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的命运如何?

晃晃在线


古代有几位令人唏嘘的将领,于禁就是一位,本是曹操心腹将领之一,多次重用,战功卓著,可惜将军百战声名裂,襄樊一战,晚节不保。关羽在汉中之战后,应北方群寇的要求,在邺城魏讽等人的呼应下,得到刘备的假节钺即挥师北伐,击败曹仁围困樊城,荆襄危急,曹操仓促之下,指派于禁以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前往救援,于禁三十年征战,至此或许年老怕死,或许贪恋享乐,这一次大非前比,举止失措,被关羽乘汉水高涨机会,水淹七军被擒,擒后向关羽乞降,“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三国志关羽传》说于禁投降,却又囚禁在江陵,也是耐人寻味,既已归降,哪有再囚禁的道理?以关羽的为人,这点小事他如果要做,一定敢于做主,如果不能做主,也可押到益州或派人请示刘备如何处置,却也没有记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操得知援军全军覆没,震惊之余,欲迁都以避之,听说于禁没有战死,被擒求降后哀叹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没想事到临头,还不如庞德忠勇”,庞德是曹操取汉中时收降的武将,不比于禁,在黄巾之乱时便跟在身边,跟随曹操伐吕布、围张超、平黄巾、击袁术,值得称道的是宛城败而不乱,斩青州乱兵稳定军心,官渡之战固守有功。曹操有不决军事,多会借重他,襄樊战时,已为左将军,假节钺,推恩到一位儿子封列侯。或者曹操的感叹不代表相信他投降,但对他事到临头不敢杀身成仁的不满是肯定的。


关羽势大,孙权不喜,派人与曹操私通,联手制关,曹操命徐晃带兵前往襄樊拒关羽,孙权遣吕蒙率大军袭其后,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大本营江陵被连锅端,于禁也在城中,此时曹孙是盟友,得以释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孙权会做人,对他相当厚待。与他一同骑马并列出行,碰上江东大嘴巴、名臣虞翻,看了很不爽,便骂于禁说,你这个降虏,脸都不要了,怎么敢与我主公并排而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说还不够,要拿马鞭抽他,被孙权喝止。虞翻对降将一向看不起,糜芳也曾被折辱到无地自容,于禁之后还被他骂过一次。


关羽死,首级送到许都,曹操不久也亡,曹丕继位,东吴送还于禁,曹丕接见时对他说,将军不必为荆州事挂怀,春秋时孟明视三将不也曾被晋国俘虏过,后来报了大仇。“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话虽如此说,事却不上道,命他前去曹操墓前祭奠,暗中命人在陵园墙上画了水淹七军的事,突出庞德骂贼不降,于禁跪地求饶的形象,于禁看到,羞愧无地,不久病死。对于禁的结局,裴松之认为他在处理昌豨的事已有端倪,既害友又杀降,不仁不义,矫饰之徒。死后曹丕还给他上了恶谥“厉”。


南方鹏


三十多年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说的就是于禁被关羽俘虏之后,没有能够不屈就义,反而投降的故事。话说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假节钺,可以说是曹魏外姓大将中的佼佼者,但是被关羽水淹七军,一世英名,就此烟灭灰飞。

于禁投降之后,并没有被关羽重用,而是直接囚禁在荆州江陵,关羽准备继续北伐中原,后来被东吴偷袭而败走麦城。东吴取了江陵之后,顺带也把于禁从牢里放了出来。

孙权对于禁很好,但是孙权的手下虞翻却经常看于禁不顺眼而羞辱他:

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羣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有一天于禁和孙权一起骑马,于禁马走的快了一点,和孙权平齐,虞翻马上翻脸说:你一个投降的人,怎么敢和我的君王马头平齐!然后拿着鞭子就要抽于禁,被孙权制止。又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一起吃饭,奏起了魏国的音乐,于禁听到之后痛哭失声,虞翻又说:又假惺惺的哭,以为能脱罪么? 连孙权都觉得虞翻太过分了。

后来刘备伐吴,孙权受曹丕册封为吴王,就把于禁送还给了曹丕。

曹丕这个人以刻薄著称,当面给了于禁一个台阶,说将军能回来就好,春秋时代秦国的孟明视,也是被敌军俘虏,后来知耻而后勇的,还封了安远将军。

但是实际上却安排于禁去给曹操守陵,在陵墓的壁画上还专门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样子,于禁每天都看到羞辱自己的壁画,很快羞惭怒恚发病而死。

死后,曹丕还给了于禁一个恶谥号——「厉侯」。可怜于禁半生英雄,因为晚节不保,落得如此凄惨,也是可悲、可叹。


经史通义


于禁,曹魏集团五子良将之首,赫赫有名、资格最老的曹魏名将之一。

此君一生坐了个过山车,219年以前,于禁绝对是曹操肱股亲信,是曹操最器重和赏识的爱将。

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积累战功,而功成名就。于禁以骁勇善战、治军严整著称,其身经百战,迭经风险,屡立战功。216年,被封左将军,假节。

219年,樊城之战被俘。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于禁,就好像从天上一下摔到了狗屎堆。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后,哀叹良久:于禁随我南征北战三十年,为什么到了危急关头,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一个降将,在东吴两年就遭到了百般凌辱,待回到魏国后又撞上了刻薄寡恩、擅长权术的曹丕,那他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刚回来时,给于禁恢复了爵位,还被拜为安远将军。不料,当于禁看到羞辱他投降变节的壁画时,立马气的死去活来,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名将打几个胜仗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其实这样的所谓名将,亦是可望不可求的。于禁是最有可能成为不败战神的,只可惜最后一仗,晚节不保,一生的功绩和声誉毁于一旦。身败名裂的于禁,沦为最可悲的‘名将’和最大的笑柄。

呜呼!成者王侯败者贼,用在此君身上,真乃恰如其分也!


手机用户德友之书斋


历史上,曹操的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还有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投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公元219年,关羽猛攻樊城,于禁与庞德奉命去救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与庞德大战,俘获了庞德、于禁等七军三万余人。庞德大骂关羽,宁死不降,被关羽当场斩杀。而于禁等其它将领以及三万魏兵被关押在荆州江陵。于禁作为七军的统帅,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后来,魏国与东吴联手,南北夹击关羽,关羽战败被擒杀。在孙权攻占将领后,于禁等三万被俘的魏兵,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在东吴,于禁被骂是俘虏,遭受各种的语言侮辱,甚至东吴人还要拿马鞭鞭打他。他在东吴饱受侮辱,伤心地流泪不止,还被东吴人指责是装可怜。当然,这只是开始。



随后,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孙权称臣,孙权将于禁等三万魏兵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受其他人的嘲笑,于禁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背地里在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看后羞愧而死。


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却用这种的另类的方法逼死于禁,这件事太过于诡异了。并且是一个严肃的老干部,他是非常痛恨投降的,他为什么会投降呢?当时,连曹操都没有想到于静会投降,并且于禁“投降”后,直接被关押起来了,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投降的大将享受的待遇。会不会但是于禁视在洪水中被关羽俘虏,他并没有像庞德一样刚烈,大骂关羽,被斩杀,但他也没有投降。当时,关羽兵力有限,为了安慰俘虏,关羽并没有过分逼迫于禁,直接将其囚禁起来,待大战之后,再劝降?

实际上,不论于禁有没有真的投降,七军投降,对于魏国来说是奇耻大辱,而于禁作为统帅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有庞德的


密探零零发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拜关于为前将军,防御荆州,秋八月,关于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统率七军相助曹仁,然后老天一直下大雨,导致汉水暴涨,淹了于禁的七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于禁惊慌失措,关羽率军乘船发动攻击。于禁等多为北方人,平日不习水战,身临险境,已经没多少战斗力,于禁感到胜算全无,又不忍心众将士被关羽屠杀,因此才不惜名誉,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于禁投降后,关羽将于禁和他的三万人马送到江陵,荆州人口骤然增多,粮草供应紧张,于是关羽“擅取湘关米”,他这个草率的行为,后来成为了孙权出兵袭击他的理由。孙权派遣吕蒙先到寻阳,然后扮作商人白衣渡江,诱降士仁和糜芳,收复了公安与南郡,到“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即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就这样,蜀汉失去了荆州,而于禁也落到了孙权手上,本来孙权对于禁的军事才干存在畏惧和提防,但在虞翻两次反讽式的斥责于禁,以及在黄初二年八月,孙权几次权衡利弊,决定暂且向魏文帝曹丕称藩,于是于禁就成为了送还曹魏的诚意。

囚禁了接近两年之久的于禁被遣送归魏时,已是年迈体衰,疾病缠身,精神状况也十分不好,曹丕以荀林父与孟明视的故事安慰她,拜他为安远将军。但其实,曹丕并非真正宽宥他,因为时隔不久,竟然做出派遣于禁出使东吴的决定。

事实上,于禁虽未名将,但作为东吴曾经的降虏,于公于私,绝非奉使东吴的最佳人选,曹丕所以这样决定,其意是在羞辱他而已。

不仅如此,曹丕还安排于禁在出使东吴之前去拜祭曹操的高陵。而他事先派人在高陵祭殿内绘画樊城之战的情况,包括关羽战胜、庞德宁死不屈、于禁投降等内容。于禁看到以后十分愤怒,内心充满了怨恨之情,致使其病发而亡。

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鲍信在家乡招募兵卒,于禁投军开始,到鲍信战死,于禁到王朗回下任都伯,后来投效于曹操麾下,追随曹操“讨吕布”、“破高雅”“征黄巾刘辟、黄邵”,以其军功,迁平虏校尉。

建安二年,张绣背叛曹操,赞仓促败退之际,于禁沉着、冷静持军严整,为曹操成功化解了败亡的危机,封于禁益寿亭侯,其后又于建安五年,追溯曹操打败袁绍,迁偏将军。徐州太守昌稀,原来是泰山贼寇,跟于禁是旧交,他复叛曹操,被于禁所杀,曹操拜于禁为虎威将军,由于战功卓著,于禁后来被“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于禁一生追随曹操,在曹操从一个小诸侯一统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其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等人的传记合编,赞誉他们为“五子良将”。

可就是这样为曹魏尽忠一生的人,最后因困而降,回归后被曹丕羞辱致死,可悲可叹也!


稚君


于禁本应该能够名垂史册,但是却因为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而晚节不保,自己也成为了叛将的代名词,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于禁投降关羽后,他的命运如何了呢?

背叛曹操的人很多,但是令曹操真正痛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邈,一个是于禁。张邈曾经是曹操的兄弟,而于禁曾经是曹操的爱将,两人相继背叛,令曹操见证了世间人情的苍凉。

张邈素来与曹操友好,曹操在其父被杀讨伐陶谦时,将自己的家人都交给张邈来照顾,以示与陶谦鱼死网破的决心。没有想到,曹操在前面作战,后面张邈立刻就背叛了曹操,他与陈宫一起迎吕布入兖州,夺了曹操的大本营。这让曹操大惊,他没有料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人竟然会背后给自己一刀。

于禁跟张邈的情况差不多,于禁也是深受曹操信任,后来背叛了曹操。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名将,而于禁以军纪严明,能征善战著称。曹操真正得势是在兖州,而助曹操入驻兖州鲍信出了大力,于禁是鲍信的手下,当时并不知名。

于禁真正得到曹操赏识是靠王朗这个伯乐的推荐,王朗看出于禁绝非凡品,于是向曹操大力推荐了于禁,从此以后,于禁开启了自己的传奇生涯。

于禁跟随曹操讨伐陶谦,戮战吕布,截击袁术,招降张绣,每逢大战、硬战必有于禁冲锋陷阵。于禁尤其在张绣复叛时表现出色。当时张绣趁换防时突然发难,曹军一片混乱,连曹操也险些遇险。而曹操的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在这次叛乱中丧生。

这时,只有于禁部坚守营盘,巍然不动。随后于禁率军且战且退,掩护大军撤离。在行军途中看到曹军青州兵抢劫百姓,任意妄为,于是于禁没有请示曹操,直接攻击这些青州兵。曹操知道后表扬于禁治兵有名将风范。

于禁后来在官渡之战中率军与袁绍对垒,袁绍一时不能攻克。于禁率军沿着黄河边多次攻破袁军营寨,袭击袁军后方。更是在袁军高寨箭雨下率领曹军用霹雳车英勇反击,打击了袁军的士气!

随着战功的增多,曹操更加偏爱于禁。当时于禁与张辽、张郃、徐晃、乐进等人齐名,曹操每逢大战,必用于禁督军冲锋或者断后,以显示对于禁的信任。后期曹操更是夺取朱灵的兵力归于禁统领,加封于禁为左将军,以示荣耀!

否极泰来,于禁在自己的人生巅峰很快跌落下来。公元219年,关羽兵围樊城,当时曹仁在樊城内坚守,于禁、庞德驻守在城外以为外援。没有想到的是适逢汉水暴涨,平地涨水数丈。于禁和庞德被水逼得只得退守高堤。

这时关羽撑船来战,于禁、庞德被围。在绝境下,于禁率军投降,而庞德则大骂关羽,然后率军反抗。庞德在斩杀数十人,身上的弓箭也射完的绝境下试图乘小船逃跑,后被关羽追上俘虏。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斩,而于禁则被关羽送到江陵关押。

后来,关羽被吕蒙偷袭,公安及江陵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被杀害。于禁被吴军所俘,成为孙权的座上宾。

孙权并没有立即将于禁还给魏国,而是厚待于禁,以待观察。因为当时局势很不明朗,虽然东吴暂时和曹魏缔结联盟,但是关系很不牢固。果然,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曹丕想趁火打劫,袭击荆州之地。

所幸的是东吴名将陆逊击败了刘备的侵犯,随之与刘备重新缔结联盟。这一切惹恼了看热闹的曹丕,于是曹丕率军来攻,后遭到吴军痛击,双方罢兵。吴国经过连续作战,疲惫不堪,于是孙权重新向曹丕示好称臣,为表示真诚,将左将军于禁还给了魏国。

于禁归魏后,表面上得到曹丕的礼遇,实际上曹丕很反感于禁的投降之举。而朝中大臣也对于禁充满鄙视,以至于于禁数年间头发胡子全白了。

于禁想不通,自己在吴国遭到吴国大将虞翻的训斥,好不容易归魏了,又遭到同僚的鄙视。他不会料到,曹丕很快也会来嘲弄他!

曹丕有一天领着于禁去祭拜曹操,到曹操陵墓后曹丕手指旁边的壁画让于禁看。只见壁画栩栩如生的再现了襄樊之战,画面中庞德怒发冲冠,痛骂关羽,而于禁则跪膝求饶,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于禁终于受不了,回去后就气的发病而死!

这就是于禁的最终归宿,我觉得于禁是可怜的。整个襄樊之战,震惊华夏。关羽被斩于临沮,关羽名垂史册。庞德宁死不降,名垂史册。曹仁坚守樊城,一战成名。陆逊白衣渡江,名垂史册!徐晃计破关羽之围,名垂史册。只有于禁,好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岂不可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关押在江陵。后吴国偷袭荆州成功,于禁又被孙权俘虏。在吴魏交恶后,孙权为了谄媚曹丕求和,将于禁送回了魏国。于禁回去后犹如进入火坑一般,一边遭受同僚的鄙视,一边遭受皇帝曹丕的羞辱,终于在悲愤交加中发病而死!司马懿曾经说过: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说的很对,于禁投降是形势所逼,不能完全怪于禁。如果曹操不死,于禁不会死的如此凄惨!心胸这东西,曹丕根本不能和曹操比。于禁大将,可惜了!


每日趣评


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为曹魏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赫赫,但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迫不得已投降,是有苦衷的。

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叹息道:“于禁跟随我征战三十年,临危不惊,怎么不如庞德呢?”,于禁连同三万魏国降卒被关羽安置在荆州后方,这对关羽来说一个隐患,既无法彻底消灭这支降军,又消耗大量粮草,间接加速了关羽的败亡。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身死城破,于禁又被转送到东吴。

曹丕代汉称帝后,孙权惧怕刘备为关羽复仇,也是向孙权纳臣称藩,派人将于禁归还给魏国。《三国志》载:“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可见,于禁先是投降关羽又在东吴,复归曹魏,并不好过,作为眼中的降将,短短两年头发和胡须都白了,于禁也是心中有愧。曹丕先是抚慰一番,任他为“安远将军”。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东吴时,好好羞辱了于禁一番,导致于禁羞愧而死。

《三国志》载:“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忿怒之状,禁降服之状。”也就是说曹丕命人作图,于禁在屋内看见了庞德宁死不屈,而自己投降的形态,于禁羞愧不已,不久发病而死。于禁谥号为“厉侯”,厉,为暴虐无亲、致戮无辜之意,似乎暗示他的不近人情。

终曹魏之世,于禁作为元老功臣,也没能够入宗庙从祀曹操。作为降将,于禁是悲哀的,但作为曹魏旧将,于禁无愧。


熊猫吃竹论史


于禁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名将之一,于禁追随曹操征战沙场数十年立下无数战功其地位在曹魏武将里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于禁的前大半生在战场上风光无限又深受曹操宠信可以说是也曾显赫一时,然而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在他投降关羽之后离他而去。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被安置在了荆州,后来孙权和曹操联手攻打关羽占据了荆州于禁便落入了孙权的手中。随后孙权将于禁软禁在东吴,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魏国称臣,为了表示对魏国称臣的诚意孙权便派人将于禁遣送回了魏国。此时的于禁已经没有当年容光焕发的精神面貌了,多年的软禁生活消磨了于禁的身体。于禁回到魏国时头发都已全白并且面容憔悴,在见到曹丕时于禁跪拜磕头泣不成声。

回到魏国后的于禁被曹丕任命为安远将军并且曹丕还打算派于禁出使东吴。表面上看来曹丕对于禁当年投降关羽的事不再计较,事实上曹丕这个人心胸狭隘他一直都在伺机准备羞辱于禁。为此曹丕特意派人在曹操的墓室墙上刻画当初于禁投降关羽时求饶的画像然后派于禁去参观,于禁见到之后顿时觉得无地自容羞愧成疾不久便在家中病逝。


历史战争


比较惨,特别不受待见。

于禁,字文则,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极受曹操看重,可惜在关羽水淹樊城的时候投降了,晚节不保。同样作为魏国武将,于禁的地位比庞德高几个档次,但是庞德力战而亡,于禁却投降关羽了,这让曹操很是伤心。

关羽将于禁关在荆州,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了荆州,就将于禁软禁了。在软禁期间,还被东吴的虞翻羞辱。刘备攻吴,孙权名义上投降魏国将于禁遣送回魏国以示诚意。回到魏国后,又被魏国众多文臣武将讥讽羞辱,曹丕记恨于禁投降关羽,就让于禁去祭拜曹操,让人在曹操灵位的宫殿墙壁上画着于禁向关羽乞降,庞德英勇就义的画面,于禁看到这画的时候羞愧而亡。

水淹樊城,让关羽威震华夏,也让于禁晚节不保,所有的功劳都被这个污点给掩盖了。只能叹之惜之。

反倒是庞德这个半路的降将让人高看,要是于禁知道投降的后果是那样的,估计当初他也会力战到底,最起码能保住气节,而不是遭人看不起。

可惜了于禁的一生功劳,抵不过晚年的一个投降。跟了曹操三十年,到最后才丢脸。


老玉米看世界


于禁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将,追随曹操三十余年,在讨伐吕布、攻打张超、围剿黄巾军、击破袁术等战役中,屡建军功,与曹魏的前将军张辽、后将军徐晃、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乐进并称五子良将,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也将此五将的传记合编为一卷。


在建安十一年(206年)的时候,于禁的老友昌豨再次反叛曹操。昌豨曾是吕布的部下,吕布死了以后,就投奔了曹操。可这老兄也不是安份的人,多次反叛曹操。这不,建安十一年的时候又起兵反曹,给曹操添堵了。曹操遂派于禁和夏侯渊去搞定昌豨。昌豨再次不支,就向老友于禁投降了。他本想和于禁有点交情,能对他网开一面。哪知于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挥泪砍下了老友的脑袋。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十三年后,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由于大军被大水所淹,他率部投降了关羽。那么同为降将的于禁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于禁的履历,他是怎样由一个大头兵成长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呢?

于禁是泰山钜平人,也就是今天山东泰安一带的人,早年投奔了老乡鲍信。鲍信是东汉末年的济北相,曾与袁绍、曹操等联名对抗董卓。鲍信还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在围剿黄巾军的时候,鲍信为救曹操而阵亡。于是,他的部下于禁就投到曹操麾下。


此后,于禁在曹操的率领下,征战南北。193年的时候,于禁打下广威,曹操把他从军司马的位置提拔到陷陈都尉,大体相当于现在从团长荣升旅长。一年后,于禁随曹操战吕布、张超、讨伐黄巾军、围袁术,攻城池、斩敌将,威风八面。

于禁治军严明,公私分明,被曹操赞为古之名将少有。建安二年(197年)的时候,张绣叛曹。曹操率部与张绣部在淯水河畔展开混战。在激战中,曹操的战马都光荣牺牲了,曹操本人也右臂中箭挂彩。在这场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老侄曹安民、爱将典韦均战死,曹军一路溃败。这时的于禁已升任平虏校尉,他率部殿后,掩护曹军撤退,行军中路遇青州兵打劫伤兵。所谓青州兵,就是当年曹操在青州围剿黄巾军时收编的黄巾军残部。这些士兵本事不小脾气也不小,打仗没得说,军纪却没法说。这不,大军败退,他们却混水摸鱼,搞窝里斗,抢财劫物。于禁可不留情面,狠狠地把青州兵教训了一番。于禁的手下怕青州兵到曹操那里告状,劝告于禁赶快到曹操那里解释一下。于禁却以军务紧迫为重,指挥部下安营扎寨,将私事置之度外。青州兵果然恶人先告状,不过曹操也不是糊涂之人,事后听了于禁的解释,反而为于禁点赞,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官渡之战后,于禁升任偏将军,类似于现代的副军职。此后,于禁协助张辽赢得天柱山大捷。至此,于禁的食邑已达一千二百户。到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的时候,于禁已升任左将军,这可是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的职位啊!

可是于禁的辉煌没有再继续下去。樊城之战使他遭遇灭顶之灾,是他背负一生的屈辱一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樊城天降大雨,洪水猛涨。关羽趁机率部北上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是征南将军曹仁,左将军于禁与部将立义将军庞德驻守樊城外围。但于暴雨连绵,导致于禁的七军被洪水所淹。而关羽的水军却乘船而来。要打下去,于禁的七军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儿了。无奈之下的于禁投降了关羽。而与于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义将军庞德。面对关羽的劝降,庞德怒骂不止,最终被关羽砍掉了脑袋。面对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很是痛心,他实在想不通,忠勇的于禁跟了自己三十多年,关键时候怎么不如庞德靠谱呢?

江陵被吕蒙攻破后,于禁又被东吴所获。孙权虽然很厚待于禁,但孙权的部下却不怎么待见于禁。曹丕称帝后,孙权为了向其示好,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可是,迎接这位败军之将的却是轻视和嘲讽。曹丕对其也是极不欢迎,但表面上仍对他做了安置,任命他为安远将军。暗地里却在于禁给曹操扫墓时,找人画了当年庞德不屈战死而于禁投降的画像。曹丕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于禁难堪其辱,羞愧成疾而亡。于禁死后,曹丕还送给他一个谥号“厉侯”,一听就没怀好意。

其实对于于禁的投降,我倒并不觉得是因为于禁的贪生怕死。于禁跟随曹操三十年征战,险象环生,濒于绝境的情形并不是没有,可他依然忠心效忠曹操。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为了保全众将士,于禁投降关羽实为不得己之举。可怜于禁英雄气短,饮恨而亡。时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