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釋中庸之道?

文史詩詞說


中庸雖為常見於平常人際關係上所持的態度或立場,但實際是修煉修身之至要。中為體,庸為用。中庸講的是體用關係。實際上,“中”相當於《道德經》的“道”,“庸”相當於《道德經》中的“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原文就知道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謂天命?自然之稟賦也,也就是說人一出生,上天便賦予了你這東西。人從一出生,隨著“哇”的一聲,一點靈光進入人體,無此則是白痴之人或早夭之人。何謂“性”?從“心”從“生”,依心而存也,實際上,心是性的寓所,人們常把心性連讀,雖為一體,實則兩意。心開竅於目,“目”道學上稱為“月窟”,其屬性為“火”,卦為“離”,是陽中之陰,火主禮,人的逐欲往往從眼觀看到才會有其它身體反應,故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人的意亂情迷在於不能中正其心(忠),不能誠其心(信)所致。“率”就是遵循,遵循本心就會接近“道”。“教”一字,古為“敎”字,左上“爻”字就是變動不居,就是變化,變化從何而來?從“子”而來,“子”是子時,陽生活子時。子時分為夜子時和活子時,而陽生恰是在活子時;右為“攴”音(pu平聲),小擊的意思,一陽初生,其勢微弱,陰陽相蕩,是謂小擊。修煉之人便會將修煉的真實實踐告訴學人,這是教人真本領,故“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指修煉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煉己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體虛合道,狹義的“道”就是指無極與太極。雖有別,但實則一道。道不可須臾離是指在修煉過程中不可中途離開,並不是一生時時刻刻不間斷都在修煉中。修煉時要不聞不聽不視不智不動,缺一不可,故當慎獨(謹慎獨處)。何謂“君子”?“君”:從“尹”從“口”,坐進此“道”為“尹”,修身之人,謹言慎行,故曰“君子不器”,“器”,古為多口的器皿,引申為喧囂。君子多謹言力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憂、思、恐,是謂七情,是心智神思活動,修道要隳肢黜聰、物我兩忘、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僅如此,在初修時,由於抗干擾力差,外界須不能有一點聲響,故須閉關,這也是為什麼“小隱隱於野”的原因。“未發”就是不動,不僅是身體的不動,還包括不能起念,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故《易經》上說:《易》也者,寂然也,無為也。“發而皆中謂之和”,修煉經“太極”這一剎那、一瞬間分出兩儀,此之為“發”,發動、出發了,出發後就會有“匹配陰陽、聚散水火、龍虎交媾、燒煉丹藥”,每個修煉過程都能巧妙地吻合才能稱為“和”,就象射箭每每射中靶心,和合就是“善”,道書上說“和合陰陽,同於大通”,亦如老子所言之“和光同塵”、“上善若水”。能和合陰陽,同於大通,自然是與道合真,故其人亦稱為“真人”。

子思之《中庸》乃自老子傳道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參、曾參傳於子思的修道真言,就連倡導三教合流的呂洞賓、張三丰等儒釋道通才亦有引徵。只是被一些沒什麼修煉的人給註解帶歪了。我就不做過多徵引論述了,就此別過,見諒!



微妙玄通冰激凌


打個比方:在紙上畫一條線段,那麼線段上有三個點是特殊的——起點,終點,和中點。中庸之道就是要我們去調和起點和終點,著力點在中點。

聽起來比較不好理解,其實就是要正,做人要正,做事要正,力道不用在中點就會跑偏,甚至翻車。

可以把道學看做起點——最簡單,佛學看做終點——最廣大,而儒學就是中點——最實用。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不滅的聖光


中,指即正好,達到、精準。

庸,指結果,功績。

中庸,指恰到好處,精準達到目的,不偏不倚,效率最大化。

做事時,用最少的消耗達到最想要的目的,如果再減少任何程度的消耗,都達不到目的;再增加任何消耗,都是浪費。

用當時的另一句話解釋〝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在生活的例子:螺絲帽,太大或太小,都不能用,必須正好。

但有很多錯誤的理解。

中庸不是好好先生,不是左右逢源,孔子明確講過〝鄉愿,德之賊也〞,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賊人。

中庸,不是中立。

中庸,不是要普通而庸俗。


轉基因可以吃嗎


懂得庸常的人世生活的意義,把啥事都做得恰到好處,就能達到與天地合參的境界,就是聖人。這就是中庸之道。

人哪,總不能都跑到山林中去,躲起來做神仙。人間的煙火,也並不就一定把人燻得那麼淺俗。“不離日常形用內,直到先天未畫前”,也是可以有的。

不要瞧不起庸常的吃飯穿衣、走親訪友。其實庸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離開了那些貌似平淡的小事,人就不能生存。平凡的生活裡,涉及政治概念,體現社會風氣,融貫倫理價值,還蘊含著精神超越的意義。人們要做的,是恰到好處的過日子,這樣就“中”!“中庸”之“中”,即是恰到好處的意思。

所謂恰到好處,即是既不要不及,也不要太過。

比如讚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是說身材恰到好處。“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是說顏色恰到好處。

比如俺要去深圳相親,如果才到廣州就下車,是為“不及”。如果到了香港還沒下車,則是“太過”。這顯然“不中”啊,人家姑娘會罵你神經的。剛剛好在深圳大梅沙海邊下車,就“中”了,然後立馬拉著姑娘的纖纖玉手在海邊飛跑……



“中”,還是要掌握好火候與分寸。牛排近生,血淋淋的,牛排太老,像啃木柴。於我而言,七分熟剛好。中!

“中”,不僅與空間有關,還與時間緊密相連。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此較恰當,也有講究。大熱天穿棉祅固屬有病,在半夜三更高聲喧譁也甚為不妥。我就見過,一醉漢深夜在樓下大展歌喉,結果樓上潑下一盆水來澆他,正中。(不知道是不是洗腳水)當然,潑水的人似乎也有些過分,不中。畢竟,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

人們的性情稟賦各不相同,人們的生活環境天差地別,現實如此,大家有分歧是正常的,沒法趨於一致是必然的。但如果人們都能控制自己那顆總是有些過分想法的心,不僅有益於身心的健康,還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比如我們煲湯,把豬大骨、火腿、蓮藕、海帶以及枸杞、薏米、淮山、桂皮、熟地一鍋燉,甚至還可加些瑤柱、蝦仁。好了,盛一碗,嚐嚐,別提了,實在太美味!這種味道,不是鍋中任何一種食材的味道,而是精心搭配的各種材料經過恰當的燉煮後和合而成的新美味。這是由“中”而致“和”。

食物如此,人的社會也如此,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各得其所,和諧一體,就是美好社會。

社會如此,宇宙天地也是如此,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多麼美好。所以,《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功,令天地各安其所,萬物化育生長。中庸之道大矣哉!


莫安排


中:中,宗之義。庸:用,運之意。中是來修飾用的,如何取中,如何得用,這就是中庸之道。

至善則為中,何為至善?多一份則過,少一分則不足,故中庸就是最恰當的用處,中庸之道就是在最恰當的時間,地點,發揮或培養最恰當的用處。

中庸之道的意義:最佳效率,最優配置,最優結果,無痕無跡,合於天地之理。

執中庸之道的難點之一就是知中知善,知物之本末,事之始終,方得其中,方法就是知與行,格事格物格人,否則不是早就是晚,不是過就是不及,不但損己也更會耗人。

執中庸之道做難點之二就是守中。功成而身不退,慕華而不處實,有錢啦,奢糜而驕逸,當官啦,貪婪而驕橫,這樣富貴不久矣,還會不斷跌落到它的反面。


張呵呵2


中:常意指中之兩側,距離相等。但中國文化所言之中,含義更勝。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中之意,不僅是上下左右等八方位所向的共同之中,更是物之精華聚集之地點,所以有中華之謂。

凡是物,皆是陰陽相對立的形態而構成,穩定的物型,其中間必有,若陰陽之和而得的均衡形態,一般為氣態狀;所以能為調和陰陽之功,此中表示事物為平衡之力點。而人眼之視覺是有限的,一般情況只能看到陰或陰陽形之像,中形之像較難見。

庸:表面之意指很平常,無甚出彩亦沒什麼過份的普通狀之形容。而實際含義是:不敢為天下先之意味。猶人們生活中的某些常用之物,看似平平淡淡,卻不可或缺;比方:水,空氣。此類物有個顯著特性是,隨物之需要而適之;即,有了新情況的開始,自己才隨其變化,隨遇而安然以適宜。非竭力創新之性,與人之社會鼓勵奮鬥加快步伐創造之性相背。但恰恰是絕大多數事物應該具備的品質,亦是為事之善法。

因為世界之事物皆是有順序而才能正常誕生,每個事物皆有其先者為其引領;而很多引領者是常人難以察覺的存在;待猶有厚積薄發的感覺之後而為之,才是恰當時機;若不管不顧的先衝先為,往往打破生態平衡而引發難以估計的災難。此正是當前社會已有重疾之因。一句題外話,自然為成之世界達到若內聖外王之喻,僅差一點時機而已,其品質遠遠超過現在所謂的科學築成之世。

中庸之道:為事者,以自己當為之事若立於中,而為抱一之式,等待關乎中的所有條件彙集成熟,猶生信至齊,萬事俱備,再做自己所善長之東風為,亦不逾自己份內事而為,之後順傳給下一位序者;是最合適而亦能得到最佳效果的為事之行式。因為負責任之為,又為合乎自己天性之事所以能善之,可稱特立獨行,才為真正之立身。

抱一:自然唯一之真行,亦為其事相關的一切。

要領會還是得明白一陰一陽之謂道,率性之謂,儘性之意,才知性命之原由。

而且中國文化之精髓更多在於意會,此文已儘量按題主需要簡單通俗的講了,但真不是正味兒,因為象西式般一板一眼的分析,就如同其文化就那死板樣,那不叫科學,不是邏輯,更沒有發展的生命力。知識之妙趣能生聰慧的人兒,美麗的世界!


西海29126677


在一個集市上一個小販有一個讓人稱道不已的本事,隨手抄起蔬菜水果就能說出重量來,跟秤稱的分毫不差。

於是他因這個遠近聞名,不少人慕名而來買蔬菜水果。

有一天遠道來了一個人,給他一塊金子,用手約對了重量金子就是他的了。他太想要這塊金子了,結果說錯了金子的重量。

人因貪念私心所阻隔,就離了中庸之道,失去了本俱的神通妙明。只有破除了私心惡念,恢復耳聰目明,自然就處於中庸狀態了。


檻內小紅


最通俗的解釋,

中庸之道就是,

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遊刃有餘。



玄學心靈導師春年


中庸之道乃官場秘訣!方可仕途長遠…心得,就是圓滑,遊刃有餘,不做出頭鳥,對上級奉承跪舔,對下級榨取,利誘,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頭逢源,會搞政績工程,會做秀,會演戲,形式主義就是來源於中庸之道!


打貪除黑


太極兩儀圖知道吧,做人做事不能非黑即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把握程度,站到中間那龍紋條線上,是最理智的。

中庸,就是保持中間,不要極端,同時要普通化,達到最大的用處。中間是什麼?相比於兩極,中間是最大的。普通是什麼?普通就是大多數,普通就是最重要的,放在人類身上就是人民群眾,放在世界身上就是天道,萬物運轉的趨勢,放在人身上就是天人合一所需的本心,就是本性,真正想做的事,內心真正的、最重要的想法,也就是不被外在所控制,不被情緒影響判斷,把握度和量,不能因為其它的而影響真正的想法,不是無情,而是把激情用在正地方,用在把握程度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身上。

對待事情也要不偏不倚,非黑即白是絕大部分人的共性,這是不好的,容易被控制,舉例子:好人做一件不光彩的事,別人就會覺得他壞透了,原來做的好事要麼忽略,要麼認為人家是收買人心或者是別有目的;而壞人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會有人出來大吹法螺,把它當聖人,把原來的壞事要麼忽略,要麼洗白,什麼形勢所迫,什麼曲線救國,什麼其實沒幹。這就是看待任何事都是非黑即白的人,很容易被洗腦,被玩得死去活來。不能對壞人太好,更不能對好人太壞,把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激情,用在理智的分析他們的所有的所作所為這件事上,不能偏倚,想出最合適的對待方法,這就是中庸。

濫殺無辜的壞人,不能因為扶了個老奶奶過馬路,就免其死罪,最多讓老奶奶謝謝它;一輩子幫助他人的善良的人,不能因為隨地吐了口痰,就送他上法庭,頂多是口頭教育。這雖然看起來誇張,但是在網上的某些人的腦子裡,類似免罪、送法庭這樣扭曲的想法是確實存在的,而且這種人絕對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