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好聖孫",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接下來,朱棣要做一件重要的事,立太子。

其實,立太子沒有固定期限,但一般來說越早越好。立太子可以穩定天下,否則皇帝的兒子們都會惦記這個位置,何況朱棣的三個兒子都已成年,且各有戰功,誰不想日後做皇帝,號令天下。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然而,朱棣卻遲遲下定不了決心,讓立太子這麼重要的事,一直拖到兩年以後才確定下來,是什麼原因讓朱棣如此猶豫不決呢?

朱棣的三個兒子各有特點,老大朱高熾宅心仁厚,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但朱棣並不認可這一點,他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而且朱高熾上身材胖大,還是個跛腳,武功基本沒有,所以朱棣認為這個兒子當君主不太合適。

三兒子朱高燧聰明伶俐,最討朱棣喜歡,但從接班人的角度考慮,他各方面都比兩個哥哥差很多。實際上,朱棣更傾向於把皇位傳給二兒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性情兇悍,作戰勇猛,三個兒子中朱高煦最像自己。

在靖難戰場上,朱棣曾暗示老二朱高煦,如果日後自己當了皇帝,立他為太子,這既可以看做是一種激勵,也是一個承諾。朱高煦沒有辜負他,多次挽救他老爹的生命。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朱棣心中太子的最佳人選就是二兒子朱高煦,可實際情況並不簡單,並不是他一句話想立誰就立誰的事,所以兩年時間遲遲未決,最後有三個原因讓朱棣選定了朱高熾。

一、朱高熾是朱元璋所立的世子

皇帝的接班人叫太子,而王爺的接班人則叫世子,就是世襲他老爹的爵位,皇帝的接班人只有一個,王爺的爵位也只有一人能世襲。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被封為燕王,朱元璋對朱棣的幾個兒子很關心,尤其是老大朱高熾,曾和另外幾個王爺的兒子一起被朱元璋考核,朱元璋對他讚賞有加,說他有做君主的眼光。故而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相反朱元璋對朱高煦則非常厭惡,說他不肯向學,言行輕佻。

朱元璋對兩個孫子不同的看法,或多或少影響著朱棣的判斷,雖然他更看好老二,但是如果想立老二,就必須廢掉老大的世子之位,這等於違背了父親朱元璋的意志,本來他的皇位就來路不正,他真害怕地下的朱元璋不饒恕他,所以他不得不三思再三思。

二、朱高熾守北京立大功

朱棣想要立老二朱高煦為太子,必須先廢掉老大朱高熾的世子之位,廢掉世子是要有理由的,朱高熾除了形象差點,其它沒有任何問題。不但沒有問題,反而立了大功。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他率領老二老三去攻打南京,留老大朱高熾守在北京。朱高熾雖然不善帶兵,卻懂得撫慰士卒,善於攻心,用現在的話就是會洗腦,輕描淡寫幾句話,士兵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以一萬兵力,愣是守住了大將李景龍50萬大軍的瘋狂進攻。

誰說書生不會領兵,朱高熾一戰成名,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但會治軍,還會治理國家,讓朱棣從此刮目相看。

三、“好聖孫”朱瞻基助一臂之力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就是後來的明宣宗,他一出生朱棣就特別喜歡,據說朱棣當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大圭,類似大臣們手裡拿的那塊板,並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認為這是吉兆,也因此堅定了他造反的決心。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朱瞻基很小的時候就被朱棣接走,由他親自撫養教導,出征蒙古也把朱瞻基帶在身邊,給他請最好的老師教他文化知識,完全就是按照皇帝來培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在朱棣對選擇老大還是老二猶豫不決時,明初第一才子解縉,一語點醒夢中人,就是那句著名的“好聖孫”。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只因為


解縉的意思是如果想讓孫子朱瞻基當皇帝,必須先傳位給他爹,如果立老二朱高煦為太子,那朱瞻基就可以靠邊了。朱棣當然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解縉的一句話,不僅改變了朱高熾、朱高煦和朱瞻基三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大明朝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