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母憑子貴一直是古代皇室中一步登天的最佳途徑,許多本來地位低下的妃子因為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後,進而成為皇后乃至日後的皇太后。而因為父憑子貴而當上皇帝的皇子雖然不多,但也是有的,在明清兩朝就各有一位,其一是明仁宗朱高熾;其二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即我們常說的雍正。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首先來說說朱高熾,他是明成祖的長子,母親是明朝開國第一大將徐達的女兒。因為父親在守衛邊關,所以要求兒子都要練習武藝,而朱高熾從小就身體肥胖、運動困難,加之他本人不對武藝感興趣,而是喜好典籍和文學,所以朱棣並不喜歡這個長子。但是祖父朱元璋卻很喜歡他,於是在1395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即朱棣之後的合法繼承人。

如果正常情況下,朱高熾以後就會接父親的班,然後老去、死去。但是“生有皇帝命,豈能做凡人?”父親首先向命運說不,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靖難,率軍南下,他被賦予留守北京的重任。在此期間,一位鎮壓叛亂的將領——李景隆率軍五十萬來圍攻北京,但是卻被朱高熾的一萬多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給守住了,這場北平防衛戰對於朱棣靖難的勝利有著重大意義,也是他本人在整個靖難中最耀眼的一幕。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隨後,在朱棣登基繼位後,就需要考慮太子人選,但是朱棣始終不喜歡這個身體肥胖、腿有些瘸、相貌不好看,走路還需要人扶的長子;反而更青睞於次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不僅在靖難中攻防作戰立有大功,而且人長得帥。但是畢竟朱高熾是長子,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廢長立幼實在不是明智之舉。但是朱棣很不甘心,於是他就私下詢問朝中大臣,其中問到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

朱棣問曰:“你認為該立誰?”

解縉答曰:“世子仁厚,該立為太子。”

但是朱棣不喜歡這個答案,於是就沒有接話,緊接著解縉又說到:“好聖孫。”於是,塵埃落定,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繼承人選告一段落之後,朱棣就開始了不斷的御駕親征,在此期間,朱高熾多次以太子身份監國,每一次都把政務處理的有條不絮。正因為這樣,在後來朱棣考慮著更改太子人選時,想到了朱高熾勤奮之態,而且皇太孫朱瞻基也日益長大,通過平常觀察,也有著一代明君的跡象,於是最終放棄了更改太子人選的打算。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於是朱高熾在1425年登基繼位,開始了不到一年的仁政治國,雖然時間很短,但為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有史學家說,如果明仁宗活的時間長一些,那麼就可以和漢文帝相媲美。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世宗胤禛。關於胤禛成為皇帝的原因,野史上常有矯詔的說法,說是康熙本來在詔書上寫的是“傳位十四王”,但是後來被胤禛改成了“傳位於四王”。關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這裡就不做具體分析了,總之結論是謠傳。

那麼關於另一個說法——“好聖孫”,又具有幾分真實性呢?根據史料記載康熙非常喜歡弘曆(後來的乾隆),在其最後幾年光景,也是弘曆陪伴著他度過晚年。但是那時弘曆才11歲,就算再聰明,也不可能讓康熙這樣出色的政治家通過孫子來選擇太子人選。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那麼最後為何胤禛得以繼承大典,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史料記載中看出,一切都有徵兆的:

  • 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六十週年這樣重大的祭祀活動,康熙是派胤禛去主持的。
  • “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雖然說十四王是主持西北戰事的統帥,但康熙安排了非十四王爺的親信之人年羹堯總督川陝,也就是負責前線糧草,而年羹堯是胤禛的人。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行軍打仗的根本,這也就反駁了康熙想傳位十四王的謠言,也說明了對胤禛的信任。
  •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視察倉廒,卻讓胤禛指揮了京師的重要將領和部隊,頗有深意。
  • 十一月,“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 就在康熙駕崩前,也是安排胤禛代替他祭天。

通過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康熙早有冊立胤禛為太子的意思,通過之前的政務安排,既是鍛鍊胤禛的政務能力;也是樹立其威望,為以後當皇帝打下基礎。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皇帝 真的只是父憑子貴嗎?

所以,朱高熾和胤禛能當上皇帝並不完全是因為有一個好兒子的緣故,這也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最後得到了父皇的肯定。如果說一定有“好聖孫”的影響,那麼有一個好兒子也只是幫助其獲得了觀察的機會,正是有了這個機會,才讓自己的才能得以展現,讓父皇瞭解到。所以說,在古代皇子爭嫡中,其實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但是有時就因為有了一個機會而領先半步,最終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