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麓山遇见蔡锷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少年时候读毛泽东的《送纵宇一郎东行》“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我就对岳麓山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有朝一日能去登临揽胜,看看那里的毓秀风光、山川奇气。

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到长沙一行,期间游览了闻名遐迩的马王堆、天心阁等名胜;到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实地体会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到识字岭,凭吊感悟杨开慧烈士家国天下及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之后,我去登了岳麓山,瞻仰了麓山寺碑和屈子祠,读那幅“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参观岳麓书院,感受湖湘文脉传承千年的精深文化,探寻“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深层文化基因。

我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岳麓山上,遇见了一位我心目中从小就崇敬的英雄,中国近代史上久负盛名的爱国将领和革命家——蔡锷将军。当然,说遇见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与将军萧条异代,他于1916年病逝,至今已逾百年,准确地说,我是遇见了蔡锷墓。至于说“竟然”,是因为在这之前,我虽然大致了解将军的生平,知道这颗闪亮的将星在他34岁的时候就早早地殒落了,却不知道他最后归葬到了长沙的岳麓山。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邵阳,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领袖。

他12岁考取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17岁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起义,失败后改名为“锷”,立志“流血救民”,后又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将军本是湖南人,但他在云南的知名度似乎更高一些,因为他短暂的一生做的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都与云南有关。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与李根源、唐继尧等人一道,领导了“重九起义”,推翻清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另一件是护国讨袁,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的护国运动。今天昆明的护国路、护国纪念碑还保留着这一事件的历史印记。因为这些缘故,很多人甚至以为他就是云南人,但我觉得把他列为云南的“乡贤”之一,亦无不可。

我小的时候,就听祖父讲过不少蔡锷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估计出生在辛亥革命年的祖父,也应该是他的粉丝吧。祖父跟我讲过一个蔡锷“骑马”的故事:小蔡锷有一年骑在父亲的肩上去参加“童子试”,考官见他骑在父亲的肩上,就出上联:“子将父作马”,蔡锷一跃而下,应声对到:“父望子成龙。”还有一个蔡锷讨风筝的故事:说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料风筝落到了县衙院中,他和小伙伴们去找知县讨风筝,知县出来见是蔡锷,听说他小小年纪却擅长对对子,想考考他,要和他对一联,对上了才还风筝。蔡锷同意,于是知县出了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这多少有点嘲弄调侃甚至以大欺小的意思。谁知蔡锷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吟出下联:“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说到这里就打住不说,知县催问,蔡锷笑答:如果你把风筝还给我,我就用“廉”(唯有公廉);如果不还,我就用“贪”(唯有公贪)。知县听了,就赶紧把风筝还给了他们。蔡锷不仅讨到了风筝,还以牙还牙,对知县的嘲弄进行了还击。这些轶闻趣事,体现了童年蔡锷的机智勇敢和敏捷过人的才思,那个时候,我常常把他与孔融联系在一起。

后来我听祖父讲,长大后的蔡锷从日本留学归来成了一名将军,来到昆明。他以身作则,纪律严明,脚穿长靴,腰挎马刀,跃马扬鞭,英姿勃勃,战则胜、攻则取,指挥若定,深受部属爱戴,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于是,他的形象又让我常常与岳飞、关羽、赵云、秦琼那些古代的名将联系在一起,每每想起,就会想起传统小说和评书中“白马银枪素罗袍”、“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擎天驾海,义薄云天”、“万夫不挡之勇”之类的描述和词语。

再后来我稍大一点,在村边的晒谷场上看了那部蔡锷与小凤仙爱情故事的露天电影《知音》。那首“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主题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赚去了少不更事的我童年时候的不少眼泪,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银幕上小凤仙在得知将军病逝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毁琴谢知音。后来我知道,当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恢复帝制,将军决心武力讨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在小凤仙的帮助下从北京逃离袁世凯软禁的魔掌,经日本、香港、越南辗转回到昆明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起义,随后起兵北伐讨袁,与北洋军血战于四川泸州,其后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不得已取消帝制,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小凤仙帮助蔡锷,有专家还在存疑。而“毁琴谢知音”的情节,也许附会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那段“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带有演义的成份,但它无疑给将军的戎马生涯增添了不少传奇浪漫色彩,展示了他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英雄与美人,是一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知音》之所以打动人,除了蔡锷大智大勇的人格魅力外,还因为它将重大历史事件中特定历史人物面对大是大非生死抉择时的高超智慧、喜怒哀乐展示给观众,让人们看到了英雄人物的侠骨柔情。人生最是伤别离,看似无情最有情。在苍生大爱面前,英雄人物的儿女私情显得更加沉重和扣人心弦。据说将军病逝后,小凤仙送过一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作者用三国时的儒将周瑜和隋唐时的李靖来比喻逝者,将红拂救李靖的典故嵌入其中,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小凤仙的特殊身份。如此看来,小凤仙不仅帮助过蔡锷,还真真是将军不折不扣的知音。

顺着岳麓山西麓往上,穿过岳麓书院,经过爱晚亭、麓山寺,爬到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顺着高大的石级就上到蔡锷墓坪了。1917年4月12日,北京国民政府在此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并修筑墓园。墓冢以花岗岩砌成,上为四棱形花岗岩石碑,高约六、七米,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镶青石护栏24块,刻有谭延闿等当时各省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墓前有祭台、香炉、石鼓等礼器。四围广植松柏、古枫、香樟,朴实而庄严。墓坪之下麓山寺一侧是墓庐,有孙中山先生的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中山先生用东汉的班超和马援给他盖棺定论,其哀荣之盛,堪称民国第一人。

清风袭来,松涛阵阵,历史已经远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作为一位历史正面人物,后人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他治军强调的“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自不必论,不仅适用于军人,也适用于常人。他从小胸怀大志,刻苦学习,与时俱进,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为云南启迪民智,乃至后来成为“民主堡垒”奠定基础。护国运动,他首倡义帜、起兵反袁,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后又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强大进攻,最后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干和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奋斗牺牲精神,以及“流血救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都值得后人弘扬与学习。

早年读过一副对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气势磅礴,意蕴深远,回味无穷。此联悬于四川泸州叙永县雪山关南寨门上,据说是将军当年率军至雪山关,与部下一名支队长合撰的。这名支队长深受他的影响,一生追求真理、为国为民、奋斗终生,多年后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和全国人大委员长,他的名字叫朱德。

至此,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两位身着戎装的年轻将军不为军阶和级别所限,惺惺相惜、诗唱酬答;另一则是一位“白马银枪素罗袍”的俊美将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横枪跃马,往来驰骋于军旗猎猎的百万军中……

(文/赵康 2018年中秋定稿于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