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動員兵:59-2A主戰坦克背後的故事(中)

研製過程

59-2A式中型坦克是眾多59式中型坦克改進型中的一種。1984年底,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務,要求有關科研單位參考和吸取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經驗,突出解決59式中型坦克火力和火力機動性的薄弱環節,並要求防護、機動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終這一任務落在了當時已經具備59式坦克生產能力的一拖廠身上。

59式中型坦克是我國自行仿製生產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裝備。但由於歷史原因,從1950年代末期研製生產到1980年代前基本未進行過較大幅度的改進,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後,參戰的59式坦克暴露出火控系統落後、防護能力較弱等缺陷。為此,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我國開始對59式坦克進行首次改進設計,產品代號WZ-120A,1984年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主要改進了火控裝置,安裝了紅外夜視駕駛儀、激光測距儀和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等,但在火力上未做改動。與59-1式坦克研製同時進行的還有改動幅度更大的WZ-120B坦克項目,該項目主要採用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成熟科研成果進行再度改進。其重點是用仿製的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炮替換老舊的100毫米坦克炮(後定型為79式105毫米線膛炮),同時在夜視系統、電臺和滅火抑爆系統上有所升級。該型號後定型為59-2式中型坦克,成為第一種能夠與國外第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59式坦克,目前仍然在役。

與採用進口技術改進而來的59-2式中型坦克不同,59-2A式中型坦克從一開始就立足於依靠我國自身技術開展改進。不過由於該車研製時已經是1980年代中期,所以也充分借鑑了59-2式中型坦克研製的有益經驗。從1984年11月到1985年4月,一拖廠和相關科研單位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方案設計,1985年10月試製出了1輛初樣車,並進行了分系統和整車的行駛試驗,根據初樣車試驗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又進行了改進。在此基礎上,於1986年5月研製出3輛正樣車,其中1輛是戰鬥坦克、1輛是指揮坦克、1輛是帶機械掃雷鏟的掃雷坦克。正樣車試製出來後進行了6 000千米設計定型試驗,對車輛戰術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區適應性進行了全面考核。洛陽穀水坦克射擊靶場試驗表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滿足戰術技術要求,相關性能與59式中型坦克相比有了明顯提高。

1988年4月,59-2A式中型坦克正式批准定型。然而,雖然該坦克在技術上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總體技術性能與59-2式中型坦克相比並未有較大提高,因此沒有能夠批准量產,也最終為一拖廠研製生產坦克的歷史畫上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

共和國的動員兵:59-2A主戰坦克背後的故事(中)

參觀實車

1986年5月,一拖廠先後研製了3輛59-2A式中型坦克正樣車,也是首次在研製過程中按照車族思路發展的國產坦克型號,這些坦克樣車從外形上看與老59相比令人耳目一新,安裝了105毫米線膛炮、首下推土鏟、拋射式煙幕彈發射裝置、炮塔尾部屏蔽隔柵等,給人以現代主戰坦克的美感,戰鬥全重36.5~37噸,乘員4人,車長(炮向前)9.22米,車寬(帶裙板)3.32米,車高(至炮塔頂)2.4米。

上述樣車在完成相關定型試驗後,又回到了一拖廠陳列在廠區不同位置,成為見證這段歷史的實物。三輛車中保存最好的就是位於農耕博物館中的那輛59-2A式坦克,在炮塔、艙蓋、車體多處可見“85-XX”、“86-XX”等鑄造銘文,因此推測該樣車應屬於80年代中期新車改裝而來。而廠門處還有一輛59-2A式坦克樣車,廠內停車場也有一輛59-2A式掃雷坦克樣車和一些雜亂的舊底盤。通過這些坦克和底盤我們能夠初步勾勒出59-2A式坦克系列的線條。

強化火力 從正面看去,該坦克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一門帶輕型熱護套的81A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這門炮的淵源,要從1979年12月中國和英國簽訂的“三七工程”引進合同說起。當時從英國引進了105毫米線膛炮、火控系統、電臺、煙霧彈發射器、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等裝備,主要用於老坦克改進和新坦克研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門英制L7型105毫米/51倍徑線膛炮,該炮是德國萊茵金屬L44型120毫米滑膛炮出現前北約坦克的標配,可以說是105毫米線膛炮的巔峰之作。原裝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炮仿製後命名為79式線膛炮,在此基礎上自行生產了無熱護套標準型81式線膛炮、帶輕型熱護套81A式線膛炮以及加長身管的83式/83A式線膛炮。

共和國的動員兵:59-2A主戰坦克背後的故事(中)

該炮身管採用自緊技術,炮膛抽菸裝置位於炮身中央,射程和威力都比59式的老式100毫米線膛炮大幅提升,彈種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高爆穿甲彈、高爆榴彈。其中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炮口初速達1 600米/秒,能擊穿2 000米距離外的150毫米厚、傾斜30度的均質鋼裝甲,最大射速7發/分。該炮安裝有輕型熱護套,下方清晰可見不少開孔,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彎曲,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射擊精度,這也是與59-2式中型坦克上79式105毫米坦克炮光禿禿炮管的主要區別。為了安裝這門105毫米線膛炮,工程技術人員還對炮塔前部進行了整形。從炮塔上方打開的艙門可以看到反後坐裝置駐退機和復進機並列佈置在火炮上方,戰鬥室前部的彈藥架也非常顯眼,該炮共備彈37發,分別儲存在戰鬥室和駕駛室內。而在59-2A式基礎上研製的59-2A式指揮坦克增裝了1部CWT-176型坦克電臺,相應地減少了3發炮彈。

在輔助武器上,該坦克與59式其他型號一樣,也是安裝了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備彈500發)和2挺7.62毫米機槍(分別是並列機槍和航向機槍,備彈3 000發)。

共和國的動員兵:59-2A主戰坦克背後的故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