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杀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为何没有杀掉老臣张廷玉?

~初~


雍正杀掉年羹尧和隆科多,不能看作是简单的“卸磨杀驴”,在一定程度上年羹尧和隆科多“咎由自取”。

年羹尧和隆科多可以说是雍正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两位最大功臣。

先来说说隆科多。

毫无疑问,隆科多的功劳绝对是要排第一位的。隆科多作为康熙的外戚,同时在当时担任着九门提督的职务。康熙去世之时,在康熙身边陪同的人员中,只有他不是康熙的皇子。而就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随即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时间。

要知道,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正在天坛祭天,从雍正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到雍正来到畅春园,中间凭空消失了十多个小时,在此期间,只有隆科多能够顺利出入皇宫和畅春园,而康熙临终的安排也只有他知晓,将这些结合在一起就不难发现,之所以雍正登基能够留下如此众多的历史谜团,答案实际上全部都在隆科多身上,也就是说,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招夺位”,决定性的因素完完全全都归结于隆科,因而隆科多说是雍正继位的第一功臣,一点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登基之后称呼其为“舅舅隆科多”,更是将其评价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

年羹尧作为雍正的藩邸旧人,又是雍正的大舅哥,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雍正一边。而在康熙去世的时候,身为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极大的牵制了出任“大将军王”,在西北统领十万兵马的十四阿哥胤禵,进而帮助雍正稳定了外部局势,也藉此成为了雍正继位的大功臣。

而年羹尧对于雍正最大的贡献在于,在雍正刚刚继位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年羹尧前后用时三个多月的时间,已非常小的消耗和代价平定了叛乱,帮助雍正稳定了皇位,雍正也同样把年羹尧称为自己的“恩人”。

而隆科多与年羹尧被雍正所杀的原因,也几乎是如出一辙。

首先是居功自高,目无君主。

隆科多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皇帝的“舅舅”,不仅一次的炫耀自己在雍正登基之时发挥的作用,甚至还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年羹尧也是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且不说“用膳”、“翻牌子”这些在《雍正王朝》剧情中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他甚至在雍正面前盘腿打坐,完全没有把雍正放在眼里。

其次是二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两人逛街党羽,并且利用雍正皇帝对于他们的信任与器重,控制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员的“佟选”,以及地方官员的“年选”。

再次就是贪污腐败,网罗财富。

隆科多和年羹尧此时已经是非常的贪婪,不仅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并且生活奢靡,铺张浪费,引得雍正对于二人的极大不满。

由于年羹尧和隆科多的行为直接是在挑战皇权,挑战的是雍正作为帝王的威信,功高震主,只知进而不知道退,落得问罪被杀的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朝时期以及在雍正朝初年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年羹尧和隆科多。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与年羹尧是同一年考中,并且同年羹尧依靠父亲年遐龄的背景进而立足于朝堂的情况类似,张廷玉最初也是因为他的父亲张英的关系,逐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开始担任六部官员。

但是与此时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以及担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相比,张廷玉是地位和影响力还是非常的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左右“九子夺嫡”的进程。

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之后,雍正内阁总理事务大臣,掌握核心权力的是怡亲王胤祥、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八阿哥胤禩以及隆科多。张廷玉是在八阿哥胤禩、隆科多、年羹尧等人先后被处死,马齐被雍正撵走之后,才开始崛起,并且真正为雍正所重用是要到雍正成立军机处之后。此时的张廷玉充分发挥了其在文秘专业上的过人之处,为雍正所倚重,成为了雍正的股肱之臣,进而在雍正去世前,不仅安排其成为乾隆朝的辅政大臣,委以“托孤”重任,还赐予了其配享太庙的殊荣,成为大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汉族官员。

张廷玉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谨慎,勤政清廉,因而不仅没有为雍正所记恨,反而受到了极大的信任与重用。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在乾隆朝受到了乾隆皇帝疯狂的打压,最终凄凉而终。

作为汉族官员的代表与领袖,张廷玉在乾隆年间也开始与鄂尔泰为首的满洲官员进行党争,而乾隆皇帝在鄂尔泰死后,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开始疯狂的打压张廷玉。

在张廷玉请辞回乡之后,张廷玉依然没有逃过乾隆皇帝的打击,自己也受到学生的牵连,为乾隆抄没家产,最终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病死在家中,享年八十四岁。乾隆帝最终还是遵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也算是对张廷玉以及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有个交代。


雍亲王府


真是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年间的地位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描述的那样,是什么上书房大臣。实际上,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的身份还仅仅是一个吏部左侍郎,副部级官员。加之又是汉臣,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压根儿就没有资格涉足储位之争。张廷玉的真正发迹,其实是从清世宗(雍正)即位之后才开始的。



张廷玉,康熙十一年生于北京,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的张廷玉以进士身份入仕。此前一年,其父张英正式成为文华殿大学士,位列宰辅。但是,康熙四十年,张英便以年迈多病自请致仕,退休了。之后张廷玉一直在中枢系统工作,充当秘书之类的角色。康熙五十五年,四十四岁的张廷玉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成为副部级官员。之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一直在礼部、刑部、吏部等多个部门的副职上轮转,始终没能更进一步。



但是,多年中枢系统的秘书生涯练就了张廷玉过硬的文案功夫,成为了其后来发迹的优势之一。据说,张廷玉每每代笔拟旨,皇帝随想随说,内容非常散、乱,且以白话为主。但是,张廷玉凭借过硬的文案功夫,通常情况下,皇帝的话刚说完,张廷玉以正式行文的格式拟出的圣旨也已经写完了,而且几乎全部都合乎皇帝的心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来的。



正因为这过硬的文案功夫,张廷玉最终进入了刚刚即位的雍正眼中。加之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和雍正又有师生之宜,张廷玉的性格也非常对雍正的脾气。而且,张廷玉也的确有两把刷子。因此,雍正即位之后对张廷玉大加重用。最终,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位列宰辅。并且成为了清朝最早被授予伯爵的文臣之一(清初,文臣授爵者很少,且爵位偏低,就连范文程这样的文臣领袖最终也只是得到了精奇尼哈番,也就是子爵的爵位),而且还成为了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到这里提问中的问题就明了了。为什么雍正除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却没有除掉张廷玉。因为雍正初年,张廷玉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也没有涉足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正是雍正对他的重用,才使得后来张廷玉成为了文臣领袖之一(另一位是满洲官员鄂尔泰)。那么,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呢?雍正之所以除掉隆科多和年羹尧,说到底还是他们手中握着兵权,加之位极人臣的地位和高调的行事风格,已经对皇权造成了掣肘、甚至威胁。张廷玉作为文臣,首先手中根本没有兵。而且,张廷玉从事的基本还是中枢系统的文职工作,对雍正的皇权非但没有产生掣肘和威胁,反而起到了帮助和补充作用。试问,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



再者,张廷玉和另一文臣领袖鄂尔泰一直面和心不和,汉臣和满臣以二人为中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党争之势,而这一点正好可以达到中枢权力平衡的作用。如果雍正除掉张廷玉,必然会使得鄂尔泰一家独大,这绝对不是雍正愿意看到的。那么,雍正就更没有除掉张廷玉的必要了。



此外,张廷玉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是非常低调的。否则,以雍正的性格,张廷玉如果过于高调的话,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是,雍正去世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乾隆)对于张鄂党争本就反感,加之老臣当权已然对乾隆的权力造成了掣肘。张廷玉最终还是遭到了乾隆的无情清洗,被乾隆折腾得死去活来,甚至罢免了雍正赐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是,乾隆对张廷玉过往的功绩应当说还是认可的,整归整,却没有要了他的老命。而且,张廷玉死后,乾隆最终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雍正朝的重臣隆科多,年羹尧和张廷玉,三个人的结局都不近相同,作为雍正的“舅舅”的隆科多是被雍正圈禁至死,而作为雍正的“恩人”的年羹尧是被雍正赐死,而作为雍正“大秘”的张廷玉,则是被雍正遗嘱“配享太庙”大清朝唯一的“汉臣”。

三个人的结局差异,尤其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与张廷玉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这三位重臣心态上的差异,以及雍正对待他们的态度上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隆科多和年羹尧之所以成为雍正朝的重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两个都是雍正坐上皇位的功臣,具体的说就是隆科多帮着雍正坐上了皇位 而年羹尧让雍正坐稳了皇位。

但张廷玉就完全不同,在雍正夺位成功这件事上,张廷玉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功劳的(电视剧可以当故事欣赏和把玩,但是不能当做历史)。在雍正朝,张廷玉是依靠自己的办事能力以及对雍正推行的新政的全力支持坚决执行逐步得到雍正的重用,成为雍正最为得力的助手和首席秘书,而且张廷玉本人也是相当的稳重和低调,他信奉的格言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高调办事,低调做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隆科多和年羹尧犯的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峙功自傲”不知收敛。

作为辅佐雍正上位的隆科多,雍正是非常感激的,这种感激是“溢于言表”的。在雍正登基之后,隆科多就得到了作为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爵位: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礼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一等公爵位。同时,雍正公开的称隆科多为“舅舅”,这在整个大清朝也是绝无仅有的。雍正给隆科多的回报可谓是很慷慨的,感激之情也是非常真挚。

隆科多在雍正元年就几乎是“权侵朝野”:与大学士马齐共同总理朝政,朝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

权倾一时的隆科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收敛,贪污腐化结党营私不说,最重要的就是总把自己的“拥立之功”挂在嘴上,加上他与年羹尧结交过密,这一切引起了雍正的极端反感和猜忌。

所以从雍正三年开始,雍正就开始一点点削弱隆科多的权力,并不断的下旨申饬其结党营私,纵容子女家奴慢胡作非为等问题,慢的边缘化,直到把他打发到边境和沙俄谈判(雍正五年),而雍正在京城动手以结党营私、私藏玉蝶(皇家家谱)的罪名逮捕抄家,并圈禁于畅春园外的一个单独的房子里,一年之后,隆科多就死了。

而年羹尧被雍正赐死,是这位同样是一等公,也是帮着雍正坐稳了皇位的被雍正称作“朕的恩人”抚远大将军,陕甘总督,其所作所为比起隆科多更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年羹尧的故事比较普及,就不做太多的赘述。

总的来讲,雍正本人对自己坐上皇位和坐稳皇位这两件事都是“心有余悸”和不怎么理直气壮的,这和他登基的背景有关,所以,他一方面对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拥立之功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又对这二位不知收敛峙功自傲非常恼火,同时对这两位的“贪婪”也是愤恨不已——峙功自傲的过分,就几近于“敲诈”。

所以,隆科多和年羹尧应该说是“必死无疑”。

而张廷玉就完全不同,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朝后期尽管开始得到重用,但并未进入朝堂核心,他只是一个“侍郎”,甚至是没有资格参与到“拥立”的事情当中。而无论是隆科多还是年羹尧,在康熙朝就已经是“炙手可热”的重臣了。

对于雍正来讲,张廷玉的底子很干净,和雍正之间的关系更正常,是一个可用之才,加上张廷玉本人也是做人非常谨慎,竭尽全力为雍正办事,雍正欣赏还来不及呢,那里谈得上“动杀心”啊!


步武堂


对于雍正个人来说,隆科多和年羹尧对雍正是有恩的,而且恩重如山,没有这两个人,雍正登上皇位困难,坐稳皇位更困难。

康熙临终之时,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管理京城防务,没有隆科多同意,谁也见不到康熙。也就是说,这时的隆科多和哪个皇子联手,就能把哪个皇子推上皇位。这时的隆科多选择了雍正,因此隆科多对雍正有拥戴之功。



雍正继位时,十四阿哥允禵手握二十万大军,带兵与雍正抢皇位完全可能。这时年羹尧钳制允禵,允禵最终没敢造反。雍正登基不久,策妄阿拉布坦叛乱,这是对雍正能否坐稳皇位的一次巨大考验,又是年羹尧平定了叛乱,才使雍正安全度过这次执政危机。

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么大的恩情,雍正当然要报,不报社会舆论也过不去,于是作为回报,他给于隆科多和年羹尧高官厚禄和极度宠爱。

雍正的宠爱使隆科多和年羹尧忘乎所以,于是两个人开始越权办事。越权实际就是分权,分皇帝的权。雍正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隆科多和年羹尧要分权,这就形成了矛盾。隆科多和年羹尧的权利过大就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有威胁要除掉这是普通人都有的想法,雍正当然也不例外。





说白了,雍正不想给隆科多和年羹尧太多太大的权利,但这两个人对雍正有大恩,不给不足以报恩,给了还心疼,没办法,只好先给了再找个借口收回。

其实,雍正不给隆科多和年羹尧大权不行,隆科多和年羹尧不要也不行。皇帝给的你不要,不给皇帝面子,皇帝不高兴。况且权利诱惑力太大,不要也舍不得。但是要了就上套了,而且,这个套是死套,很少有人能从此套中逃脱。

张廷玉就完全不同了,雍正继位他没什么功劳。雍正把他安排到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是对他的提拔重用。雍正对张廷玉是有恩的。对雍正感恩戴德,张廷玉只有尽心尽力干好工作的份,不敢有非分之想。



雍正不欠张廷玉的,没有道德压力,也没有舆论压力,想给张廷玉权利就给,不想给就不给,给了也随时可以收回。张廷玉的存在对雍正构不成任何压力。

张廷玉本来就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办事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一步。雍正用起来很顺手,对皇权又没任何威胁,当然没必要杀。

总结一下,隆科多和年羹尧“有仗势”,也就是有恩于雍正,张廷玉没有;隆科多和年羹尧“越权”,居功自傲,张廷玉没有;隆科多和年羹尧对雍正的皇权有“潜在威胁”,张廷玉没有。所以,雍正一定要除掉隆科多和年羹尧,但没必要杀张廷玉。


豫有得


隆科多是宣诏辅命大臣,对经历国九子夺嫡的雍正来说有拥立大功,隆科多的姐姐佟佳氏又是康熙额妃子,他的两个叔叔佟国纲随康熙御驾亲征是战死,佟国维是上书房大臣,隆科多本人也极具才干,

年羹尧也随康熙御驾亲征,很有才干,当年以一小小游击擅杀甘肃巡抚确保大军粮草供给,康熙很赏识。后来被胤禛抬籍收为门下,一路抬举官至亲命大将军。

张廷玉在康熙时就已经是上书房大臣,与名相高士奇相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是他的官场箴言。他对官场积习和国家时弊都有清醒的理解。

隆科多是因为与他六叔佟国维分别政治投机,把柄抓在八爷党手里,又卷入雍正第三子弘时篡逆案中,被雍正削职抄家,后在狱中折磨而死。

年羹尧平西后,飞扬跋扈,卷入八爷党中,而且大肆贪污培植个人实力无人臣礼,被雍正赐自尽。

他们两个都是阻挡了雍正刷新吏治振百年颓风的政治改革,有一点”芳草当道,不得不除“的味道,何况还图谋不轨。

张廷玉在雍正即位初也有拥立之功,但他韬晦之功比那两人厉害,张廷玉历来兢兢业业,赞襄国事不知疲倦,不结朋党,他弟弟张廷璐考帷受贿,他也恪守规制回避,张廷玉在雍正刷新吏治急于事工是也多有襄助劝诫。雍正甚至还赏赐张廷玉死后入祀贤良寺,死后也是雍正托孤大臣。


倔强的砖头123


雍正皇帝能够顺利继位有两个人的功劳至关重要,那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他们一内一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隆科多当时是步军统领,手底下有军队,能够封闭京城,确保雍正继位。年羹尧则在西北当陕甘总督,牵制大将军王十四阿哥,避免十四阿哥率军逼宫。有句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这两个人都没有善终。


年羹尧是有个非常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年轻的时候他便考中了进士,后来成了庶吉士。不到三十岁,年羹尧便坐到了四川巡抚,后来更是成了四川总督、定西将军。可以说在康熙晚期的十几年,他是非常受康熙倚重的,并且步步高升。这种情况下,年羹尧开始对自己的主子雍正不太尊重。

雍正是个比较偏执的人,好胜心有非常强。早期的时候,诸子夺嫡,雍正没有办法,只能威逼利诱笼络年羹尧。加上那个时候年羹尧在西北打了大胜仗,一时间位极人臣,名扬天下。可是等着雍正坐稳了皇位,彻底掌控了局势,年羹尧便好运到头了。雍正三年开始,雍正便开始打压年羹尧,被调任杭州将军,其后革去所有官职,最后被勒令自杀。这一切仅仅相隔才14个月。

隆科多比年羹尧要稍微好一点。虽然他有四十一项大罪,并且还被定为了死刑,但是最后雍正还是赦免了他,被永远的圈禁起来。隆科多出身高贵,曾祖佟养正、祖父佟图赖、父亲佟国维都身居高位,姑妈还是康熙的生母,姐姐是康熙的皇后,佟氏家族有佟半朝的说法。

由此可见,隆科多位极人臣也是非常正常的。当时他担任步军统领,手握重兵,非常受康熙的重用。原本是他是支持大阿哥的,而他的父亲佟国维是支持皇八子的。不过大阿哥被圈禁以后,他及时的投靠了雍正。作为康熙驾崩的时候身边唯一的大臣,隆科多宣读诏书,保着雍正继位。之后,他更是成为了总理事务大臣,一等公爵,雍正也得尊称他为“舅舅隆科多”。

从这里两人的结局不难看出,清朝的时候皇帝和大臣是主仆关系。皇帝主宰一切,无论大臣如何有才华,如何有功劳,私人关系如何好,都要认识到二者关系的本质。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早在康熙时期,张廷玉就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一直服务了十二年,深受康熙的重用。等到雍正继位以后,张廷玉更是凭借自己的工作能力受到雍正的器重。要知道雍正本身就是工作狂,作为雍正的秘书张廷玉自然更加辛苦。雍正曾经说过张廷玉一个人做的事情比十个人的都多。当然,年羹尧和隆科多他们的能力肯定不亚于张廷玉,他们唯一的区别在于张廷玉谨小慎微,不爱张扬,兢兢业业,非常符合雍正的个性。张廷玉能够成为唯一一个入列太庙的也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张廷玉毕竟从事秘书工作多年,在雍正身边工作,非常了解雍正的性格和为人。这一点,是他们比不了的。雍正这个人喜怒无常,比较容易急躁,喜欢感情用事。康熙在世的时候就不止一次针对他这个性格进行过训诫。像年羹尧,隆科多这样恃宠而骄的人,是非常容易激怒雍正的。

张廷玉的性格和雍正比较互补,所以雍正对张廷玉是非常依赖的。正如雍正所说,张廷玉是他手底下大臣之中最卖力干活的人。张廷玉回家探亲,雍正想念自己的大臣,写信上给张廷说:“我当了十一年的皇帝,所有的大臣,只有和你是一天都没有分开过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就影视作品来看 年太作 特爱装逼摆谱 最后把自己作死了,隆科多 追求利益 并且毫无底线即便是皇权也阻止不了他的贪婪,张廷玉 低调 而且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 ,至于历史 谁又能说的清 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