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操作不慎就会陷入死循环——浅谈古代税收制度

以前读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普遍现象,就是每个朝代刚刚建国的时候,无不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恢复生产”这样词汇,而当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苛捐杂税、徭役繁重”这样的现象。

这背后所涉及到的,是两千多年来让无数王朝陷入死循环的税收制度,确切的说,是税收制度的操作不当,才是让多个王朝陷入死循环的本因。

古代的税种形式多样,主要有赋、税、捐、租、课、调、算、庸、粮、榷布、钱等等。对于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来说,这么多花样的税种,在帝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收税就是为国聚财,帝国财务状况糟糕时,不过是多了一种掠夺百姓财富的方式而已。

一个操作不慎就会陷入死循环——浅谈古代税收制度

古代耕种的农民

所有王朝的开篇永远都是轻徭薄赋

这实在是没办法,一个王朝往往建立在多年惨烈的战役中,天下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刚刚熬到不打仗了,你告诉我立刻交税,那不可能,不是不交,没钱。

比如汉朝

汉初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之所以创立了备受推崇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他们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

之前的秦朝以横征暴敛的苛政来无限制的压榨和透支民力,所以才那么短命。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文景时期一直都是减免赋税。

地租方面

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原来百姓种官府分发的土地,之后要缴纳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文帝改为缴纳三十分之一,直接百姓少交了一半,这个减税的力度是很大的。在文帝十三年的时候,甚至直接把全部田租都免了。

算赋方面

汉朝有种人头税,刘邦时期凡年龄15岁到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纳120钱。文帝觉得太多,直接改成每人交40钱。

实际上减免赋税在唐宋明清等朝代建国之初都是既定国策。

一个操作不慎就会陷入死循环——浅谈古代税收制度

备战中的士兵

加税派和减税派的千年争论

在古代两千多年的税收制度演变过程中,一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派别,一个主张减少税赋种类同时减少征税额度,另一派则主张不断增加税赋的种类,用繁多的名目来让更多的财富从民间集中到中央国库。

明代的一条鞭法

我们知道百姓赋税繁重,主要原因在于赋、税、捐、租、课、调、算、庸等税收项目是同时存在的,这里面还夹杂着贪官污吏的欺上瞒下雁过拔毛等等。于是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更具革命性的是,之前的老百姓除了要交赋税,还要服徭役,赋役并存哪个都不能逃避。张居正直接将两件事合并成一件事,简化了税收制度,减少了官吏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操作空间,降低了农民的负担。

到了清代,康熙和雍正父子二人直接废除了上千年的人头税,雍正施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同时,雍正年间还废除了古代税制中的另一大弊政,火耗。施行了火耗归公,将这项各级官吏可以自由暗箱操作的潜规则,变成了国家法定征收的法定制度。

虽然这些减税政策在设计施行之初,百姓确实减轻了负担。但在国情艰难或奸臣当道时,统治者又会对各种榨取百姓财富的巧立名目,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个操作不慎就会陷入死循环——浅谈古代税收制度

加税死,不加税亦难活的死结

很多朝代在统治末期,基本都是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内有民变四起,外有强敌环伺。国库空虚,可百业萧条,老百姓也没那么多钱给你交税。

那么问题来了,不向老百姓增加征税比例,国库就没钱给军队将士发军饷,采购军备,运输军需物资。军队没有军费,士兵就会哗变甚至反叛,就算不哗变,也无力继续抵御外侮。这样一来外敌就会大举入侵,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可如果上调征税比例,势必会让积贫积弱的百姓民怨沸腾,要么为逃税跑到深山老林藏起来,要么直接揭竿而起,搞农民起义和朝廷对着干。这个时候国家就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地,一方面要对付农民起义,一方面又要防止外敌突破边境。

一个操作不慎就会陷入死循环——浅谈古代税收制度

最典型的明末危局

崇祯帝朱由检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

先是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之后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而后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后世学界对此崇祯帝最为人诟病的三饷弊政颇有争议,认为按照比例换算,增加的赋税其实没有多少。

可问题在于,当时明末的经济和农业状况都非常糟糕的情况下,百姓能勉强缴纳正常赋税已经十分吃力。一方面,百姓要养活不断增加的明朝皇室朱姓贵族,而这些人恰恰又不用纳税。另一方面,当时的农业主要看天吃饭,崇祯时期自然灾害严重,旱灾、洪灾、蝗灾、瘟疫轮番肆虐,人口大量非自然死亡,庄家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百姓自己能活下去都不错了,怎么可能在缴纳正常赋税的情况下,再增加哪怕一厘钱的税钱呢?

可面对北方皇太极带领的八旗劲旅,以及闯王李自成号称百万之众的农民军,崇祯要组织军队打仗,需要巨额的军费开支。

李自成很聪明,看出崇祯的死穴就在田赋上,采纳谋士李岩的建议,响亮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的口号。瞬间一呼百应,从者百万之众。

如何解决症结

如果我们站在局外来看待明末以及其它王朝的末日危局,能得到什么教训呢?要避免危局的出现,就要注意税收政策的时效性,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当利用税收杠杆来进行调节,为国聚财的同时,又避免伤及民力。还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重农抑商绝对是错误的,这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其次是皇帝决不能好大喜功,要注意谨慎用兵,在没有明确入侵之外敌时,一般不主动对外用兵,毕竟劳师远征的结局大多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