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成都“人才新政”持續發力的背後

蓉平:成都“人才新政”持續發力的背後

今年以來,成都發布的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3月初,成都市發改委發佈《2019年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建設工作要點》,提出強化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年內編制發佈《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2019〕》(成都人才白皮書),提出66個產業功能區十大最緊缺崗位需求,為人才提供精細化的就業引導。

3月底,成都市政府發佈《成都城市機會清單(第一批)》,涉及新經濟發展的“7大應用場景+N個延伸場景”,賦予了人才更多發展機會。

一年一度的“蓉漂人才日”——一個專為“蓉漂”們精心打造的節日,為“蓉漂”營造暖心的工作生活場景,提供各種貼心服務。

……

近日,成都市發佈《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特別是其中的“五大舉措”、“四大亮點”,再次吹響了成都“人才集結號”。

蓉平:成都“人才新政”持續發力的背後

兩年前,2017年盛夏,成都人才新政發佈,激盪起一池人才流動的“活水”。新政實施首日,成都人才落戶就有356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42人、本科311人。不到一年時間,就有27.5萬人落戶成都創業就業。2019年初,BOSS直聘發佈《2019年度人才資本趨勢報告》顯示,成都人才吸引力持續領跑新一線城市。

用腳投票的各類人才,正用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印證著成都人才新政的包容性和人性化。

猶記得2017年,全國新一線城市人才政策逐一公佈,各地人才競爭甚囂塵上。各大城市為吸引人才各顯神通。眼花繚亂的政策可持續性如何?才是人們更在意和關心的。很多人也在追問,兩年過去了,成都市的人才新政還會有後續配套政策出臺嗎?而成都市此次出臺的《意見》,無疑就是人才新政的再落地。

眾所周知,在現有人才管理體制下,職稱是一個人施展抱負、展現才華、獲得社會尊重的重要符號之一。全新《意見》的面世,讓此前不關心職稱甚至認為評職稱無望的人看到了希望,讓每一個成都引進的人才更追求卓越,產生了共鳴。

唯才是舉,讓人才動心

本次職稱評定改革旗幟鮮明,就是要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拆解“硬槓槓”,旗幟鮮明地樹立重品德、能力和業績的評價導向,提出將業績、能力和貢獻水平作為職稱評價的主要依據。恰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只要是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的具體顯現,這種“打破常規”的《意見》才讓人眼前一亮,它大聲向各類人才宣告:只要你有才能,無論學歷高低,資歷深淺,論文多寡,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可以在成都獲得與能力相符的職稱評定,得到與能力相同的尊重。

此種舉措,也折射出過去職稱評定的侷限性與人才延展性之間的矛盾,但成都市通過這個提綱挈領的引領性政策,奠定了本次職稱評定改革的總體方向和路徑,順應了人才政策在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求賢若渴,讓人才安心

尚賢者,政之本也。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好的人才政策必不可少。人才評價是人才流動配置的“指揮棒”,是激勵和引導人才向省委、市委重大戰略、中心工作流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要手段。以經濟為抓手,“新增一批職稱專業、降低一批評審條件”;打破“天花板”,打通“斷頭路”;“讓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路”,新出臺的舉措只有站在人才的角度,以精細化的服務,贏得人才的“芳心”,讓人才安心。

本次改革聚焦成都高質量發展和“5+5+1”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開闢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新興產業人才,採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依據其貢獻和實際水平直接認定相應職稱。“新增”、“降低”和“破格”,並非簡單的增和降,也不是沒原則地破,而是基於人才被“淹沒”後的糾偏,政策通過可能的手段竭盡所能地挖掘“民間高手”,讓一批隱藏在民間的高手走向臺前,讓隱身在普羅大眾的人才脫穎而出,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分類指導,讓人才放心

職稱評定歷來是嚴肅的事,政策性強,原則性也強。《意見》一改“過去模式”,明確提出有多少類人才,就有多少類評審辦法。並且規定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開展分層分類評價,體現行業特色、專業特點,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評價指標權重,破舊革新的科學評定準則。

《意見》提到的分層分類指導,過去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成都市此次出臺的《意見》改變過去一把尺子、一刀切的辦法,著眼於分類指導。明確差異化設置論文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也不作統一要求,針對不同行業的具體特徵,充分考慮行業特色,對不同行業的評定進行了精細地劃分,科學地評判,確保人才不被冷落和遺忘。同時,“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唯有如此,人才的潛能才能源源不斷地發揮出來。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於它能否吸引人才“留得下、住得好、安得了家”。一座城市的永續發展要靠人,只有不同層次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才能讓城市產生源源不斷的活力。

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一個人努力奮鬥的動力。宜居宜業的都市生活是當代人的追求目標,當北上廣深聚焦探討“996”時,身居成都的人才們正流連公園綠道,享受美好生活。成都市發佈的各項人才措施和意見,讓他們在擁有事業的同時,有足夠的底氣享受美好生活。

“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當成都人才落戶的門檻放低,為人才鬆綁減負,當成都用真誠、細節與熱情擁抱人才,當成都用一個個看得見實惠的措施激勵人才,人才自然紛至沓來。顯然,這次《意見》的出臺,不是成都人才政策的起點,更不是終點。

“不拘一格降人才”。有輿論評價成都市新出臺的《意見》,乃是“最人性化的意見”。但這僅僅是成都市人才服務的一個縮影。我們相信,成都市還會有更多的人才配套政策在路上;我們期待,在成都這片安居樂業的熱土上,人才的創造活力會更加競相迸發、聰明才智會更加充分湧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