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永恒的珍珠红


(48)怎样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全文如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与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大意):

追求学问,私欲和妄念就会一天天地增多。修道,私欲和妄念则会一天天地减少,减少了再减少,少之又少,就会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不干涉、主宰天地万物的运行。治理天下要无事可为,如果有事可为,就谈不上能治理天下。

简要解读:

有人把“为学日益”解释为是作学问,求知识,知识一比一天增加。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其意是说,作学问(为学),学的越多,私欲和妄念就会越多,离“道”的要求就会越远。这样解释,是与老子“绝学,无尤”、“绝圣弃智”的思想相一致的。

老子认为,学问越多,私欲妄念就会越多,而修“道”,就会使私欲妄念减少,修“道”越深,私欲妄念减少的就越多,减到少而又少的程度,就会达到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达到了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就会顺应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去干涉或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治理天下就要无事可作,恪守清静无为。如果政令频发,碌碌多为,干扰人民的生活,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布衣闲人10


《道德经》来源于5184000这个数字,如果不知道这个数字的来源,对《道德经》的所有解释全部是废话!!!可能有的人说见仁见智,这也是废话!千条万条,真理只有一条。《道德经》是真理问题,现在有几百种解释,如果这些解释都是对的,那么,《道德经》以个人的是意志为转移,张三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李四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还算经典吗? 5184000这个数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因此,所有的中华文化都是从这个数字发展而来。如果不懂这个数字,不要说读懂《道德经》,就是象:中华、中医、中庸、止、道、孝、德这些字都无法读懂。孔子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知道中字的造字法和会意的老子学院院长、老子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长、孔子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等最多算个半文肓。这是老夫从好的方面讲。如果按照孔子的本义,他说这些人是文化小人或骗子!


生命解码之易學堂


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经》时,把《道德经》当成哲学,或者当成治国平天下的书。这真是一个大错特错的事情。这种错误延续了两千多年,误导了很多人。直到今天,所谓的“专家”,由于自己没有搞懂,仍然在误导,或者说祸害学人。

事实上,《道德经》就是一部修道的指导书,在真正的修道者眼中,它白话的不能再白话了。

在这里,我所说的“真正的修道者”指的是那些真正认识“道”,且心领神会,并真正实践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开悟的人。

所以,不是修道者,不可能理解《道德经》;反过来说,真正的修道人,一看便知,非常明了,就像一个和蔼的老人讲着人人皆知的道理一样。

好吧,那就简单解释一下这句话吧!

所谓“为学日益”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是在世间掌握知识、研究学问,当然是学习的越多越好,也可以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有益,这是治学的道理。

但是,如果是修道,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要“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你的所有知见,放下的越多越好。当然,对于一些初入道的人,一下不能全部放下,那就每天放下一些,直到无为。这里的这个“无为”,可以理解为当下“无念”。但是,这个“无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和白痴没有什么分别了。这个“无念”是:虽然知道,但不起心动念,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分别”,如果这样练下去,那就逍遥自在、“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一段话,是修行的真谛,如果说,道家有什么不传之秘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无上的法宝。也就是说,如果是修道人,把这句话理解了,你也就不需要什么师父了。因为,这句话已经把修炼的所谓秘密全部讲完了。

修道和世间学问不一样,世间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减什么,在哪里减?在心上减。因为,道法是心法,离开“心”字,那就驴头不对马嘴了。

本人著有一书,名为《道德经真实义》。但现在未出版,也不想出版,只是遇到有缘人讲一讲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和前人的解释不一样,即使出版,若是修道人当下就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修道人,磨破嘴皮也无用,所以,只交代“有缘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一个修道人,《道德经》如此白话,如此直白,如此易懂,还需要什么故弄玄虚吗?

《道德经》是一部修炼道法的指导书,而且非常具体。老子悲心可鉴、怜悯众生、苦口婆心,本来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却洋洋洒洒五千言,让真正读懂的人感慨万千啊!

顶礼老子!愿天下人,当下开悟、修道成道、解脱轮回。

本人怀着一颗敬畏、感恩的心写下这些,不敢有丝毫失误。因为,错误的解释,将贻误后人,那就是大大的妄语、大大的罪过了。愿有缘读到的人珍重。


万休禅师论实修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其实就像是一对冤家,对各自的思想很不感冒。这源于这两派思想的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加法。认为人总是要向上向善向好,从道德修养上来说,要每天修养道德提升道德水平,从个人的价值来说,最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做高官,得厚禄,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用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学问上,讲究日积月累的学习,以提高自己。你看儒家大师荀子的书,通篇都是提倡学习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遏制人性之恶。所以,儒家的人生是加法,越努力越好,努力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道家思想就完全不同。道家思想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清静无为的,而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变化、欲望的增加,让人越来越不堪重负,认为了前途,为了高官厚禄,为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虚幻的东西,殚精竭虑,搞得太累了,一点都不逍遥。而真正的人生是做减法的,减少欲望,减少知识,减少道德的束缚,让人自由自在的,像一条鱼儿愉快滴在大海中逍遥。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老子把人生境界分成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驾驭世界,这就要做加法,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也就是对道的追寻中,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要目光敏锐地盯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被多余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可以这么说,欲望越少,智慧越大,对道的遵循越准确,对道的践行越贴近实际。

所以说,老子认为,人生还是多做些减法,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我们就太笨了!可惜天下人,总是拿无关身心逍遥的事情来束缚自己,搞得那么累,这又是何苦呢?


好玩的国学


“为学”指的是追求知识积累,这当然得“日益”,讲究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由少而多的一个过程。

“为道”指的是寻找对本质规律的洞察,这是化繁为简,乃至达到至简的一个过程。需要天天清除垃圾、去芜存菁的。

“为学”可以广博,越多越好,要努力精进,不管精华与糟粕,先“拿来”试试再说,就像经营一个大超市。

但是“为道”得抛弃糟粕,只剩精华,是反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原有知识不断剥落乃至彻底被迭代的过程,有如“剥笋”。

反复剥落之后,所谓“损之又损”,损无可损也即“无为”之时,就会暴露出本来的至简大道,由此便可以由根本大道而驭世象万学,以简驭繁,而游刃于无穷。


建章君


先说答案

《道德经》是一部记载三皇之道的经典,它的目标读者是治理天下的圣王,它主要讲述了华夏正统思想文化的宇宙观——“道”是什么,圣王如何以道治事,才能使天下生生不息,长治久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段话并不是在说学习这件事情,而是在说圣王应该如何为政,如何为无为而无不为。

<strong>

<strong>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是指以人道为政。

人之道,穷名物之理。

虽然看上去,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这些奔涌而来的新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虽然看上去,学习这些新知识,对于了解具体的事物而言,每天都能让人有所增益。

但对无道之人来说,这些知识却只能成束缚他们心智的桎梏,越是学习这样的知识,就越来越不可能闻道。

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是指以天道为政。

天之道,道法自然。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

损的是那些人文礼节,世事名物。

道,不行而知,所以,人从一出生的赤子之心,合道之德出发,行了多远,就还得返回来多远。

学了多少的知识,只要不是亘古不变的道,都得放在一边,各具其位。

这是为道之损的第一步,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道。

只有损那些人之道,才能复天之道。

<strong>

<strong>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人为物理人情所蔽,以至于不能见天道。

损之又损,说的是在损物理人情这些人之小知,再损弃人道之政。

损弃小知,那些世俗的行知和名物桎梏,便能得闻天道;

闻道之后,而知人道之不足,于是损人智之政。

此为损之又损。

损弃物理人情,人道之政,则天道自复。

天道复,君王为政以天,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道为政,是谓无为。

实乃无为人道,为天道而已。

<strong><strong>

<strong>


平凡2850



读者错位,是老子有很多难以解释地方的根本原因。

老子写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里面的道理也都是讲给统治者听的,从没想过要刊行于世,当读者从帝王变成了普通人,里面就变成了看起来什么奇怪又难懂的道理,现在对道德经的很对疑惑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老子主张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协作,也没有欺诈的原始美好社会。老子主张就是让人民放弃自己的想法,让人民尽量少去读书写字,就按照本能去生活劳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这种自然原始状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就是这种自然状态,在老子的眼里,任何人为的都是都去不应该要,都是虚伪,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这句话是针对统治者说的统治术,统治者当然可以无为而治,可具体到我们个人,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的,我们的道应该是奋斗和勤奋。


昭烈名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道德经》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理解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据说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阅读过很多官方典籍史书,又看到当时天下纷乱,诸侯们征战不已,便想寻找一条救天下之路。而他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让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整本《道德经》其实就是一本政治之书,老子想告诉统治者如何让天下太平。题主问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帛书中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和通行本《道德经》基本一样。而且题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话应该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下面我逐句解释一下。


“为学日益”,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各种知识技能。益(增加)的是什么呢?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比如一个人学了打猎的技能,肯定会跃跃欲试,想打很多野兽;学了理财的技能,肯定会想赚很多钱。

而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正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的意思。

统治者不妄为,要让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宫殿,就征召百姓来做苦役;明天想打邻国,就征发百姓来当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机心和欲望,安安静静地做个统治者。

老百姓同样要不妄为,去除欲望和智慧,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虚其心,实其腹,强其身,弱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而是说如果统治者能不妄为,臣民们也都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统治者就能一直统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详细解释,也说明了老子这段话是教统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说,统治者不必做什么,只要不妄为,就能治天下。



梦露居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说“为学日益”,只是为“为道日损”做铺垫。为学日益,学东西肯定有益,但是也容易被你所学绑架意识。

所以,还是要学,但不能依赖。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学还是要学,但不要被绑架,不要依赖,知道就可以了,这样才可以清空自己的颜色,来认识新事物。

所以,为道日损。去除已知,去除自己的颜色,然后才可以“无为”。

什么是无为?

送一篇我的总结:

论无为

无,无也。

为,为有也。

无为,以无为有也。

为有,先知后为。

《道德经》: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不知,无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观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无为,以无为之有,先无知之,后为之。

人若无知,若无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无为也,先无知而为也。

何以无知?无力无心。

何以无力?不美欲身,闭口不入源毒。

何以无心?不美欲心,见有不生信心。

久之,身心不欲,波澜不起,水自清净,有则现之。

若口入五毒,毒发必欲作,身有力之,又见五色引,心有欲之,身心俱作,亡身迷心,离真叛道,有虏之,缴。

树欲静而风不止,天地已有,阴晴风雷雨,上善若水,风来随风,雨来随雨。金木水火土,若同金,金不伤,若同水木火土,水木火土亦不伤,空空如也,有有同有而不去,可长久矣。

于内,清净空无。外有自现。

于外,玄同不争,外有不掳。


迟程阳


为学日益: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一直到大学。从1+1开始学到高等数学,这就是为学日益。我们知道数学就是1+1和1-1。以后的各种乘除,根号,分式,函数都是原始的1+1,1-1演化而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在追求复杂。且复杂无止境。因为从数学上来说,最小数是0但人类无法知道最大数,无论你用多么复杂的演算都算不出来最大数。以至于欧拉公式以复杂的函数证明了1-1=0。就这么简单,此时欧拉已经悟道了!一旦你悟道,就会走向为学的对立面,你会反过来思考,会倒推。越推答案越简单,以至于最后明白,事物是从1+1开始越变越复杂,然后在从复杂的走向对立的1-1。至此才明白不用做那么多无用的费力的事。省去复杂,只做1+1和1-1就可以达到目的。



西方走的是1+1

东方走的是1-1.

正如西方科学家说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