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备考中的两大误区

(一)练题缺乏正确的思维

很多考生在作答申论题目的时候,由于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对部分题目形成了刻板的认知。也有考生过于自信导致审题过于草率,在审题时候对题干的把握并不是很全面。进而导致遗漏题干当中的重要信息。造成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不能够高效准确地提炼作答要点。既浪费了答题的时间,也让答题失误的风险直线上升,甚至在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后,正确的答题思维不仅没有培养起来,反而是错误的习惯因为长时间的练习而变得根深蒂固,所以广大考生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练习思维。

【例】给定资料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很多学员在做的这道题的过程当中,由于审题不够仔细,在阅读题干时未能思考“缺失”这一词语的含义及与“问题”的区别。并且也忽视了题干中交代的“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缺失’”,只是在材料中搜罗各种问题词汇。导致答题偏离正确方向,从而失分严重。

(二)低效率积累社会热点

众所周知,申论考试是以社会热点事件和政府理论素材为基础的。并且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没有社会热点的积累也会让写作寸步难行。所以很多考生对社会热点的学习十分重视,但是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很多考生又在网络新闻的海洋当中迷失了方向。殊不知没有系统的学习并不能掌握诸多零散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所以在学习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广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热点学习关键在于理解。

很多考生热衷于在热点积累的“量”上寻求突破,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质”的重要性。各类新闻客户端如数家珍,热点理解的程度却依然是捉襟见肘。所以在看社会热点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热点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理解社会现象,将社会问题与政府理论政策中的表述相结合,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才能够让热点的学习从量的积累升华到质的突破。

2、热点学习的“热”与“冷”

由于网络时代的用户争夺愈发激烈,各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纷纷“亮剑”,拿出了看家本领争夺用户的时间,一时间网络上竟呈现了“标题与图片齐飞,夸张共虚假一色”的混乱局面,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是茫然无措,本想聚精会神学习社会热点,却被“金特会”圈了粉,导致时间白白流逝。也有考生学习人热点之时被偶像明星的花边新闻所干扰。正所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新闻让广大考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终也只能在信息的巨浪面前“望洋兴叹”。所以广大考生要明确一点,申论考试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选题范围紧跟政府政策热点,所以刚刚过去不久的两会则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十九大报告》、《十三五规划》也是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资料,《半月谈》、《人民日报》也应该成为全力备考的标配。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下才能高效的学习热点知识。

文|安徽中公教育网

更多资讯,可关注“安徽军人考试”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