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吳昌勇 孫妙鴻 周健

過年掛燈籠,是流傳著數千年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和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要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在安康俗話中也有著“三十晚上的火十五的燈”之說,可見燈籠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符號。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硃砂燈,以其透亮、耐用聞名。


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綵中,燈籠可分為宮燈、紗燈、吊燈和專供人們玩賞的走馬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其形狀也可圓、可方、可扁、可多角,它綜合了繪畫、剪紙、紙紮、刺縫等多門手工技藝。朱保強家從其祖輩移民到三村村以來,就專門製作竹紗燈,如今已經傳承了5代,他也於2016年7月被確定為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我市唯一手工製作竹紗燈的手藝人。

走進了朱保強的家,一進門,就看到他家的商店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竹紗燈,二樓的操作間裡也散放著尚未完工的燈籠。這些燈籠有大有小、又圓又扁,上面畫的蟲魚鳥獸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惟妙惟肖。“進入臘月,雖然天氣很冷,但他每日一大早,就要就著火盆、劃竹蔑、編骨架、貼燈紗、畫燈畫,急著為提前定製的農家樂趕製燈籠。”見記者前來採訪,他的妻子李西梅邊招呼記者到火盆前烤火邊說。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竹子需要最好的山竹。


“做竹紗燈所用的材料比較簡單,就是當地產的竹子、紗布、皮紙和一些顏料嗎?”記者觀察後向朱師傅發問。“不,沒那麼簡單。竹子要膘厚的斑竹,而且要大要老,至少得長上四五年;紗布也不是一般的紗布,而是我專門託人從蠶繭中抽出的蠶絲織得紗布;皮紙還的原來產的上好皮紙,顏料也是從湖北老主顧哪買的特製顏料,在添加秘方中的多種原料熬製後才能用;最主要的還有你們沒有看到的用牛羊皮熬製的膠,只有這種膠才能粘牢皮紙紗布,封住紗眼,讓燈籠更亮堂、摔不爛、風吹蠟不會滅。”朱師傅邊說邊把一個做好的燈籠扔出老遠,卻見燈籠完好無損。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製作是一件是細緻的活。


據朱師傅介紹,他家從其太爺爺朱金敖從湖北移民到三村後,就帶來了手工製作竹紗燈的技藝。傳到他爺爺朱玉南時,已經是第三代了。其父朱英雲也繼承了這門家傳手藝。到了他這一輩,堂兄弟們只有他對這門手藝最感興趣,十二三歲時就幫著爺爺、父親打下手,15歲時就可以獨立完成。他的3個兒女除了劃蔑不熟練外其他都會做,尤其是女兒朱文娟最擅長畫燈綵。


“其實,製作手工竹紗燈程序並不複雜,大致可以分為四步。”朱保強介紹說,首先是取材、劃蔑。取材時,在選好竹子後,按照竹節的長短選擇製作大小不同的燈籠。把竹節鋸下用作燈底便於放蠟燭,再鋸兩個不到一公分厚的燈圈,注意在鋸燈圈是不要一鋸據掉,而要在中間先據一個槽,便於在編制等駕駛好插蔑。再把竹節中空的部分鋸下,用蔑刀劃成篾條。劃篾條是手勁要掌握好,否則不是蔑劃得不均勻,就是會把手劃破。第二步是編燈籠架子。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硃砂是上好的汞礦製作而成。


把劃好的篾片插進鋸有槽的燈圈中。在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彎曲篾片來調整形狀,圓燈就直接插上篾片不彎曲,扁型的就需要把篾片進行彎曲調整,編制其他形狀的燈,也是通過調整篾片的彎曲程度來實現。燈籠架子編好後,做好燈底和燈系就是糊燈籠。在燈架子的中間部分,用牛羊皮好治好的膠把事先織好的紗布粘牢,在接口處上線晾乾後,在兩端糊上皮紙晾乾,然後手拿燈籠在膠裡滾上一遍封住紗眼。最後一步就是畫燈綵。“花燈綵是個技術活,需要有繪畫和書法功底。只要有這種能力,用毛筆沾上事先熬製好的顏料,山水花鳥任意畫,也可以寫上書法,只要美觀、大方、喜氣就好。”朱師傅邊畫著燈綵邊向記者介紹。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一筆一畫皆記憶。


“在過去,這種竹紗燈非常吃香。因為它風吹不滅、經久耐用,過春節時,附近的商號都會提前來定製,在上面書寫著自家商號的名稱掛在大門口作為‘號燈’,一掛就是一年。

安康恆口示範區朱寶強:硃砂燈留住人們春節記憶


大地主家也會定製兩個掛在門口,顯示自己家大業大。在正月十五鬧花燈時,竹紗燈也必不可少,是花燈中的一種。而小戶人家也會購買,在過年時用完後,平時走夜路時還會裝上煤油燈作為路燈使用。”朱師傅介紹說。

​ 近幾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紅燈籠被批量生產後,這種純手工製作的竹紗燈也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雖一年還能銷售一萬多個,但盛況已然不在。可朱師傅深知,技術的革新是他無力阻擋的,他能做的就是在大潮中,保護傳承好小小的竹紗燈,不能讓已經傳承了幾百年的手藝在他手裡斷了,哪怕現在整個安康只剩下他一家在做。令他欣慰的是,在去年11月份省文化廳在西安舉行的傳統手工技藝大展上,他展示的竹紗燈受到了觀眾的青睞,在組織方明確不能出售的情況下,很多觀眾還是願意出高價買走他的燈籠,讓他不得不現場製作、現場銷售,這讓他看到了這門傳統老手藝的曙光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