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化驗單怎麼看?看看醫生權威解讀

血常規檢查是全身體檢中最基本的體檢項目,很多種疾病可能有會引起血常規檢查的異常,由此可以幫助醫生考慮患者目前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可能是什麼疾病。

血常規檢查化驗單怎麼看?看看醫生權威解讀

血常規檢查結果看起來很繁雜,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對於一個患者來,看一張血常規的驗單,主要需看懂以下幾項:

血常規檢查化驗單怎麼看?看看醫生權威解讀

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

1、紅細胞(RBC)

參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增高↑: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降低↓:

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

②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

③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紅蛋白(Hb)

參考值: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

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同紅細胞計數,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

極重度貧血,HbL;重度貧血,Hb在31~60g/L;

中度貧血,Hb在>61~90g/L;

輕度貧血,Hb在>90g/L與低於正常參考的下限之間。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

1、白細胞(WBC):

參考值:新生兒(15.0~20.0)×109/L,成人(4.0~10.0)×109/L

生理性增高↑: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採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降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2、中性粒細胞計數(NE)

參考值:0.50-0.70(50%-70%)

增高↑:見於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降低↓: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徵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

參考值:0.005-0.05(0.5%-5%)

增高↑: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後、脾切除術後、傳染病恢復期等。

降低↓:見於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血常規檢查化驗單怎麼看?看看醫生權威解讀

4、嗜鹼性粒細胞計數(BA)

參考值:0-0.001(0%-1%)

增高↑: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後等。

降低↓:見於速髮型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用藥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過量等。

5、淋巴細胞計數(LY)

參考值:0.20-0.40(20%-40%)

增高↑:見於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降低↓:見於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6、單核細胞計數(MO)

參考值:0.03-0.08(3%-8%)

增高↑:多見於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二歲以內的兒童可以稍高。

降低↓:一般無臨床意義。

三、血細胞比容(HCT)

參考值:男性40%~50%,女性35%~45%

增高↑:見於大面積燒傷、連續嘔吐、腹瀉、脫水等。

降低↓:見於失血後大量補液及貧血患者。

四、血小板(PL)

參考值:(100-300)×10×9/L

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等。

降低↓:

①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

②血小板破壞過多,如脾功能亢進;

③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血常規檢查化驗單怎麼看?看看醫生權威解讀

需要提醒的是,醫學上用到的指標多數都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這個範圍稱作這個檢查指標的正常參考值。

另外儲醫生提醒大家:有時候,可能有1%~5%的健康人是可以超出這個所謂的正常參考值的,在化驗單上顯示不正常的結果有可能實際上是正常的。

因此,血常規的檢查結果需要醫生結合全面的病史、體格檢查和其他、化驗結果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不要過於擔心,也不能麻痺大意,應該多多聽取醫生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