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能出現世界級的童話

提到童話,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國外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很多人小時候都是看著這些童話書籍長大的。於是我們不禁疑問,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像格林童話或者安徒生童話這樣有影響力的童話呢?換句話來說,就是題主問的"為什麼中國的童話文學成就不顯著"?

根據筆者近年來對兒童文學的關注和研究來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畸形的兒童觀與錯誤的兒童教育

2. 相對匱乏的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

3. 形式和內容單一,經典形象有限

為什麼中國沒能出現世界級的童話

畸形的兒童觀與錯誤的兒童教育

千百年來,婦女和兒童一直都是弱勢群體,被看做男性和家族的附庸,沒有得到正確的對待。以前的人只把男人當人,用他們的標準來統治世界,婦女和小孩沒有任何獨立的空間。如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所述,"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儘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在傳統觀念下,兒童很少被當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人,甚至只是父母"老有所依"的工具,"將子女當作所有品,牛馬一般養育,以為養大以後,可以隨便吃他騎他"。古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流傳甚廣,更是古代父母體罰兒童的一個體現。在這樣的兒童觀與兒童教育中,孩子要麼被當做無知的小人,要麼被培養成愚鈍的順民。在兒童得不到承認,又無法被理解的時代,怎麼可能產生兒童文學呢?儘管中國的古典文學如神話、志人志怪小說中含有不少童話因素,歷代也有不少針對兒童教育的蒙學教材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但都稱不上是具有真正意義的兒童文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喚醒了整整一代人。與思想解放和個性覺醒相呼應,兒童問題與婦女問題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覺醒,由此帶來觀念、生活、文學等各方面的變革。從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盧梭的《愛彌兒》、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到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系列西方教育著作和教育觀念被引進。

魯迅最先吶喊出"救救孩子!"並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提出"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與此同時,有識之士還強調兒童也需要文學,要求"將兒童的文學給予兒童"。正是得力於新文化運動,現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才生長起來。古代童話與現代童話的區別正是在於是否以兒童為本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是在文藝復興之後有的童話,而中國則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

儘管現在的兒童觀與兒童教育比以往有了進步,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老師都能很好處理兒童問題,也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著和諧平等的親子關係。諸如近年來頻頻出現的"原生家庭"一詞隱射出的各種問題。每個人只有一生,亦只有一個童年。殊不知,人生的底色在童年時都已打好。一位心理學家曾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可見,兒童時期的成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麼重要。關於兒童問題需要關注和探討的還有很多,而樹立正確的兒童觀顯然是第一步。

為什麼中國沒能出現世界級的童話

相對匱乏的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

兒童文學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了童話、寓言、兒歌童謠、兒童劇、民間故事、繪本故事等。這裡主要討論一下童話。

據周作人考證,"童話"一詞是由日本引進的。他最先將童話按照作者不同劃分為兩類:一是由人民口頭創作的"天然童話"即民間童話,二是"由文人著作"的"人為童話,亦言藝術童話"。簡單來說,童話可以分為民間童話和人為童話。

中國民間童話自古有之,雖然與現代意義上的童話有所差別,許多也不是專為兒童寫的,但有不少具有童話因素,仍然可以視為很好的兒童讀物。在民間故事上中西方有許多相似的故事,如我們熟悉的灰姑娘的故事與《酉陽雜俎·吳洞》中葉限的故事,小紅帽的故事與《老虎外婆》的故事。只是一方面由於古代的童話與神話、傳說等混雜在一起,未成體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不曾出現過像格林兄弟這樣的人,來做這些蒐集整理的工作。致使中國民間童話一直散逸各處,加上本世紀之初,我國流行的童話讀物幾乎都是譯作,就給人一種中國無童話的錯覺。

人為童話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都有創作。提到這類童話,人們可能最先會想到鄭淵潔、曹文軒等。但事實上,自文學研究會曾首倡"兒童文學運動"以來,茅盾、鄭振鐸、葉聖陶、謝冰心、趙景深、王統照等都寫過兒童文學。可以說,中國從不缺乏童話生長的種子,也不缺乏播種的人。

只是中國的童話讀物雖然一直都有,但與西方相比顯然要匱乏很多。首先兒童文學作家群體相比其他文學創作群體要小很多,現在的整個社會太浮躁,過於追求經濟效益,單純靠寫故事很難自力更生,直接加重了文學創作群體的流失,更何況是本來就小眾的兒童文學。加上現在娛樂方式太多了,可以提供的選擇日益多樣化,可能比起看童話孩子們更喜歡看動畫或者打遊戲吧。而且中國目前的兒童文學體系建設也尚未完善,專門從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人也是少數。民間文學已經是眾文學中的邊緣文學,民間童話更是邊緣中的邊緣。從民間文學入手,蒐集整理相關的民間故事,是一種路徑。而從民間故事諸材料中挖掘、借鑑進行二次創作不失為另一種路徑。但並不是所有的民間故事都適合兒童閱讀,如何鑑別其中的童話因素,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民間故事,還需要探討。

為什麼中國沒能出現世界級的童話

形式和內容單一,經典形象有限

從作家創作上來說,童話這個領域不好駕馭,要用淺顯有趣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內涵,而且讓成年人以兒童視角來講述,本身就有難度。同時,國家對於兒童出版社的把控非常嚴格,有非常多的不可以寫的內容,要求兒童讀物,必須積極向上,必須有童心。而現在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孩子也會面臨著父母離婚,家庭暴力等非常負面的問題,但是這些很現實的問題,在故事中都是非常難寫的。大部分都是一味的寫光明的,積極的部分,往主旋律上靠攏,所以在內容上也會顯得單薄。如果說童年是為成年做準備,童話是為兒童提供解決問題可借鑑的方法,那我們做的還很不夠。

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影視成為最新的媒介,文學作品的改編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國外像灰姑娘、白雪公主、愛麗絲等都被紛紛搬上熒屏,而中國童話中很少有可以改編成經典的影視形象。提起中國童話,家喻戶曉並深受兒童喜愛的形象可能就是孫悟空。除此之外,能夠想到的大多是從神話、傳說中來的人物。而孫悟空並非是現代意義童話中塑造出的形象。不僅僅是中國童話,包括中國文學、動漫、影視等都存在只向傳統形象取經,而缺少新形象出現的現象。日本的動漫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日本曾有一個叫做"世界名作劇場"的項目,專門將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動畫片給孩子們看。當我們的孩子在看著幼稚的喜洋洋灰太狼此類,他們的孩子卻在接受各個國家經典名著的薰陶。而且,目前中國的兒童文學依然是從國外引入的多,而從中國譯介到外國的少。

說到底,一方面是文學創作上的難題,一方面是傳播的問題。

另外,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童話就是寫給兒童看的,意味著幼稚、可笑,很多人在過了童年期就不會再看童話了。而我們熟知的《小王子》,卻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看的童話。事實證明,童話是可以不分年齡的,只要懷有一顆童心,多大年齡都可以看。更何況童話中的許多道理可能真的只有成年之後才能懂得。

我們可能無法選擇我們的童年去看什麼,但至少可以為我們的孩子選擇他們可以看什麼。雖然中國的童話發展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前輩們的努力。畢竟文學創作不是易事,我們不能太苛刻去要求中國作家應該怎樣怎樣。而是出於尊重和祝願的態度,希望未來的中國兒童文學越來越繁榮。中國童話發展時間較短,差不多才一百年,所以可發展空間還是挺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