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唐朝末年(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韩重诲以及李茂贞的养子李继筠劫持到了凤翔。

李茂贞为何敢如此做?

事情还得从河中王珙的一封信说起。

这封信,没有其他内容,还是敦请李茂贞协助其坐上河中节度使之位。(这是第一次入京面圣的好处)

有了第一次,自然会有第二次,不过这一次确实并不是李茂贞引发的,而是王行瑜和韩建的贪婪形成的。此次的入京比之第一次也血腥的多。

公元895年(乾宁二年)五月,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三位”铁杆讹人联军”再次入京。似乎京畿地区包括京师的守军对待联军已经是习以为常,根本没有抵抗一路畅通无阻的来到城下。双方都没有什么客套的话来过渡,李茂贞三人直接提要求,唐昭宗对三人的到来也早有心理准备,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夹杂着愤怒直接问道,"卿辈不奏请俟报,辄称兵入京城,其志欲何为乎?若不能事朕,今日请避贤路!"李茂贞等人“流汗不能言,独韩建粗述入朝之由。”

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唐昭宗知晓此次李茂贞并非是打头阵,而是受邀而来。至于剩余两人是因为想吞并京畿地区的两镇戍军,也明白他们两人是不会直接开口讨要两镇,那会被扣上谋反的罪名,这对于王行瑜和韩建来说,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同处一地的太原李克用,不仅落不到什么好处,还有可能被吃掉。所以,几人在心照不宣的情况下,老调重弹,说起了王珂与王珙兄弟之间的继任问题。这次唐昭宗没有第一次那么的好恐吓,因为他有依仗,那就是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并且王珂早在第一次几人入京的时候,已经是明确了王珂继任。即便他唐昭宗答应了李克用和王珂却不会同意,因此李茂贞等人的要求,唐昭宗是一一答应,并且立刻下诏,任命王珙为河中节度使,迁王珂到同州担任节度使。三人见目的达到,也没有在这里长期驻扎的想法,同时接到消息,李克用已经起兵来京勤王,便一一离开。唐昭宗是挥泪送别。

其中有几条细节需要特别说一下。一,在李茂贞等人未进京之前,重新组建了神策军的唐昭宗决定一改旧俗,不任用宦官和臣属为神策军的最高指挥,观军容使。而是想任命同姓的亲王为观军容使。这遭到了宦官和臣属的一致反对,谁也不想皇帝脱离了本派系的控制而让亲王崛起。几次三番后,唐昭宗鉴于朝臣以及宦官多喝各藩镇有关联,此项提议最后作罢。二,李茂贞等在撤离之后,不约而同的向唐昭宗献出了一支二千人队伍,名义上是巩固京都城防。实际上,既为了压服京城内的主战派系,又为了增强己方派系的实力。

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就在李茂贞三人回到各自藩镇,一檄平叛的诏书从长安发出,李克用进京的队伍方向一转,直奔邠宁节度使王行瑜的藩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邠宁治所邠州被攻破,王行瑜、王行约、王行实三兄弟被杀,李克用遣部将李罕之为留后守城。和王珂争夺河中地区的王珙被擒杀,期间又顺带将韩建降服,同意出钱修复长安宫室。至于,李茂贞很是配合,将留在长安的二千人的指挥使,也就是李茂贞的养子李继鹏推了出来,直接在城头上当着李克用的面斩首,李克用这才退了兵。

至此,第二次进京的风波才平息下来。在此次平叛中李克用被晋升为晋王。一时间风头无两。

李茂贞虽然忌惮李克用,但在李克用撤军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又将另一名养子李继筠扶植起来,安排在长安城内。

李茂贞之所以如此的狂妄,是由于他的权利决定的。而他的权利来自于,联合王行瑜等人剿灭朱玫的叛乱获得的。这里面就有两个要求,一地盘。二旨意。

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地盘是李茂贞将原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的地盘,大部分进行了接收,同时依靠威胁唐昭宗而获得了扩展,得以与王建有了一争上下的资本,可事实证明他的实力,就算联合了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也是无法战胜西川节度使王建。因此,西扩的计划流产,那李茂贞只有东扩。东扩的首要目标,李茂贞是放在了河中。因为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是在李克用手中,而李克用是他李茂贞无法进行抗衡的。但如果他能够支持王珙坐上河中节度使的话,情况就大为不同。不管是河中的盐池,还是人口土地都是非常大的诱惑。这才是李茂贞不遗余力的帮助王珙拿下河中节度使的位置。可是李克用横插一杠,造成李茂贞向外扩展失去了空间。然而,李茂贞也并未消极等待,他开始积极的整饬内政。数年下来,成绩斐然。欧阳修对此有一番评价,“茂贞居岐,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

旨意,对于旨意,其实李茂贞并不是多么的看重,他看重的是王珙的对手王珂。王珂也并不可怕,李茂贞也颇为藐视他,问题是王珂身后站着的人,这个人就是李克用。古人都讲究师出有名,虽然他李茂贞不看重,也不尊重。但李克用却一直标榜自己是忠臣孝子,所以,只要是由朝廷下发的诏令,李克用一定会去遵守的,即便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这就是李茂贞一再逼迫唐昭宗的缘由。

可这些都是李茂贞个人的想法。

因为还有另一个人没有现身,之所以他没有现身,是因为他一直在扑火,扑后院的火,然而,即便是后院,这个人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包括李茂贞的想法,都因这个借口,共同实现。

而这个借口就是李茂贞的第三次面圣,此次会面,和前两次完全不同,而是唐昭宗自己送上门来了。

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起因只有一条,唐昭宗酒醉持剑手刃宫女、太监数人。(在其他的史料记载,解释了唐昭宗为何杀人,并非肆意杀人。而是唐昭宗近年来宠信了一批邪道,在宫中大肆举行仪式,寄望可以恢复大唐往日的兴盛。但因刘季述等人猜测,多次干扰仪式的进行,因此唐昭宗亲自抄刀杀人。只因此举,却成了中原混战的导火索。)

公元900年(光化三年)十一月,唐昭宗醉酒杀人,遭到刘季述等人率神策军进入内廷,将唐昭宗软禁,召百官商议太子监国。并联络朱温,准备让其进京篡位,朱温得知消息后犹豫不决。

公元901年(光化四年,唐昭宗复辟后改为天复元年)正月,左神策军孙德昭伏兵与朝路上将刘季述斩杀,迎唐昭宗复位。得到消息的朱温,先打断刘季述使者的双腿,而后将力劝朱温进京继位的自己人全部斩杀。

未过几天,复位的唐昭宗下诏,封朱温东平王;封李茂贞岐王。

又过数天,李茂贞进京谢恩。临走时,留下养子李继筠和三千岐兵。

得到消息的朱温,同样派遣三千汴兵入京,交由内线,时任宰相的崔胤指挥。

八月,崔胤与宦官刘季述之后的继任者韩重诲明争暗斗,崔胤落于下风。

九月,崔胤传信与朱温,让其以清君侧为名,剿除韩重诲。

十月,朱温在大梁举兵。得到消息的长安内外军民官僚准备逃离,京城大乱。

韩重诲与李继筠劫持唐昭宗离开长安,向李茂贞的凤翔逃奔。

月末,朱温到达长安,崔胤率百官迎朱温。

十一月,月中,唐昭宗到达李茂贞治所凤翔。

朱温率大军七万,一路追来。

下旬,朱温追至凤翔,围凤翔。

十二月,朱温开始攻打凤翔。

下旬,韩重诲遣使与各藩镇,勤王。

公元902年,三月。李克用奉诏讨朱温。反被朱温击破,并围攻李克用于晋阳。李克用受困。

王建趁乱,出兵攻击李茂贞治下的山南西道。

四月,回鹘入贡,并称如有召遣,定奉命讨贼。韩偓劝谏唐昭宗不能同意回鹘勤王赴难。“以小小寇窃,不须赴难,虚愧其意,实沮其谋”

此人围城一年,只因对方一句话,就全部撤军,皇帝都拦不住

六月,杨行密举兵讨伐朱温。湖南马殷,吴越钱镠,荆南成汭奉朱温的命令出兵阻拦杨行密北上。

十一月,保大节度使李茂勋率大军救援李茂贞,被朱温击退。

十二月,凤翔城内,饿殍遍地。人肉值300钱,狗肉值500钱。李茂贞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其山南西道尽归蜀王王建,关中之地全为朱温所有。李茂贞有请和之意。

二十五日,唐昭宗命李继昭将韩重诲等二十名参与谋逆之人,全部逮捕,送与朱温。同时李茂贞遣使请和。

公元903年(天复三年)正月。占据淄、青两地的王师范起兵讨伐朱温。(朱温后院着火)。

二十二日,议和达成,李茂贞送唐昭宗出凤翔。朱温退兵。

此大战,以朱温的全胜而结束。

随后,朱温逼请唐昭宗迁都洛阳。

公元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唐昭宗被弑。

十月,朱温以弑君之罪归于朱友恭和氏叔琮,下令处死。行刑前,两人多次大喊代人受过。

从此之后,李茂贞再也未有什么值得叙说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在朱温的代替之下,一一走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