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5月1日起,日本的明仁天皇就退位,將天皇之位傳給皇太子德仁,延續31年的“平成”時代已經落幕,“令和”時代拉開了帷幕。社會大眾對於“令和”等年號產生極大興趣,但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年號”制度是效仿中國的行為。為讓大家對“年號”瞭解更加透徹,本文爛柯人君將帶領大家一探中國古代年號的秘密。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德仁天皇 即位儀式)

一、“年號”跟他的兄弟們怎麼區分

談起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家知道的可能不少,但是稱呼起這些皇帝來,一般人都會很頭大。說起“秦始皇”來,是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帝。但是為什麼一會稱皇帝為“漢文帝”、“漢武帝”,一會又稱“唐太宗”、“宋太祖”,有的又直接叫“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人們習慣叫法的背後,值得我們深究。

這需要從古代皇帝的稱呼說起。古代的皇帝除了姓名之外,還有“諡號”、“廟號”、“尊號”、“年號”。我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所謂“諡者,行之跡”,“諡號”從西周到民國一直都存在,除了秦廢除一段時間。曾見一古裝劇當時老百姓直接稱當時皇帝諡號,讓人忍不住吐槽。如漢文帝的“文”,武帝的“武”,基本就是後人對其一生的概括。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時的名號,始於西漢,終於清朝。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需要注意的是,隋以前,由於配享太廟的要求是有文治武功,所以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配享太廟,有“廟號”。唐及以後的皇帝則人人都有“廟號”。

“尊號”是用讚美褒揚之詞對皇帝的特殊評價。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唐高祖李淵的尊是“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來後世,尊號越長。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李淵劇照

“年號”則是皇帝在世時自己創立的紀年方式。下文我們將具體論述。

我們拿大家熟悉的乾隆爺舉個例子,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弘曆”,他的廟號是“清高宗”,他的諡號是“純皇帝”,他的尊號是“”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呵,好詞都往上懟,誰能記得住?

二、建元與改元:“年號”的創立與更改

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在此之前,都是直接用王號加年數來紀年的。皇帝在位時直接稱元年、二年、三年……在死後,就是其諡號加年數。我們翻翻《左傳》,就會發現“周宣王元年”、“魯哀公二年”之類的稱呼。一般新的皇帝登基,就要重新開始“元年”的使用,我們稱之為“建元”。如果一皇帝在位期間要重新開始“元年”的計算,就叫“改元”,漢文帝在位期間曾一次改元,景帝兩次改元。我們在一般的年表類書籍上可以看到文帝有年號“前元”、“後元”,景帝年號有“前元”、“中元”、“後元”,有些不懂行的坊間學者認為也是皇帝自創。但嚴格來講,這種稱呼是不正確的,邏輯很簡單,皇帝又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在改元之處怎麼會強行給自己“前、中、後”分期。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漢文帝劇照

漢武帝是歷史上首先啟用年號的皇帝。漢武帝在位54 年,共有11個年號,前6個年號分別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6年一換。後4個年號每4年一換,分別為“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然後還有個“後元”年號。關於最後一個“後元”,北京大學辛德勇先生認為是武帝4年一改元。但到改元時仍未找到合適的年號,到改元后二年即去世,後人便追記為“後元”。武帝正式開始使用的年號,即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史學界一直在爭議,這裡採用辛德勇先生觀點,為“太初”。“太初”以前的6個年號都為後來追記。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漢武帝劇照

有的朋友一定有疑問,年號用的好好的,為什麼要改元?這裡我們拿武帝的年號解釋一下。改元主要的原因有:祥瑞出現來紀念、有災難出現來警戒,或者紀念重要的事情。“元光”是為了紀念獨特的流星即我們說的哈雷彗星;“元朔”是為紀念76年一遇的朔旦冬至;“元狩”是為紀念捕獲一隻“一角五蹄”的白麒麟;“元鼎”是為紀念在汾陰后土祠旁獲得一個古鼎;“元封”則是為了紀念泰山封禪。另一個代表性的是漢宣帝的“地節”改元,則是琅琊郡、北海郡發生大地震,而經書中解釋地震發生為“君弱臣強”,宣帝選這一年號,同時也是在暗示權勢熏天的霍光家族。

可見,改元不僅有強烈的紀念意義,特殊情況下還代表著一定的政治意義。

三、“年號”使用趣談

在武帝使用年號之後,這一傳統就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年號”的使用史中,也有許多有趣的話題。

使用年號最多的要數女皇武則天,在位21年使用了17個年號。接下來要數他的丈夫唐高宗,在位34年使用14個年號。

年號不光有兩個字的,還有四個字的,例如武則天的“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宋太宗的“太平興國”。甚至還有六個字的,西夏景宗年號有“天授禮法延柞”,西夏惠宗年號有“天賜禮盛國慶”。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范冰冰飾 武則天)

再就是重複的年號,由於歷代皇帝都想要在年號中選擇吉祥如意的字眼,“建、元、永、大、天、乾、光”等字,很多字都被用過幾十次,甚至一百多次。隨意重複是很容易的事情。據統計,“太平”和“建平”兩個年號都被使用過8次。皇帝要選擇一個沒人用過的年號,往往得費很大的勁。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事情:

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太祖叫宰相給他找一個前代沒用過的年號來改元,即“乾德”。但是他平定後蜀國之後,後蜀國的妃嬪有送入宮中的,有一天他在看這個妃子梳妝檯的時候,發現一個銅鏡,他仔細觀察,發現背面刻著“乾德四年鑄”,他很吃驚趕緊叫來宰相問:“難道已經有乾德四年鑄造的鏡子了嗎?”宰相無法回答,他又叫來大學士陶谷跟竇儀問,竇儀說:“這一定是前蜀王衍時鑄造的,它曾也有這個年號。”太祖感嘆道:“宰相還是應該用讀書人啊!”由此可見,古代年號的重複狀況很正常。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趙匡胤 劇照)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只有一個年號,明朝除了英宗朱祁鎮先建元“正統”,後被瓦剌俘虜,被放回後又通過政變奪得皇位,改元“天順”。還有清代的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先為“祺祥”,慈禧太后政變誅殺輔命八大臣奪權之後,改元“同治”。此外,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我們稱呼他們也習慣用年號。

年號除了皇家用,民間紀念也用,“年號”使用在朝代更替之時被認為是表現忠誠的體現。大詩人陶淵明在晉宋易代之後,堅持使用晉年號,被寫入《晉書》,被認為是“晉臣”,受到歷代士大夫的表揚。而明清易代時的大文人錢謙益63歲高齡,妻子柳如是叫他跳水殉國,他卻說“水太涼”降清,雖在明官至禮部侍郎,卻被《明史》拒絕收錄。在清亡之後,一大批遺老遺少仍堅持用“宣統”年號,表達對大清的忠誠。近年發現的朝鮮李朝文集中,出現了明“崇禎”三百多年的紀年,也是朝鮮士人用年號表達對故宗主國“大明”的懷念。

日本新年號“令和”,從中國傳去的年號制度,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日本新年號“令和”

文史君說: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紀年方式,自武帝時確立年號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成為重要的紀年方式。“建元”與“改元”都有著濃厚的象徵含義與政治意義。由年號也引發了許多有意思的話題。這一制度也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正值日本新皇新年號之時,我們在瞭解日本年號的同時,需要對年號的歷史進行深入的瞭解。

參考文獻: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中華書局,2015年第2版。

劉乃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文獻、中國古代文獻學研究,1984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