軍,前鋒,驍騎這種比朱棣騎兵更精銳的至少有五六萬。

明末九邊名將輩出,比如李成梁,李如柏,孫承宗,祖大壽,吳三桂,他們手裡的王牌,你們以為是什麼,就是自己手上的數千家兵,這些家兵是什麼人?大部分都是重金培養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再以親信家丁漢將統馭,明朝的二十多為位總兵,一半以上打仗靠這些人。關寧鐵騎你以為都是遼東漢人啊,其實大部分都是沒有反叛的女真人和歸順的蒙古人,李如松援朝徵日,一路勢如破竹,為什麼碧蹄館大戰後,明軍攻勢大減,因為李如松的三千滿蒙家丁騎兵中伏死傷慘重。看似傷亡僅幾千人,但正是由於這幾千滿蒙騎兵的損失,四萬明軍戰力大減,和日本人形成了拉鋸戰,而日本人為了消滅這三千滿蒙騎兵,用了足足四五萬戰國精銳的力量,最後損失了一萬七千餘人。

再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時期,大明立國僅僅數十年,還有一大波開國武將勳貴的後人形成集團,明軍不能說弱,可是明三大營五十萬大軍,實際三十萬不到,被全殲,而與戰的對手僅是瓦拉的三萬騎兵,瓦拉是誰,就是後世的準格爾汗國,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軍十萬能破準格爾五萬,可準格爾三萬能破大明三十萬。

說了這麼多的史實對比,如果還有人覺得朱棣能贏康熙的話,那我們就來比價較雙方的硬實力,清朝能贏不僅僅因為騎兵,而是雙方的國力,明朱棣時期,實際可收稅的版圖不過500萬平方公里,那些地圖開疆沒有任何意義的版圖就不要說了哈。康熙實打實的可收稅或可控制資源的版圖達九百萬平方公里。永樂時人口6000多萬,康熙時已達一億,經濟上,永樂時期還沒有足夠的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按後世推算,永樂時財政收入約六七百萬兩,康熙時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農業方面,康熙時的農作物品種遠遠多餘於永樂,康熙推廣的雙季水稻產量是永樂兩倍。如果打持久戰,這些都要看,國土資源,人力資源,軍力,武器,糧食,貨幣,經濟,乃至科技,永樂朝沒有一樣佔優勢,你說永樂能打贏,你自己還信麼,用什麼能打贏?

最後,再好好的聊一下明清的火器問題,明清兩朝的火器實際運用上,清朝其實遠遠超過明朝。清朝火器以鳥槍和紅衣炮為主,明朝火器以火門槍和本土數百斤的將軍炮為主,中葉以後才引進火繩槍和佛郎機炮,後期才引進紅夷炮,明朝到滅亡時,大部分的軍隊單兵火器為三眼銃,快槍(單管火銃)等火門槍,火繩槍在單兵火器裡頭只佔十分之一,戚繼光的部隊除外(佔五成),紅夷炮全國僅兩百餘門,終明一朝,正規軍火器最多時候佔總兵器庫的不過百分之四十,神機營除外。清朝自皇太極時批量生產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芯銅質紅衣炮,入關錢前清軍紅衣炮數量就達到400餘門,是明朝的兩倍,順治五年規定全軍火器兵列裝火繩槍,淘汰了明朝落後歐洲兩百多年的火門槍,康熙年間研製出中國第一門發射爆炸弾的威遠將軍炮,同時可自行生產燧發槍,雍正年間,規定各省綠營鳥槍配比達到百分之四十至五十,陸軍每兵百名至少配火炮一門。乾隆年間征討大小金川,六萬西征軍八成配備火槍,兩成配備弓矢,基本杜絕冷兵器近戰的戰法,同期研發中國第一批組裝式山地炮,九節炮,在滅準格爾汗國的戰爭中引進土耳其火槍技術,進行了軍中的火器改良,到道光年鴉戰爆發前夕,中國全國大小火炮兩萬一千餘門,僅鴉片戰陣前敵損失火炮就達五千餘門。同時代的英國,陸軍炮兵1.2萬人,陸軍火炮僅有六百餘門,法國陸軍火牌兩千餘門,拋開質量先不說,中國陸軍火炮數量之多,全世界無處出其右。打不贏是人的問題,上面問責,只好把責任推在不會說話的火炮身上。但以武立國的清朝是沒有理由不重視自己軍隊的武器發展的。造成現在的錯覺是應為垃圾影視作品的誤導,和一些不學無術的歷史學家傳訛,誤人子弟。還有清代還是中國歷史上明文規定百姓可以依法擁有槍支的朝代,邊疆或山林野獸眾多之地,百姓向官府申報,登記造冊即可依法持有火槍,因清代對槍支管制較松,民間大量擁有非法槍支,乾隆年間嚴打時期,僅四川一省,即查獲民間違法私藏槍支一萬多杆,屢禁不止。`


梓凌1982

我給出的答案是:明朝勝利。

原因有兩點,第一,清朝巔峰時期就是由漢人組建的軍隊以及八旗軍隊的鐵騎兵組成的。第二,明朝巔峰時期最喜歡打的就是騎兵,滿族指揮下的漢族軍隊雖然是推翻明朝末年的主力,但是還是不會攻擊巔峰時期的明朝軍隊,不僅因為都是同一族,還有就是因為真的打不過。

巔峰時期的明朝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來通過以下數據就不難發現。

洪武二年,明軍一萬騎兵,8萬步兵追擊元朝末代皇帝,並俘虜了10000餘人,3000匹馬和5000只羊。洪武三年,明軍再次北伐,俘虜了北元殘餘的貴族1800多人,官兵八萬四千人,馬匹一萬五千匹,其他牲口無數。洪武二十年,明軍越過長城,偷襲蒙古大營,俘虜了北元的皇帝的次子,妃子64人,太子以及妃子、公主59人,大小官員2994人,軍隊和百姓將近八萬人,馬匹五萬,牛羊十萬,還有五千駱駝。自此,蒙古一蹶不振,分裂成韃靼等三大部分。

到了永樂皇帝時期,永樂帝率領兩萬騎兵帶著二十天的乾糧突襲韃靼大營。隨後又在飛雲上大敗5萬韃靼鐵騎,徹底清掃了韃靼在漠北的勢力,韃靼大汗率軍嚮明王朝投降,並表示接受明朝的冊封,嚮明朝稱臣。隨後大軍一直深入到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在巨石上刻字,一掃風塵,永清沙漠。

除此之外,還有鄭和下西洋,明朝的海軍也比清朝強大太多,因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甚至可以滅掉東南亞的國家,並且只用了兩千的步兵和騎兵就幹掉了5萬軍隊,並且還活捉了他們的國王。如果清軍和明軍在巔峰相遇,明朝軍隊陸軍可以戰勝清軍,並且海軍也是碾壓。

而清軍在入關以前最擅長的就只是騎兵作戰,而巔峰時期的明朝最喜歡打的就是騎兵。即使後來的清軍發展了大量的步兵戰術,但是清軍的步兵也是由絕大多數的漢人組成的,根本不會在和明朝巔峰時期的軍隊相對抗。

其實,我認為不應該讓巔峰的明朝軍隊碰上巔峰時期的清朝軍隊,而是應該讓巔峰時期的明朝軍隊碰上甲午戰爭前夕的清軍最精銳的部隊,那麼,明朝的勝率就大大降低,清朝就有機會戰勝明朝了。


原創問答,禁止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小編,小編不定期會更新歷史知識~

阿元看歷史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非常愚蠢的問題。但是看到這麼多吹明噴清的歷史達人的回答,著實讓我吃驚不已。決定還是用我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歷史知識做一個冷靜的回答。

首先初中高中歷史中國只有清朝是在古代史近代史中都有。為什麼這麼劃分呢。因為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文化科技爆炸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人民群眾明智開化的時期,是文明首次輕易戰勝野蠻的時期,是學習生產輕易戰勝屠殺掠奪的時期。

然後審題一下。明朝絕對國力最強大時期應該是朱棣時期,打趴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並派出三寶太監下西洋揚我國威。但是清朝國力最強大時期並非皇太極多爾袞時期,也非康乾盛世時期。而是慈禧太后時期。這個時期雖然對外屈辱無比,進入喪權辱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但是後滿清中國的綜合國力從絕對值來說是封建社會的最頂端無疑。

洋務運動後的中國,雖然到處割地賠款,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二流國家。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國家近代化的強大影響。拋開表面看本質,清政府在風雨飄零的世界格局下,還是維持了主權完成,沒有讓中國落入一個全殖民社會是很不容易的。洋務運動,開辦新式學堂,派出大量留學生,新修鐵路,發展工業,發展海軍,發展近代陸軍。雖然被小日本幹趴下了。但是留存的實力,哪裡是3個世紀前的明朝可以擊敗的存在。如果明清開戰,那麼會是如下結果:

鐵甲艦隊殲滅明朝艦隊後,迅速進入內陸各大河流,控制水路港口。袁世凱發電報集結50萬北洋新軍,在天津登船派至南方軍事要地,並通過鐵路在北方迅速調兵。在明朝花了3個月時間集結完軍隊後(古代軍事動員效率就只有這麼高),會發現所有的水路成為天塹,所有的道路旁都佈滿了戰壕和鐵絲網。明朝10萬軍隊需要50萬民夫補給,而袁世凱新軍用蒸汽船和火車可輕易補給百萬大軍。明朝用騎兵傳遞戰場信息,而清朝使用電報完成軍事溝通。

在清朝進攻的時候,線膛跑在視距外就發起了炮擊。而明朝軍隊被轟擊的七零八落。在明朝騎兵衝鋒後,被清新軍重機槍一片一片的掃倒。即使幸運的進入了白刃戰階段,明軍將領會驚訝的發現對方10%的戰損後還能保證充沛的士氣。而己方10%的戰損後,所有軍隊處於奔潰的邊緣。這是一樣現代軍隊對古代軍隊的屠殺。

最後,闡明自己的一些歷史觀點與一些憤青。清朝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他的統治階級雖然是滿族,但是99%的國民是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這個時期雖然中國無比屈辱,但是也有無數的漢人英雄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在不斷努力奮鬥。詹天佑,譚嗣同,張之洞,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甚至李鴻章袁世凱。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維持著一個腐朽的清政府,但主要還是使得中國沒有完全進入殖民社會,沒有完全遭到徹底分裂(對比印度阿三)。這些歷史是不容抹殺的。

還是不理解的人,去玩一下文明這個遊戲。我比你多發展了30個回合。你看看你和我的差距有多大。大到無法想象


來自吐槽星的我

最近“靜Yes”老是遇到這種類似於“關公戰秦瓊”之類的問題,想想也是很有意思。

在本題中,說鼎盛時期的明軍和鼎盛時期的清軍誰打仗誰會贏,這還用說嗎?根據王朝發展的規律,從初建到鼎盛,一般都會有50到100年的時間,那就意味著,明朝最鼎盛時期和清朝的最鼎盛時期至少有100年的間隔。

100年是什麼概念?可以參考2000年和1900年。

當然了,明朝和清朝不會有這麼大的進步。但是“靜Yes”想說的是,100年肯定會有進步的。

所以,清朝一定是可以碾壓明軍的!


我們再深入對比一下:

1、熱兵器上:清朝火器的普及程度遠遠高於明朝

毫無疑問是清朝要遠遠高於明朝。

很多人老是拿清朝的大刀長矛說事,以表達清朝火器落後的事實,進而凸顯出明朝火器吊打清軍的意淫事實。

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即將參軍的清朝少年,進入軍營前,他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弓馬射箭,需要拉開起碼50石的弓;二是學習操控火槍,需要學會如何點火發射。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呢?

當然是火槍,同樣是殺傷200米之外的目標,我用弓箭需要拉滿,用火槍則直接對準目標進行,相信是個人就知道哪個更受歡迎。

這樣的道理,清軍能不知道?

所以我們再想想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為什麼老是強調要弓馬騎射,不能忘本。因為此時的清軍已經大規模裝備火槍,那個清朝賴以立國的弓馬騎射已經成了鳳毛麟角,很多士兵已經上不得馬,拉不開弓,所以皇帝大人才憂心忡忡,不斷強調祖宗之法不能忘。

越缺什麼,才越強調什麼!

所以,清朝的火器普及程度是非常高的,當時的清軍大量裝備鳥槍,相比於糜爛的八旗,綠營是火器裝備的主要軍種。

在地域區分上,當時的南方裝備火槍較多,北方則以弓箭為主。

雖然清朝的火槍基本都是鳥槍,屬於落後的滑膛火繩槍,但是明朝頂峰時期,即朱元璋時代軍隊的神機營,使用的則是原始的管形火器火銃,無論在射程上還是威力上都不如清朝的鳥槍大。所以,在清軍和明軍對陣時,清軍火器射程上和裝備水平上都遠遠大於明軍,取勝是一定的。

2、冷兵器上:清朝的弓箭超過明朝

清朝最鼎盛時期,是在乾隆時期,此時的火槍裝備比例達到8成以上,但是弓箭仍然是北方軍隊的主流。

因為北方地形開闊,強調速度,火槍的裝填太慢,無法滿足騎兵的需要,所以弓箭仍然是北方軍隊的一大科目。

清朝弓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終於達到中國傳統複合弓的巔峰。清弓是一種複合弓,是筋、角、木的配合,大反翹結構,使得清弓即使沒有較大的體量,也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這相對於明朝的弓來說,清朝的弓無論是射程還是靈活性上都要勝出一籌。

明朝的弓,雖然也採用複合弓,但是在技術上不可能比得過清軍。

因為明軍的弓箭破甲能力較弱,因此非常重視火器的發展。相比而言,清軍崛起的時候,不具備火器的技術,因此只能在弓箭上下功夫,所以弓箭水平獲得了巨大提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不值得問吧……

好的,先搞清楚,強盛指的是軍力還是國力?

而且,首先你拿一個17世紀滅亡的政權和一個20世紀滅亡的政權比本身就不對。

就好像很多人都會問秦漢的軍隊和唐宋的軍隊誰能打這種關公戰秦瓊的問題。但如果你問,答案是肯定的,唐宋的軍隊會把秦漢的軍隊按在地上摩擦。因為軍事科技的不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能明白。

至於明朝,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名最強盛的時候在成祖時代,好吧……你們認為好就好……雖然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認為一個棍子插的三個套筒(連基本的激發裝置與瞄準裝置都沒有)的玩意兒會強的過火繩槍。二踢腳綁在弓箭上會比紅夷大炮有威力。

而至於滿清,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康雍乾時代是滿清最強的時代……

其實我認為不然,滿清作為國家實力最強時恰恰是清最後五十年。(有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這種想法標新立異)

從財政上來說,清滅亡時財政收入數億白銀,辛亥革命時武漢一地存銀竟達4000萬,這等財力對比清中期的每年8000-10000萬輛白銀,明代的年4000-5000萬兩白銀如何?

再看科技與生產力,還用我比嗎?

軍事實力?好吧,除非你認為步槍,重型機關槍打不過一個棒子插三個筒子,300毫米重型榴彈炮打不過二踢腳綁弓箭。而比之清中期軍事裝備亦然(雖然去過軍事博物館的人都知道清代火器甩明代幾條街)

這還用我比嗎?

很多人認為清晚期窩囊所以總會有孱弱的形象,但事實恰恰是在那個時代,她是四千年最強的存在,只不過對於東亞文明之於西方文明抑或是陸權文明之於海權文明的時代,落後是必然……

換句話說,你以為即使是現在就有吹牛逼的本錢嗎?


William178017847

我的答案是清朝!

強盛時期的明朝和清朝,這個很難去定義。如果只是按照軍事實力和生產總值來比較。清朝甩明朝到銀河系外去了!清朝是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過度社會階段。對清朝的觀念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封建農業時代。在人類社會進步的觀念上看,清朝承上啟下,雖然末年被列強不斷胖揍但是不得不承認清末才是真正的清朝巔峰!清朝面對的只是當時強的不像樣的西方列強。明朝,還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農業封建國家,無論科技、經濟、人口、現代工業、軍事上都會被清朝秒成渣,清明的巔峰對決遠比西方列強對清朝大的多。清朝在西方列強眼中那可是二流強國。沒有你們認為的不堪。清朝甚至是派軍艦恐嚇墨西哥的國家哦。明朝根本沒有和清朝較量的可比性,非要比較,明朝會被秒殺。下面看看歷史真實照片:

真不是清朝太無能,而是清朝面對的是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強敵罷了!

回到正題。看了清軍裝備,你認為明朝的軍隊能打的贏嘛?兵敗於甲午海戰的北洋艦隊,只要一艘船用撞的就可以把明朝下西洋的鄭和艦隊撞的全軍覆沒。也不是說明朝不行,而是時代代差差太多了。


中國馬甲

大明軍力最強時是開國之除到明成祖朱棣時的百戰軍團。八旗兵戰鬥力最強時是松錦大戰時期。明朝軍力最強盛時期是在開國之初,當時大明百萬大軍是同蒙元及其他武裝力量無數決戰後的百戰精兵,鐵血軍團戰鬥力槓槓的打的蒙元無還手之力,蘭玉率十五萬大軍長途奔襲捕魚兒海把蒙元中央集團撒底打爛,到明成祖朱棣時擁兵150萬,三徵越南,五次北伐草原,鄭和強大海軍遠征印度洋,擒錫蘭國王如探囊取物。張英,張輔為當世名將。女真不滿萬,滿萬天下無敵。八旗兵軍力最強時是在松錦大戰時期,這一時其純八旗女真精兵滿打滿算五萬到六萬人之間。在女真兵和遼東鐵騎決戰中,在明軍組織有效,糧草供應充足情況下,女真兵討不了多少便宜,而且呈失敗績象,就那麼點人打一仗消耗一點,如果和明軍真刀真槍打上三五次仗,女真兵就殘了。女真兵在遼東取勝原因在於用間上,每次作戰之前都有內應幫忙。忠山殉難督師洪承疇正是因為手下降清才兵敗被俘。明軍失敗原因是混亂指揮糸統,和落後的後勤保障。每當糧盡軍心潰亂時,八旗會兵下會發揮強大機動力。最主要的是內耗嚴重,袁祟煥被殺等於自毀長城。假如明初時軍隊和松錦時女真兵隊陣。大明鐵血騎兵三眼銃會消失女直兵三分之一,女真兵沒有招架能力,一兩個戰役後剩下女真兵會鑽進深山老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