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不到两年时间,瑞幸迅速斩获三轮融资,并突击上市。疯狂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泡沫,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归纳出瑞幸面临的三个难题,其前景看似美好,实则如履薄冰。

瑞幸疯狂的成长之路

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了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提交F-1表格的信息,瑞幸向美股上市递交首次公开募股(IPO),将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LK”。

据腾讯科技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瑞幸此次预计融资为5亿-8亿美元。在这一区间的融资规模,将使瑞幸咖啡成为2019年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美国最大规模的IPO。

而在递交IPO申请一周前,瑞幸刚刚迎来B+轮融资,约合1.5亿美元。最让人震惊的是,该轮融资领投的竟然是瑞幸的最大竞争对手星巴克的股东贝莱德,1.5亿美元中,贝莱德投了1.25亿。

号称“互联网+咖啡”的瑞幸在一年半时间里不断扩张,多次搅动资本市场,互联网“唯快不破”的特征在瑞幸咖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回过头看瑞幸的融资历史:2018年1月试运营,半年内就获得了A轮融资2亿美元,估值10亿美元;5个月后,B轮融资同样也是2亿美元,估值翻倍到22亿美元;最近一次的B+轮融资,估值29亿美元。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唱好VS唱衰,资本与舆论意见不统一

瑞幸成立不足两年,但是其扩张却非常迅速。根据瑞幸方面曾公开数据,其在22城密布2073家直营店,未来还要再开2500家,一线城市核心区域500米之内已经实现了100%覆盖,用户步行5分钟左右就有一家门店。

如此的扩张速度,显然离不开资本的助推。星巴克股东贝莱德的加入,让业界普遍认为,瑞幸获得美国主流投资者背书。在贝莱德之前,已有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君联资本等业界知名机构相继入局,著名投资人孙正义也对瑞幸咖啡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

然而,与资本嗅觉站在对立面的,则是吃瓜群众和舆论媒体的集体唱衰。舆论的冷嘲热讽无外乎“烧钱拉客、巨额亏损、下一个ofo”等字眼。天眼查数据显示,就在4月初,瑞幸咖啡新增一条融资租赁记录,通过抵押咖啡机、奶箱、粉仓等物品,担保数额为4500万元的债权。由于抵押设备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多地的门店,抵押物又是日常经营的设备,舆论媒体因此解读为瑞幸“弹尽粮绝”,即将要“退场”。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事实上,瑞幸在美国提交的招股书早就暴露了其经营状况,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从成立至今确实没能赚到钱,账面上净亏损22亿人民币。

我们认为,瑞幸虽然短期释放了融资成功、赴美上市等利好消息,但是从其透露的招股书等信息可以看出,蓬勃生长的背后实则暗藏隐患。

三大隐患,是瑞幸成为又一巨头障碍

隐患一、通过补贴获得的客流量,忠诚度堪忧

打开瑞幸咖啡的app,便会发现,饮品的价格分为不超30元,还有买二张赠一、拉新免费等优惠措施。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场景:一名都市白领,有一天同事发来瑞幸的链接,邀请注册并免费喝一杯,也许这名白领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是免费的一杯咖啡还是领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位白领会不会因为喝了这杯免费的咖啡,而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即使平常有喝咖啡的习惯,这位白领下一次购买咖啡,是不是还会选择瑞幸?

根据瑞幸的招股书披露,以上问题似乎可以拿用户的复购率来回答,瑞幸用户复购率在54%。乍一看,这个复购率表达的意思是:近乎一半的新用户,有喝咖啡的习惯,并且在喝过一杯免费的瑞幸之后,成为回头客。

其实不然。对中国人来说,每天饮用咖啡的人毕竟还属于少数。新兴消费阶层例如年轻白领、学生虽然表现对咖啡有很大的兴趣,但仍然属于消费不稳定人群,不太会构成持久的消费能力。咖啡的稳定消费者主要还是以中年知识阶层为主,其对于价格并不敏感。

想必,这54%的复购率,绝大多数来自上述消费不稳定人群,基本冲着买二赠一或者低于半折的优惠去的,补贴过后,这些人群还有多少能够留下来呢?即使存在部分的咖啡稳定消费者,在新鲜劲过后,标价30元以内的咖啡,真的是其首选吗?

补贴后能留下多少忠实的用户,决定了瑞幸咖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隐患二:瑞幸 “烧钱”的速度,很难坚持到扭亏为赢的时候

商业的本质是逐利,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赚钱,然而瑞幸给出的成绩单并不理想。

招股书显示:2018年瑞幸净收入8.4亿元,净亏损16.2亿元,而2018年销售咖啡及其它产品合计9000万杯。按2018年营收计算,瑞幸咖啡的单杯收入为9.34元,而每销售一杯咖啡或其他产品,则要亏损18元。

眼下,国内的咖啡市场还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时期,就和前几年的打车、骑行、电商、团购等爆发的互联网大战一样,各家品牌纷纷登场,但是最终一定是剩者为王。因此,各方较量的能力,不仅是比谁跑得快,更重要的是比谁撑得久,活到最后,就是赢家。

可以看出,瑞幸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眼下虽然没有盈利的空间,但是其相信中国巨大的咖啡市场空白,将为其未来的获客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咖啡空白市场在于:

1.不爱喝咖啡的庞大群体,慢慢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

2.对咖啡感兴趣的但购买力不强的新兴消费阶层,成长为拥有购买力稳定消费阶层。

那么问题来了,瑞幸能否坚持到咖啡空白市场打开的时候。我们的答案是,很难。

以目前的形式,即使融资成功,也不过是徒增“烧钱”的周期罢了。长远来看,瑞幸如果无法扭亏为盈,资本和产业的联姻一定是破裂的!如果坚持补贴维持其增长势能,陷入打折促销才能促进增长的死循环,最后只会成为茫茫互联网创业大军的炮灰。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隐患三、从股权融资的领域来看,高估值意味着高风险

有消息称,瑞幸此次赴美上市,目标是获得40亿至50亿美元之间的估值。对于一家才刚成立1年半的公司,便有如此高的估值,可谓是现象级的存在了。

然而高的估值,高的身价并非一定是好事。

有资料显示,瑞幸在去年和西藏信托 (TTCO) 签订了信托融资对赌协议,获得了一笔3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所谓对赌,是指投资人在进入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创始人签署 “业绩承诺与投资退还”的相关条款,即:公司无法完成业绩承诺,创始人需要按一定的比例退还投资款。 这个约定等于创始人对于投资人的风险作了“兜底”承诺, “对赌”一旦失败,对于创始人的打击是巨大的。

典型的便是前段时间“小马奔腾”的例子:小马奔腾实际控制人与投资人对赌,结果对赌失败,投资人撤出,要求一次性回购股权。戏剧性的是,小马奔腾实际控制人骤然离世,导致其妻子莫名背上了2亿元的债务。

瑞幸在B+轮融资,即拥有29亿美金高估值。虽然我们看不到其背后投融双方的对赌约定,但是可以推测,高估值的背后往往承诺的是高业绩。根据以往的案例,资方愿意多掏钱的条件,是创始人能够对高盈利指标做出承诺,尤其是国外的投资方,对业绩要求极为严厉。瑞幸虽然扩张迅速,门店、覆盖率等数据看似漂亮,但是业绩的核心还是赚钱。一旦盈利指标达不到,创始团队要么给与巨额的现金赔偿,要么给与股权赔偿,从而丧失控制权。

过高的高估值,对于瑞幸创始团队来说,无疑是套上了一把枷锁,把自己搭进去了。

目标40亿美元估值,瑞幸咖啡上市背后隐藏的三大隐患


结语

瑞幸咖啡上市,看似风风火火,其实背后却暗藏隐患。我们觉得,瑞幸以“烧钱拉客”的方式,虽然短期获得了较大的客流,但是用户的黏连度不强。

从长期来看,咖啡市场的打开还需假以时日,瑞幸能否坚持到扭亏为赢,还是个未知数。加之其快速的融资扩张,估值过高,虽然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是如果长期业绩不达标,必将会造成股权架构的不稳定,进而引起管理层的动荡。

因此,虽然瑞幸获得资本的热捧,即将赴美上市,但是我们持保留态度,究竟它未来的道路能否顺利走下去,静观其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