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嶽麓山遇見蔡鍔

嶽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少年時候讀毛澤東的《送縱宇一郎東行》“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我就對嶽麓山產生了濃厚興趣,期待有朝一日能去登臨攬勝,看看那裡的毓秀風光、山川奇氣。

今年夏天,我有機會到長沙一行,期間遊覽了聞名遐邇的馬王堆、天心閣等名勝;到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實地體會青年毛澤東的博大胸襟;到識字嶺,憑弔感悟楊開慧烈士家國天下及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之後,我去登了嶽麓山,瞻仰了麓山寺碑和屈子祠,讀那幅“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參觀嶽麓書院,感受湖湘文脈傳承千年的精深文化,探尋“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深層文化基因。

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嶽麓山上,遇見了一位我心目中從小就崇敬的英雄,中國近代史上久負盛名的愛國將領和革命家——蔡鍔將軍。當然,說遇見是不準確的。因為我與將軍蕭條異代,他於1916年病逝,至今已逾百年,準確地說,我是遇見了蔡鍔墓。至於說“竟然”,是因為在這之前,我雖然大致瞭解將軍的生平,知道這顆閃亮的將星在他34歲的時候就早早地殞落了,卻不知道他最後歸葬到了長沙的嶽麓山。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邵陽,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福岡,是我國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領袖。

他12歲考取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17歲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回國參加起義,失敗後改名為“鍔”,立志“流血救民”,後又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將軍本是湖南人,但他在雲南的知名度似乎更高一些,因為他短暫的一生做的兩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都與雲南有關。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與李根源、唐繼堯等人一道,領導了“重九起義”,推翻清朝在雲南的反動統治;另一件是護國討袁,領導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的護國運動。今天昆明的護國路、護國紀念碑還保留著這一事件的歷史印記。因為這些緣故,很多人甚至以為他就是雲南人,但我覺得把他列為雲南的“鄉賢”之一,亦無不可。

我小的時候,就聽祖父講過不少蔡鍔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估計出生在辛亥革命年的祖父,也應該是他的粉絲吧。祖父跟我講過一個蔡鍔“騎馬”的故事:小蔡鍔有一年騎在父親的肩上去參加“童子試”,考官見他騎在父親的肩上,就出上聯:“子將父作馬”,蔡鍔一躍而下,應聲對到:“父望子成龍。”還有一個蔡鍔討風箏的故事:說有一次蔡鍔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不料風箏落到了縣衙院中,他和小夥伴們去找知縣討風箏,知縣出來見是蔡鍔,聽說他小小年紀卻擅長對對子,想考考他,要和他對一聯,對上了才還風箏。蔡鍔同意,於是知縣出了上聯:“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這多少有點嘲弄調侃甚至以大欺小的意思。誰知蔡鍔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吟出下聯:“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說到這裡就打住不說,知縣催問,蔡鍔笑答:如果你把風箏還給我,我就用“廉”(唯有公廉);如果不還,我就用“貪”(唯有公貪)。知縣聽了,就趕緊把風箏還給了他們。蔡鍔不僅討到了風箏,還以牙還牙,對知縣的嘲弄進行了還擊。這些軼聞趣事,體現了童年蔡鍔的機智勇敢和敏捷過人的才思,那個時候,我常常把他與孔融聯繫在一起。

後來我聽祖父講,長大後的蔡鍔從日本留學歸來成了一名將軍,來到昆明。他以身作則,紀律嚴明,腳穿長靴,腰挎馬刀,躍馬揚鞭,英姿勃勃,戰則勝、攻則取,指揮若定,深受部屬愛戴,被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於是,他的形象又讓我常常與岳飛、關羽、趙雲、秦瓊那些古代的名將聯繫在一起,每每想起,就會想起傳統小說和評書中“白馬銀槍素羅袍”、“身長八尺,腰大十圍”、“擎天駕海,義薄雲天”、“萬夫不擋之勇”之類的描述和詞語。

再後來我稍大一點,在村邊的曬穀場上看了那部蔡鍔與小鳳仙愛情故事的露天電影《知音》。那首“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主題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賺去了少不更事的我童年時候的不少眼淚,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銀幕上小鳳仙在得知將軍病逝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毀琴謝知音。後來我知道,當年袁世凱倒行逆施、恢復帝制,將軍決心武力討袁,“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在小鳳仙的幫助下從北京逃離袁世凱軟禁的魔掌,經日本、香港、越南輾轉回到昆明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起義,隨後起兵北伐討袁,與北洋軍血戰於四川瀘州,其後各省紛紛響應,袁世凱不得已取消帝制,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小鳳仙幫助蔡鍔,有專家還在存疑。而“毀琴謝知音”的情節,也許附會了俞伯牙與鍾子期那段“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帶有演義的成份,但它無疑給將軍的戎馬生涯增添了不少傳奇浪漫色彩,展示了他風流倜儻的儒將風度。魯迅先生有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英雄與美人,是一個永遠也談不完的話題。《知音》之所以打動人,除了蔡鍔大智大勇的人格魅力外,還因為它將重大歷史事件中特定歷史人物面對大是大非生死抉擇時的高超智慧、喜怒哀樂展示給觀眾,讓人們看到了英雄人物的俠骨柔情。人生最是傷別離,看似無情最有情。在蒼生大愛面前,英雄人物的兒女私情顯得更加沉重和扣人心絃。據說將軍病逝後,小鳳仙送過一副輓聯,當時傳遍天下:“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作者用三國時的儒將周瑜和隋唐時的李靖來比喻逝者,將紅拂救李靖的典故嵌入其中,巧妙含蓄地表達了小鳳仙的特殊身份。如此看來,小鳳仙不僅幫助過蔡鍔,還真真是將軍不折不扣的知音。

順著嶽麓山西麓往上,穿過嶽麓書院,經過愛晚亭、麓山寺,爬到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順著高大的石級就上到蔡鍔墓坪了。1917年4月12日,北京國民政府在此為將軍舉行了國葬並修築墓園。墓冢以花崗岩砌成,上為四稜形花崗岩石碑,高約六、七米,正面嵌銅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周鑲青石護欄24塊,刻有譚延闓等當時各省軍政首腦撰寫的銘文和輓詩。墓前有祭臺、香爐、石鼓等禮器。四圍廣植松柏、古楓、香樟,樸實而莊嚴。墓坪之下麓山寺一側是墓廬,有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中山先生用東漢的班超和馬援給他蓋棺定論,其哀榮之盛,堪稱民國第一人。

清風襲來,松濤陣陣,歷史已經遠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作為一位歷史正面人物,後人能夠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他治軍強調的“宜忠國家,宜敦信義,宜重儉樸,宜守紀律,宜尚武勇”自不必論,不僅適用於軍人,也適用於常人。他從小胸懷大志,刻苦學習,與時俱進,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在任雲南都督期間,大力推行新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受軍民愛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始終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原則立場,為雲南啟迪民智,乃至後來成為“民主堡壘”奠定基礎。護國運動,他首倡義幟、起兵反袁,體現了“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後又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強大進攻,最後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出過人的軍事才幹和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奮鬥犧牲精神,以及“流血救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這些都值得後人弘揚與學習。

早年讀過一副對聯:“是南來第一雄關,只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

氣勢磅礴,意蘊深遠,回味無窮。此聯懸於四川瀘州敘永縣雪山關南寨門上,據說是將軍當年率軍至雪山關,與部下一名支隊長合撰的。這名支隊長深受他的影響,一生追求真理、為國為民、奮鬥終生,多年後成了共和國的開國元帥和全國人大委員長,他的名字叫朱德。

至此,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場景:一個是兩位身著戎裝的年輕將軍不為軍階和級別所限,惺惺相惜、詩唱酬答;另一則是一位“白馬銀槍素羅袍”的俊美將軍,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橫槍躍馬,往來馳騁于軍旗獵獵的百萬軍中……

(文/趙康 2018年中秋定稿於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