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我是做產品出身的,從16歲進工廠就從事我國最新一代自主坦克發動機試驗工作,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柴油機燃油系統技術,晚上還要補習機械製造、內燃機原理,對發動機有著深厚的感情,像‘瘋子’一樣執著鑽研發動機技術創新。在濰柴發動機路線的重大選擇上,我都親自操刀。”近日,“齊魯時代楷模”譚旭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濰柴追求卓越、邁向高端的動力之源。20多年來,濰柴始終把創新擺在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譚旭光的帶領下,濰柴以產品引領企業發展,以創新驅動企業邁向高端,奏響了“中國動力”時代最強音。

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創新始終是濰柴發展的底色

“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濰柴能夠不斷地在市場發展中找到機會併成功切入進去,依靠的便是創新。”2002年,譚旭光帶領著濰柴技術團隊,開始利用全球資源推動內燃機研發創新,走向了自主開發道路,並於2005年成功開發併發布了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P10/12系列藍擎國三電控共軌重型發動機。對於濰柴來說,其重要意義還在於,通過此次研發,濰柴培養了一支掌握一流技術的30人研發骨幹團隊,建立了自己全套的正向開發流程。在譚旭光看來,這是濰柴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當時,發動機在全球有三大技術路線:單體泵、泵噴嘴和高壓共軌,對於走哪種技術路線,大家各執己見。譚旭光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對燃油系統有著深刻的理解,在經過全球深入調研分析後,他親自拍板選擇了高壓共軌的技術路線,這在當時國內同行業有著很大的爭議。但這就是譚旭光的擔當。現在,全世界的發動機都選擇了高壓共軌技術路線。事實證明,譚旭光的這一決策,讓中國重型汽車行業少走了彎路、節約了大量成本。

2005年,濰柴進入“藍擎”時代。然而,譚旭光卻敏銳洞察到,如果僅做單一發動機,充其量就是地方發動機公司做到中國最大。但是,如果打通了這個產業鏈,從發動機到變速器到車橋,形成了一個重型汽車的核心動力總成,那將會改變世界。

這一年,譚旭光帶領濰柴團隊,抓住機遇,一舉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戰略收購湘火炬,整合旗下陝汽重卡、法士特變速器、漢德車橋優質資產,首創全球“重型柴油機+變速器+車橋”動力總成黃金產業鏈商業模式,打造了全球首家動力總成研發基地。

如今,濰柴黃金產業鏈爆發出獨特的競爭優勢,不僅徹底扭轉了我國缺少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困局,支撐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車獨佔國內市場99%的份額,並實現批量出口。濰柴動力“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這份榮譽是對我們心無旁騖攻主業的最大褒獎,是對濰柴動力數十年來紮紮實實搞創新、堅持不懈科研攻關的巨大肯定,是濰柴所有員工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科技強企的最有力證明。”譚旭光表示。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源泉活水

人才永遠是企業強盛的根本,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

“無論是時代的發展、還是經濟結構性變化,都要求我們必須改革求變、創新發展。所有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譚旭光介紹道,“在濰柴瀕臨破產的時候,我們便深刻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企業發展創新的源泉活水。這些年,濰柴前後引進了300多名高端人才,都是我親自把關。”

1998年,濰柴生死存亡之時,譚旭光受命擔任廠長。剛剛上任,譚旭光就千方百計找到了已經離職2年多的張紀元,三顧茅廬請他迴歸。當時,張紀元是濰柴僅有的兩名碩士生之一,由於種種原因,他選擇了離開。

“是譚總給了我希望,讓我有了一個非常宏大的願景。”回憶當時選擇迴歸,現如今已是濰柴動力副總裁的張紀元感慨地說。

濰柴發動機為何能如此成功?譚旭光:做產品要有“瘋子”精神


留住人才就留住了希望。濰柴自開啟創新強企的艱難轉型以來,逐漸搭建起了靈活的用人機制和開放的研發體系,在全球範圍內公開引進中高端人才,組建了由譚旭光牽頭的專業化招聘團隊,引入技術領軍人才。在此基礎上,濰柴通過創新全球研發體系,實現了技術共享、全球研發、協同生產。

“經過艱難轉型發展,我們認識到,一流設備需要一流人才來管理,一流企業更需要一流人才來建設。”在持續創新過程中,譚旭光深刻意識到,買技術不如買人才,買人才不如建平臺。搭建全球化平臺,利用全球人才資源,成為濰柴人才創新戰略的鮮明註腳。

多年以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濰柴始終保持研發的高投入,累計投入150多億元,每年研發佔比超過5%,達到國際領先企業水平,營造了生機勃勃的創新氛圍,也支撐著濰柴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

為全面打造最優的創新生態,濰柴建立了工程技術、科學技術與基礎研究“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能力體系;暢通研發人員發展通道,建立以成果論英雄的考核評價機制,重獎科技人員和創新成果;自上而下建立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氛圍,大力倡導實踐“不爭第一 就是在混”“一天當兩天半用”等優秀創新文化……這些措施極大地鼓舞了科技創新人才向著全球一流目標、向著更高的科技高峰發起挑戰。

“我們就是要用最好的平臺、最高的收入、最嚴的考核,實現優勝劣汰,讓所有能幹事、幹成事的人贏得尊重和舞臺。”譚旭光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