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唐朝末年(公元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韓重誨以及李茂貞的養子李繼筠劫持到了鳳翔。

李茂貞為何敢如此做?

事情還得從河中王珙的一封信說起。

這封信,沒有其他內容,還是敦請李茂貞協助其坐上河中節度使之位。(這是第一次入京面聖的好處)

有了第一次,自然會有第二次,不過這一次確實並不是李茂貞引發的,而是王行瑜和韓建的貪婪形成的。此次的入京比之第一次也血腥的多。

公元895年(乾寧二年)五月,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三位”鐵桿訛人聯軍”再次入京。似乎京畿地區包括京師的守軍對待聯軍已經是習以為常,根本沒有抵抗一路暢通無阻的來到城下。雙方都沒有什麼客套的話來過渡,李茂貞三人直接提要求,唐昭宗對三人的到來也早有心理準備,甚至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夾雜著憤怒直接問道,"卿輩不奏請俟報,輒稱兵入京城,其志欲何為乎?若不能事朕,今日請避賢路!"李茂貞等人“流汗不能言,獨韓建粗述入朝之由。”

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唐昭宗知曉此次李茂貞並非是打頭陣,而是受邀而來。至於剩餘兩人是因為想吞併京畿地區的兩鎮戍軍,也明白他們兩人是不會直接開口討要兩鎮,那會被扣上謀反的罪名,這對於王行瑜和韓建來說,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同處一地的太原李克用,不僅落不到什麼好處,還有可能被吃掉。所以,幾人在心照不宣的情況下,老調重彈,說起了王珂與王珙兄弟之間的繼任問題。這次唐昭宗沒有第一次那麼的好恐嚇,因為他有依仗,那就是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並且王珂早在第一次幾人入京的時候,已經是明確了王珂繼任。即便他唐昭宗答應了李克用和王珂卻不會同意,因此李茂貞等人的要求,唐昭宗是一一答應,並且立刻下詔,任命王珙為河中節度使,遷王珂到同州擔任節度使。三人見目的達到,也沒有在這裡長期駐紮的想法,同時接到消息,李克用已經起兵來京勤王,便一一離開。唐昭宗是揮淚送別。

其中有幾條細節需要特別說一下。一,在李茂貞等人未進京之前,重新組建了神策軍的唐昭宗決定一改舊俗,不任用宦官和臣屬為神策軍的最高指揮,觀軍容使。而是想任命同姓的親王為觀軍容使。這遭到了宦官和臣屬的一致反對,誰也不想皇帝脫離了本派系的控制而讓親王崛起。幾次三番後,唐昭宗鑑於朝臣以及宦官多喝各藩鎮有關聯,此項提議最後作罷。二,李茂貞等在撤離之後,不約而同的向唐昭宗獻出了一支二千人隊伍,名義上是鞏固京都城防。實際上,既為了壓服京城內的主戰派系,又為了增強己方派系的實力。

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就在李茂貞三人回到各自藩鎮,一檄平叛的詔書從長安發出,李克用進京的隊伍方向一轉,直奔邠寧節度使王行瑜的藩鎮。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邠寧治所邠州被攻破,王行瑜、王行約、王行實三兄弟被殺,李克用遣部將李罕之為留後守城。和王珂爭奪河中地區的王珙被擒殺,期間又順帶將韓建降服,同意出錢修復長安宮室。至於,李茂貞很是配合,將留在長安的二千人的指揮使,也就是李茂貞的養子李繼鵬推了出來,直接在城頭上當著李克用的面斬首,李克用這才退了兵。

至此,第二次進京的風波才平息下來。在此次平叛中李克用被晉升為晉王。一時間風頭無兩。

李茂貞雖然忌憚李克用,但在李克用撤軍之後依然我行我素。又將另一名養子李繼筠扶植起來,安排在長安城內。

李茂貞之所以如此的狂妄,是由於他的權利決定的。而他的權利來自於,聯合王行瑜等人剿滅朱玫的叛亂獲得的。這裡面就有兩個要求,一地盤。二旨意。

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地盤是李茂貞將原鳳翔節度使李昌符的地盤,大部分進行了接收,同時依靠威脅唐昭宗而獲得了擴展,得以與王建有了一爭上下的資本,可事實證明他的實力,就算聯合了東川節度使顧彥暉,也是無法戰勝西川節度使王建。因此,西擴的計劃流產,那李茂貞只有東擴。東擴的首要目標,李茂貞是放在了河中。因為山西的大部分地區是在李克用手中,而李克用是他李茂貞無法進行抗衡的。但如果他能夠支持王珙坐上河中節度使的話,情況就大為不同。不管是河中的鹽池,還是人口土地都是非常大的誘惑。這才是李茂貞不遺餘力的幫助王珙拿下河中節度使的位置。可是李克用橫插一槓,造成李茂貞向外擴展失去了空間。然而,李茂貞也並未消極等待,他開始積極的整飭內政。數年下來,成績斐然。歐陽修對此有一番評價,“茂貞居岐,以寬仁愛物,民頗安之。”

旨意,對於旨意,其實李茂貞並不是多麼的看重,他看重的是王珙的對手王珂。王珂也並不可怕,李茂貞也頗為藐視他,問題是王珂身後站著的人,這個人就是李克用。古人都講究師出有名,雖然他李茂貞不看重,也不尊重。但李克用卻一直標榜自己是忠臣孝子,所以,只要是由朝廷下發的詔令,李克用一定會去遵守的,即便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這就是李茂貞一再逼迫唐昭宗的緣由。

可這些都是李茂貞個人的想法。

因為還有另一個人沒有現身,之所以他沒有現身,是因為他一直在撲火,撲後院的火,然而,即便是後院,這個人同樣需要一個好的藉口,而這個藉口,包括李茂貞的想法,都因這個藉口,共同實現。

而這個藉口就是李茂貞的第三次面聖,此次會面,和前兩次完全不同,而是唐昭宗自己送上門來了。

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起因只有一條,唐昭宗酒醉持劍手刃宮女、太監數人。(在其他的史料記載,解釋了唐昭宗為何殺人,並非肆意殺人。而是唐昭宗近年來寵信了一批邪道,在宮中大肆舉行儀式,寄望可以恢復大唐往日的興盛。但因劉季述等人猜測,多次干擾儀式的進行,因此唐昭宗親自抄刀殺人。只因此舉,卻成了中原混戰的導火索。)

公元900年(光化三年)十一月,唐昭宗醉酒殺人,遭到劉季述等人率神策軍進入內廷,將唐昭宗軟禁,召百官商議太子監國。並聯絡朱溫,準備讓其進京篡位,朱溫得知消息後猶豫不決。

公元901年(光化四年,唐昭宗復辟後改為天覆元年)正月,左神策軍孫德昭伏兵與朝路上將劉季述斬殺,迎唐昭宗復位。得到消息的朱溫,先打斷劉季述使者的雙腿,而後將力勸朱溫進京繼位的自己人全部斬殺。

未過幾天,復位的唐昭宗下詔,封朱溫東平王;封李茂貞岐王。

又過數天,李茂貞進京謝恩。臨走時,留下養子李繼筠和三千岐兵。

得到消息的朱溫,同樣派遣三千汴兵入京,交由內線,時任宰相的崔胤指揮。

八月,崔胤與宦官劉季述之後的繼任者韓重誨明爭暗鬥,崔胤落於下風。

九月,崔胤傳信與朱溫,讓其以清君側為名,剿除韓重誨。

十月,朱溫在大梁舉兵。得到消息的長安內外軍民官僚準備逃離,京城大亂。

韓重誨與李繼筠劫持唐昭宗離開長安,向李茂貞的鳳翔逃奔。

月末,朱溫到達長安,崔胤率百官迎朱溫。

十一月,月中,唐昭宗到達李茂貞治所鳳翔。

朱溫率大軍七萬,一路追來。

下旬,朱溫追至鳳翔,圍鳳翔。

十二月,朱溫開始攻打鳳翔。

下旬,韓重誨遣使與各藩鎮,勤王。

公元902年,三月。李克用奉詔討朱溫。反被朱溫擊破,並圍攻李克用於晉陽。李克用受困。

王建趁亂,出兵攻擊李茂貞治下的山南西道。

四月,回鶻入貢,並稱如有召遣,定奉命討賊。韓偓勸諫唐昭宗不能同意回鶻勤王赴難。“以小小寇竊,不須赴難,虛愧其意,實沮其謀”

此人圍城一年,只因對方一句話,就全部撤軍,皇帝都攔不住

六月,楊行密舉兵討伐朱溫。湖南馬殷,吳越錢鏐,荊南成汭奉朱溫的命令出兵阻攔楊行密北上。

十一月,保大節度使李茂勳率大軍救援李茂貞,被朱溫擊退。

十二月,鳳翔城內,餓殍遍地。人肉值300錢,狗肉值500錢。李茂貞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其山南西道盡歸蜀王王建,關中之地全為朱溫所有。李茂貞有請和之意。

二十五日,唐昭宗命李繼昭將韓重誨等二十名參與謀逆之人,全部逮捕,送與朱溫。同時李茂貞遣使請和。

公元903年(天覆三年)正月。佔據淄、青兩地的王師範起兵討伐朱溫。(朱溫後院著火)。

二十二日,議和達成,李茂貞送唐昭宗出鳳翔。朱溫退兵。

此大戰,以朱溫的全勝而結束。

隨後,朱溫逼請唐昭宗遷都洛陽。

公元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唐昭宗被弒。

十月,朱溫以弒君之罪歸於朱友恭和氏叔琮,下令處死。行刑前,兩人多次大喊代人受過。

從此之後,李茂貞再也未有什麼值得敘說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在朱溫的代替之下,一一走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