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精美青銅器背後的恐怖故事,大型活人殉葬,為何鮮少被提起?

滄青893


活人殉葬在古代又被稱作人殉制度,殉葬的人大都是死者(墓主人)的親人、奴僕、軍官,甚至是妻兒等等。

是不是非常意外?

死在人殉制度下的殉葬者,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痛苦。

(痛苦的是人祭,也就是以各種殘忍的方式將人殺死,以祭祀神靈。)

通常情況下,殉葬者會喝下毒藥,亦或是上吊、自刎等方式自裁,最終都會留下一具完整的屍首。

當然了,也有不想死的。比如說明朝的那些即將殉葬的妃子,那就不客氣了,三尺白綾賞給她,不死也得死。

總之,名單上出現名字的殉葬者,一定要囫圇入土。

人殉制度剛剛出現的時候,還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到了後期,則出現了貴族之間互相攀比之風。甚至以誘騙的方式,將活人殉葬。

《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闔閭的女兒因為和他吵架,一怒之下,自殺而死。

吳王闔閭作為一方霸主,雖殺人如麻,但心有柔腸,故而,女兒的死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悲痛。於是,闔閭為女兒打造了一座豪華的墓葬,在下葬那天舉行了大型的文藝演出,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圍觀。

文藝演出一邊演奏一邊走,最終進入闔閭女兒的墓室門口。

闔閭眼瞅著這麼多人聚集在墓門口,立即下令軍隊將這些人包圍,然後全部趕進墓門,再把墓室封死。如此,這些人就被活埋,成了闔閭女兒的殉葬者。

可見,不管什麼制度,只要任其發展,最終都會演出人的貪慾。

為什麼會出現人殉制度呢?或者說,這些人為什麼會主動(被動)獻出自己的生命呢?

在古人看來,生命(靈魂)永恆不滅,人的肉體只是靈魂暫居的客棧。人死之後,靈魂會進入陰間繼續生活。死者在陰間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則會因陪葬品的多少而受到很深的影響。

殉葬者存在的意義,一則,在陰間繼續“侍奉”死後的墓主人;二則,墓主人的陪葬品,同樣也是他們的陪葬品。

換句話說,墓主人即便是死了,也要維持奢靡的生活,還要有人伺候。

墓主人與殉葬者之間會有一個需求關係,即,墓主人在死後需要殉葬者侍奉。故而,在很多歷史時期,統治者都會對“殉節者”進行表彰,比如夫死婦殉、君死臣殉、父死子殉,還有主死奴殉葬等等。

“殉節者”死了之後,往往會被冠以十分好聽的名字, 比如貞潔烈婦、忠烈之臣等。

中國近代史上,也有一出非常有名的殉葬案例。

1916年,袁世凱復闢失敗,抑鬱而終。

袁世凱生前娶了十個老婆,其中有三個朝鮮的姑娘,均是袁世凱在漢城駐紮期間,納娶的小妾。這三個小妾嫁入袁府之後,日子並不怎樣,還經常捱打。袁世凱死後,其三姨太(朝鮮公主)痛不欲生,最後自盡而亡為袁世凱殉葬。

對於三姨太的死,當時的報紙大肆報道,稱讚其德性甚美,完全不顧“人殉”制度早已在千年前被摒棄。不過,有消息稱,三姨太是被逼而自盡的。

“人殉制度”之所以很少被提及,是因為這種制度本來就是陋習。孔子曰: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翻譯過來就是:第一個開始用陶俑的人,您就沒後人嗎?您就不怕您的後人,真的被當成殉葬品,而不是以陶俑替代殉葬嗎?

人殉制度,只是千百年來歷史的一個小波瀾。這種制度有著各種各樣的變種,比如說996、房奴、嫁給大山的女人之類的,不過這些都是不能說的東西。

提人殉,就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故而緘默才是最吼的。


祗樹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世人稱讚,但還有多少人想得起,“始作俑者”正是對秦國的批判。商朝那些華貴的青銅器,他們不斷的被研究、被展覽,青銅器上花紋,也在被一次又一次地闡釋、被讚美。但好像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那些演繹殉葬場景的紋飾上。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殉葬紋飾無可厚非,二是殉葬紋飾和當代文化契合度不高。<strong>

先說說殉葬紋飾本身吧。我們知道商朝時鬼神文化盛行。正是因為國家大事都要向神詢問,我們才在今天看到了數量眾多的甲骨文。當時商朝還處於奴隸社會,社會發展水平低,文化尚未發達。那時候的商人都相信:人死後靈魂還活在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的“人”,生活和當世並沒有差別。因而當貴族們死後,他們為了延續自己相對奢侈的生活,就需要他的僕從們和他一起“前往”那個世界。殉葬制度,應運而生。

毫無疑問,殉葬制度是殘忍的。在河南安陽發掘出的商代墓葬中,人們發現了頭被砍下而單獨放在一旁的骨架;手被反綁在背後,有明顯掙扎痕跡的骨架。而縱觀整個墓葬,其中有的骨架放在馬車旁,暗示著這些人是駕車的奴隸;有的人骨架身邊還有狗骨,意味著這些人是養狗的奴隸;有的人骨架邊放著刀劍,表示他們是擔任武士的奴隸。

在當時人看來,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文化。我們今天用當代的眼光來看,殉葬是一種血腥、不人道的行為。但在更久遠的古代,不僅僅是中國,在拉美光大地區也有殉葬制度。古代的有些人,甚至有著殉葬是光榮的這樣的認識。我們今天往回看,不應該去過度批判古人的這一做法。我們站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自然有著不同的認識。殉葬制度在商朝自然有它的價值,我們不去過度批判,但也不會怎麼讚揚,因而就放在一邊不了了之。

在當代,文化遠遠比商代發達。現在的我們強調人權,反對血腥,因而我們難以接受殉葬這樣的落後制度。在這個提倡和平的時代,殉葬這樣的方式是不被倡導的。因而這一制度失去了很多出場機會。<strong>

而我們先前也說到,殉葬制度背後的文化基礎,是鬼神文化。當今的我們儘管有著不同的信仰或觀念,但鬼神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已經不再是生活的重點。因而當代很多人其實並不能接受或理解殉葬文化。人們不感興趣,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提起。及時偶爾有研究者把這些紋飾翻出來,也不會受到多大歡迎。最後就在這樣的一點點的疏遠之下,商朝青銅器上的殉葬紋飾,就蓋上了越來越多的灰塵。

有人說,歷史永遠不會因為我們的不關注而改變。那些青銅器上的殉葬紋飾,我們見或者不見,都在那裡。那些青銅器轉述的故事,我們聽或者不聽,都不會消失。


鄧海春


雖然如此,但是人仍舊是人,陪葬的人也是人。推己及人,如果大量歌頌以人來陪葬的事蹟,人與獸已經沒有區別。因為等待人們的,將會是更多的陪葬者。這種結果是恐怖的。

人命是珍貴的。雖然那個時候的人沒有聽說過“上天有好生之德”,估計也能聽見陪葬者家屬撕心裂肺的哭喊。所以,以人來陪葬,至西周以後,就已經變得很少了,至少沒有像商朝那樣普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