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圖片來自@海爾文化

海爾首創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以其對傳統經典模式的顛覆性創新,在物聯網時代,再次引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4月26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埃裡克·馬斯金來到海爾,瞭解他一直想要的東西——“人單合一”管理模式。

2007年,埃裡克·馬斯金憑藉《納什均衡和福利最優》論文與其他兩位美國經濟學家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調研海爾後,埃裡克·馬斯金表示,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海爾對員工的激勵措施,能讓每個員工都參與公司的改進和發展中來,這在全世界大公司都是難能可貴的。

除了對海爾內部創業精神的讚賞,埃裡克·馬斯金還將張瑞敏的哲學理念同自身的機制設計理論相結合,肯定了兩者的一致性,海爾整個企業和員工以用戶需求為一致目標,這種上下一致目標也是他的機制設計理念一直在尋找的“內核”。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圖片來自@海爾文化

經過多年實踐,在“人單合一”理論的驅動下,海爾已經從傳統家電產品製造企業轉型成為開放的創業生態,2018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達到2661億元。生態收入達151億元。

儘管如此,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的最多的卻是——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張瑞敏對於“自我顛覆”有一個更淺顯的解釋:雞蛋從外面打破只是人們的食物,但從內部打破就會是新的生命——“人單合一”砸組織。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也非常欣賞這句話,學習海爾深入佈局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

用財經作家秦朔的話說:張瑞敏的海爾史,上半場創造了一個世界級家電名牌,下半場創造了一個獨創性管理模式,也就是“人單合一”。上半場功成名就,下半場自我顛覆,“去海爾化,留海爾魂”。他的努力不僅讓海爾不斷煥發新的生機,也引起了全球管理學界的極大興趣。

哈佛大學商學院在3年內兩次把“人單合一”模式的創新案例引入MBA課堂,寫入哈佛案例教材。“人單合一”模式也被哥倫比亞大學案例研究專家稱為繼福特模式、豐田模式之後,工業管理領域的第三次革命。

“人單合一”砸組織

海爾35年的發展之路,張瑞敏不是在追求做大做強之“果”,而是不斷向企業立足之本追問“因”之所源。

在張瑞敏看來,所有的企業,都不要說自己成功。“永遠沒有成功這個詞,因為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但時代在不斷變化,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可能永遠踏準時代節拍。”

1985年,張瑞敏鐵錘砸冰箱,家喻戶曉。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圖片來自@海爾文化

2005年9月,他提出“人單合一”砸組織。

張瑞敏走上了一條艱苦卓絕的自我革命之路。簡言之,“人”是員工,“單”是用戶價值,“人單合一”是把員工和用戶結合到一起,讓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

一位海爾員工在網上留言稱,張瑞敏其實在上世紀就有對人單合一的構想,建立了自主管理班組是最早的“人單合一”,也是讓員工自己決定怎麼幹,發揮創造性。比如有一個做冰箱門封條的自主管理班組,過去的習慣是上班後通上電加熱40分鐘再開始工作。實行自主管理班組制度後,為了提高效率,員工之間商量,輪流每天早來40分鐘先加熱,這樣大家來了以後就可以直接進入工作。

這個看似簡單的調整,實際上是海爾“人單合一”變革的一個註腳。

海爾“人單合一”模式被研究者比喻為海爾版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是員工由經濟人變成自主人;二是科層制變成自組織,將決策權讓渡給員工;三是企業付薪變成用戶付薪。同時,企業變成扁平化創業平臺,裂變出幾千個自主創業小微。

張瑞敏解釋:“人單合一”的人是員工,單是用戶,以用戶為中心是海爾最早的基因。提起當年“砸冰箱”事件,他說,海爾為什麼不能用質量好的產品來尊敬顧客?

現在,用戶需求成為海爾產品方向,並且用戶全流程參與產品設計研發,“用戶驅動”成為海爾創客的原動力。

“人單合一”精髓在於:從傳統經典模式的“股東價值第一”顛覆為“人的價值第一”。

在張瑞敏看來,人的價值第一,是“人單合一”模式的前提,對內的“人”從執行者員工變成自主人創客,對外的“單”從匿名顧客變成終身用戶,“合一”,即創客彰顯的價值與其創造的終身用戶的價值的大小合一。

在這種激勵機制下,不僅能實現產品成本、質量、交貨期的升級,還能更好地立足用戶體驗實現質量標準的更新;製造小微搶入製造鏈群后,可以實現與用戶需求、用戶體驗的零距離。

在海爾“人人都是CEO”理念的推動下,雷神筆記本小微的成功案例引人注目。三個“80後”創客整理出目標用戶的需求痛點情況,在海爾平臺資源的支持下從僱傭者變成“自主人”,最終為遊戲愛好者提供了性價比極高的遊戲本,僅用三年時間就實現企業估值12億元,掛牌上市“新三板”。

可以說,如果沒有自由的思維方式主導和員工管理領域的解放,那麼雷神筆記本小微的創業奇蹟也必然不會存在。

“我很高興看到機制設計在海爾實踐,海爾依靠用戶價值驅動把員工變成創業者,自主做出重要決定,從而激勵員工創新,同時賦予員工主要決策權,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埃裡克·馬斯金認為,成功的大企業能夠讓員工的目標和組織的目標一致,海爾的目標是用戶滿意度,海爾的模式讓每個員工都為用戶滿意度而努力奮鬥,這符合機制設計理論的初衷。

四個諾獎理論的實踐

實際上,前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是張瑞敏面對面交流過的第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第一位是奧利弗·哈特,2016年的得主。哈特以“不完全合約”的研究成果獲獎。

第二位是讓·梯若爾,2014年的得主。梯若爾的獲獎理由是“對市場力量和監管的分析”。

第三位是羅默,2018年的得主。羅默用內生增長理論打開現代經濟“增長黑箱”。

梯若爾打開了阻礙市場效率的“制度黑箱”,哈特打開了企業內部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黑箱”,羅默剛剛打開的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黑箱”。而張瑞敏試圖打開所有黑箱,就用一把鑰匙——“人單合一”。

梯若爾用雙邊或多邊市場理論打開制度黑箱,張瑞敏與他交流的時候講到海爾的生態模式,梯若爾發現,海爾的生態說已經突破了“每一個邊”的邊界,沒有“邊”了。平臺尚有邊,生態則是無界的。

哈特用不完全合約解釋剩餘控制權的難題,張瑞敏告訴他,海爾採用的是“創客所有、 用戶付薪”,創客所有意味著,創客既是資方也是勞動者,合二為一了。因為在人單合一模式下,創客小微必須引入風投,風投進來的前提是創客要跟投。用戶付薪則解決了剩餘控制權的歸屬,企業沒有剩餘控制權,控制權在用戶手中,創客(員工)通過與用戶的“人單合一”實現了完全契約。

羅默用內生增長理論打開現代經濟增長黑箱,這個黑箱是新古典經濟學遺留下來的,即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除了資本和勞動以外,還有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卻不清楚,是個黑箱。羅默認為知識可以靠投資獲得,知識反過來又增強了投資的作用。一個企業、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都可以用這個理論實現持續增長。張瑞敏認為,企業理解內生增長不能理解為“企業內部增長”, 而是應該把每個人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每個人內在的潛力都是無窮的,潛力的激發不是靠企業(上級)激勵,而是應該讓用戶直接激勵他。這就是“人單合一”。

以海爾金控在生物醫療平臺上孵化的小微企業血聯網為例,這家企業正準備在科創板上市。據海爾集團海爾模式研究院副院長鬍國棟介紹,這家企業的小微主之前是做儲存血液的冷櫃,在海爾創客文化的激勵和平臺支持下,他發現自己不但可以賣冷櫃,甚至可以做行業的整套解決方案,圍繞血液、血站、醫院、病人整個流程的服務管理、標準制定等。

他表示,連張瑞敏都曾感慨,沒有想過海爾能做生物醫療,而且還能做這麼好,還能在科創板上市。這也體現了海爾模式的價值所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戰略管理系主任路江湧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長期關注者,他用“目、團、機”三個字概括“人單合一”理論的精髓,“目”指目標,“團”指團隊,“機”指機制,在海爾,自創業是目標,自組織就是團隊,自驅動就是機制,三者合一,“人單合一”的生態就建立了。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圖片來自@海爾文化

路江湧表示,“目、團、機”就是一個鏈群生態,每一個個體都是這個生態上的一個節點,鏈群縱橫生態一個是創單鏈群、一個是體驗鏈群,最終目標是要創造用戶終身價值或者提升用戶終身價值,對企業來說就是實現鏈群共創價值。

其實,鏈群生態是物聯網思維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深刻應用,在海爾,物聯網不僅包含物之間的聯網,本質上是人和人的連接,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快速響應。

讓每位員工成為“成功者”

其實,人單合一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海爾在上世紀80年代首創的日清管理法(日事日畢、日清日高)被很多中國企業學習,有的企業甚至連標語口號都完全照搬海爾的,但日清管理法的精髓卻很難被複制,這個精髓是“下道工序是用戶”。

在海爾的發展歷程中,日清管理法也不斷升級。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日清管理法已經升級為信息化即時顯示的平臺,支持人單合一模式動態優化。

2010年,張瑞敏在與一位專家談到“怎樣把每個人變成經營體”時這樣說。當時有人質疑海爾的“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違背了科斯理論,交易成本太高。張瑞敏說,“我當時覺得互聯網會降低交易成本,但還沒有想得這麼透徹。現在發現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說我們最最終端的那個銷售員會揹負一個損益表,進的貨賣出後必須能夠增值,除了交夠公司的利潤、掙夠自己的費用,剩下的超利部分可以分成。我要每天對他日清,這一點在過去根本做不到,現在卻很簡單,發個短信就行。”

“我就要最後的結果——你今天賣了多少,賺了還是虧了,有異議可以再到系統裡查。這樣,很多事情可以讓員工自主。”

“比如說費用問題。一般企業都是按照職務決定享受的待遇,現在我們是根據銷售來決定花銷,但最後要算帳,如果沒有掙出這個錢來,就在當事人的損益表裡算他的庫存。這樣,員工不會成天來審批應該坐什麼樣的飛機、住什麼樣的賓館,自己都會算。”

2019年,海爾通過一步一步的管理實踐,不但讓更多用戶的價值主張得到滿足和延伸,也讓德魯克人人都是CEO的願景成為現實。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出路藏在這裡

圖片來自@海爾文化

目前,海爾整個大平臺上已經孵化出數千個小微,去年,海爾集團實現全年生態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75%,在全球擁有14個研發基地、25個工業園、122個製造工廠、106個營銷中心。

此外,人單合一模式在美國通用電氣家電(GEA)、意大利Candy公司、日本三洋等併購企業中得到較好複製。

2016年,海爾併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GEA),並激活這條休克魚。張瑞敏對GEA員工說:“我不是你們的領導,我和你們的領導都是一個人——用戶。”

目前,海爾所有產品“無交互,不開發”。2018年,海爾交互開發出30多類2000多個型號的新產品。

美國通用電氣家電(GEA)與用戶交互出的製冰機和披薩烤箱,在當地成了爆款產品。美國《大西洋》月刊認為,其“將靈活的製造商精神帶入產品設計過程”。

在當下的社會大變局時期,中國企業怎樣才能更好發展?張瑞敏給出的答案是“自以為非“,按照張瑞敏的想法,企業要達到三無境界——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

“時代,我們必須跟蹤,必須遵循、必須根據時代來改變,我們不可能要求時代跟著我來改變,所以我們就以時代為師、為是,以我們自己為非”。張瑞敏說。

去年末,張瑞敏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我一直努力探索企業管理創新,目的是把海爾由傳統企業變成自主創業平臺,讓海爾每位員工像我當年一樣,都有機會成為今天這個偉大時代的成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