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清 明

清明來了,奼紫嫣紅,氣象一新,其中,掃墓、踏青、美食成為三大常規性活動。

然而,這其中卻有三項常識,不可不知,否則,輕則貽笑大方,重則遭受天懲。慎之!慎之!

哪三項常識?且聽非非一一道來——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掃墓:只是祭弔,不是祭祀

懷念先人、祭奠亡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之一,然而,祭奠方式卻總體上分為祭祀與祭弔兩種。

祭祀,一般在秋收之後、新年到來之前,後來漸漸以冬至日、過年期間為主要祭祀日。

祭祀之目的有三:一是頌其功德;二是告慰亡者;三是祈求其神靈護佑。

所以,祭祀須上貢品、念祭禱之文。

所用祭品,有烹殺的豬、羊、牛等牲口,故稱為“犧牲”;所念祭文,因書之於竹簡絹帛,故稱為玉帛。

《曹劌論戰》裡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誠”的話,就是指國君非常重視祭祀。

祭弔,一般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如亡者的逝世日、生日)。

祭弔之目的,只在懷念亡者,或不忘其功德,或表達崇敬之情。

所以,祭弔不必上祭品,尤其是清明之際。

為什麼呢?因為清明之際,正是天地萬物生長之時,動物孕育之期,最忌殺生。一般是折枝柳、獻朵花、拂上一柸新土即可。

所謂越簡單,亡者之魂越心安!

今之清明掃墓者,不知祭弔與祭祀之分別,有的把場面弄得轟轟烈烈,有的將祭品擺得豪奢誇張,此等行為必然導致的後果是:

上,不順自然,得罪天地;下,不知文明,驚擾鬼神。

務必要改!

要改!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踏青:多投身自然,少走近古蹟

旅遊,除了特定功用外,一般分為兩種:觀自然風光、遊前代古蹟。

然而,古人早就告誡我們:春遊要投身自然,秋遊方才嘆昔懷古。

尤其是清明時節,古人認為,天地間生機勃勃,投身在森林裡、芳草上、花叢間、甚至是濛濛細雨中,皆可得天地之正氣,利身心之健康。

而清明時節,孤魂野鬼四處飄零,你若冒然進入古城、廢廟、古墓、甚至是亂墳崗,情何以堪?

唐代詩人杜牧有首詩非常著名,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麼,問題來了:一向風流倜儻的大才子,何以遇到一點小雨,就要斷魂?

因為他行走在很多破敗、荒棄的寺廟間啊,那些經過南朝亂世的古蹟,正不知要給人帶來驚悚呢!

春風十里,還是去賞花觀柳吧!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美食:注重素食,別忘寒食

古人以其超然的智慧,一再告誡我們:春天要多吃素食,多吃寒食。

如今,為了瘦身、健康,人們多已知道素食的益處,卻忘記了寒食的必要性。

其實,在古代,清明前一天,被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由來,介之推的故事,只是民間演義。真正的意義,在於生態環保,在於健康養生。

寒食,就是不經過火的燒、烤、烹、炸、煮,就是生食。

據考古研究,人類一開始的食物,都是以採摘的果、菜、食用菌為主,而且是生食!

所以,素食+寒食,才是最適合人體健康。

清明節,不可不知的三個常識

何況,從生態環保角度考慮,素食有利於動物保護,寒食更是減少能源消耗。

尤其是清明之際,動物正處在孕育期,唐詩有:

勸君莫食三月魚,萬千子孫在腹中。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又有詩曰:

寒食少煙火,人間清且明!

用一天時間,以水果、生菜等度日,過一個完整的寒食節,真正是利己、利它、利天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