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李秀成為何不自立門戶?

ruboliang


既然連我們都會產生這個疑問,洪秀全自然會防著這手。讓我們看看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後期的遭遇,試著找出其中的緣由。

拒絕石達開召喚,留守洪秀全陣營

太平天國早期,權利的遊戲是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玩家在玩的。此時李秀成還沒有入局,就不必贅述了。

李秀成開始入局,是在1857年石達開出走後開始的。

當時,石達開試圖拉陳玉成和李秀成一起走。

雖然李秀成心底敬佩石達開,依然拒絕了石達開的召喚,留在了洪秀全陣營。

備受尊敬的石達開出走後的表現,讓李秀成對“出走”之類的自立門戶保持謹慎態度。

初受重用,就犯忌諱

由於石達開離開,“朝中無佐政之人”,洪秀全開始啟用陳玉成、李秀成。陳玉成是正掌率、李秀成是副掌帥。

不過,一入局的李秀成就“觸犯龍顏”,他上書洪秀全,要洪秀全召回石達開,奪去洪家兄弟洪仁打、洪仁發的權利。洪秀全大怒,幸虧情勢緊急,外加眾人求情,才作罷。不過,這件事也給彼此心裡埋下了結,也讓他得罪了洪家兄弟,李秀成後來說洪秀全“為讒言所惑”、“君臣相疑”,或許此時就已經埋下伏筆。


李秀成一早就得罪了洪家兄弟,埋下了被嚴加猜忌、防備的伏筆。

剛有地盤,就被忌憚

在1857-1859年間,李秀成和陳玉成協同作戰,支撐局面。不過,用李秀成的話說“那時英王名顯,我名未成”,當時主要的地盤都是陳玉成掌握,李秀成只有桐城附近的地盤。

三河鎮大捷後,李秀成逐漸在浦口一帶有了自己的地盤。

不過,在這段時間,在韋俊、李昭壽叛變過程中,李秀成部和陳玉成部都發生了一些衝突。李秀成是希望爭取韋俊和李昭壽,而陳玉成則採取相對強硬的態度。李秀成對叛變者的友好態度,很難讓洪秀全沒有戒心。

果然,此後,李昭壽勸降李秀成的信件被天京官兵截獲。洪秀全開始明顯防備李秀成,他扣留李秀成的母親和家屬做人質,並不許李秀成渡河返回。

幸虧李秀成在內無軍餉,外無援軍,近乎被孤立的情況下數戰有功,才打消了洪秀全的疑慮,洪秀全加封李秀成為忠王,“萬古忠義”。可是,李秀成卻“懸印月餘”,上奏洪秀全,表示需要加賞配合他作戰的若干捻軍將領才能受封。洪秀全應允。

李秀成作為一方大將,極力搞好關係,安撫各部人心自然是份內之事,這使他在軍內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可是,對於本就猜忌他的洪秀全來說,或許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進取蘇浙,勢力大漲

隨後,在進取蘇州等地後,李秀成逐漸開始勢力大漲。

由於蘇浙地區富庶,李秀成瞬間成了超級土豪。後來,李秀成返回天京時,發現有許多難民,而天朝府庫卻沒有足有錢糧安置,李秀成自掏腰包,安撫了這些難民!

可見,此時的李秀成,是真正的富可敵國了。

而李秀成這段時間,表現除了傑出的治理才能。他採取“古制”,妥善安撫百姓,發展經濟,使得當地局面得到了穩定。蘇州甚至有百姓為他立碑。

李秀成深得民心。對手想辦法抹黑他,急切殺他,是有理由的。

此時,李秀成初步具備了“自立門戶”的條件。

救援安慶,李秀成被質疑,君臣互疑

由於上游安慶吃緊,天京連續發出救援上游的命令。

在救援安慶之戰中,李秀成的表現使得他背上了“不顧大局”的罵名,也使得李秀成和洪秀全“君臣互疑”。

但是,我認為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甚至險些起到了“解救安慶”的作用。

第一個算盤:李秀成沒有在接到命令就立刻回援安慶。當時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當時,太平軍已經攻取蘇常,李秀成的計劃是,攻取上海後,截取關稅,再高價從洋人處購買輪船,再回頭上游,解上游之圍。

這個想法當時是有道理的,當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尚未簽訂,李秀成有理由認為他以高價是可以買到洋人的輪船的。


。北方,英法與大清大打出手,上海,英法卻協助清軍防守,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二個算盤:圍魏救趙。安慶保衛戰中,有兩個“圍魏救趙”。一次是陳玉成和李秀成一起進軍湖北,試圖攻武昌解安慶之圍,失敗。

另外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圍魏救趙”失敗後,李秀成對杭州的進攻。當時,清朝屢次下詔要曾國藩解救杭州。


曾國藩不為所動,“但求立腳之穩定,不論逆氛之增長”,堅決不撤安慶之圍,使得李秀成雖然攻取杭州,但調動湘軍的目的未達到。

這段時間,洪秀全和李秀成的“君臣互疑”達到了新的高度。

由於君臣猜忌,李秀成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

在李秀成進軍湖北期間,陳坤書把蘇州搞得烏煙瘴氣、破敗不堪。陳坤書避李秀成去了常州。可是,陳坤書離開後,卻沒有收到任何處罰,後來還通過賄賂封了王。

一支軍隊要保持有效的統一指揮,一定要賞罰分明,團結一致。可是,由於君臣互疑,李秀成已經無法有效對自己的軍隊嚴明賞罰,軍隊逐漸失去了凝聚力。

足見,此時,由於君臣互疑,李秀成手下大將開始出現了分裂。

“強幹弱枝”,李秀成指揮困難

1862年,洪秀全開始濫封王。陳玉成、李秀成手下大將都封王。

此後,李秀成開始出現了指揮困難的局面。

不得已,李秀成發出了“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的口號號召三軍。顯然,此時空洞的口號實在效果有限了。

“愚忠”天王的天京保衛戰

對於天京保衛戰的組織,李秀成的分析是:湘軍有水師之利,以逸待勞,補給不斷,想要急切之間擊敗敵人很難。應把蘇浙的錢糧運入天京,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大軍先穩定東線戰場,等到湘軍師老兵疲之後,再一舉解圍。

當初,太平天國初定天京時,楊秀清就對身邊的江南、江北大營採取守勢,足足等了3年,到1856年才一舉擊破江南、江北大營。

洪秀全對李秀成建議的否決,恐怕還在於骨子裡對李秀成的不信任!


可是,洪秀全並不打算像當初容忍楊秀清一樣放李秀成穩定自己的根據地。他嚴詔拒絕,“再不奉詔,國法難容”!李秀成只得帶兵回救。

為了打消天王的猜忌,李秀成又把家屬送入天京,並把蘇浙等地城池都交給了部下大將。

隨後,不論在天京和蘇州,天王與李秀成都猜忌不斷,李秀成天京之圍沒能解除,蘇浙根據地也不斷喪失。

這段時間,洪秀全正式封李秀成“真忠軍師”,各王都歸他調遣。可是,太平天國已經覆滅在即,人心各散,這樣的任命還有何意義呢?

此時,連李世賢都意識到不應該再“愚忠”,而應該“自立門戶”了。在蘇州失手後,李世賢曾力勸李秀成不要回天京,要另求打算。李秀成拒絕,甚至,由於害怕李世賢強硬挽留,“逃走”,迴天京。

力保幼主,被俘遇害

由於洪秀全拒絕“讓成別走”,天京逐漸不支。

天京城破時,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把自己的戰馬給了幼天王,而自己只乘劣馬。

終於,被俘遇害。

從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李秀成之所以不會“自立門戶”,有主客觀的原因。

從李秀成的表現看,尤其最後把好馬給幼天王,導致自己遇難。可見,至少在當時,李秀成確實是忠於天王父子的。



只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他本人究竟有無“自立門戶”之心,會不會在條件允許事時“自立門戶”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主觀上,李秀成對於自立一定是極端謹慎的。

主觀上:

石達開的出走,就是一部鮮活的教材。石達開,李秀成最佩服的人物之一。李秀成與石達開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擅長軍事指揮;擅長地方治理,能夠不被宗教等限制,採取務實的治理手段;擅長安撫人心;有很高的威望!

可是,振臂一呼,雲集者眾的石達開在出走後,表現慘不忍睹,一直混得不好。那些當初追隨石達開的將領都紛紛回來!李秀成是聰明人,也是務實的人,他當然會引以為戒。

客觀上:

洪秀全長期對李秀成的壓制、制衡,使得李秀成並不具備“自立門戶”的條件。

在經略蘇浙後,表面上李秀成有錢有槍有地盤。可是洪秀全的猜忌使得連陳坤書這樣的老部下都能不服調遣,何況那些剛從石達開部回來的部將們呢?

而“濫封王”,甚至使得各王不論大小,紛紛擁兵自重,李秀成連統一指揮都難以做到,又如何“擁兵自重”呢?

可以說,洪秀全是成功的,他的制衡之術避免了李秀成“自立門戶”,可是,代價是:太平天國失去了統一指揮,最終滅亡。

李秀成最後說,太平天國的破滅,“實由洪姓自取”,洪秀全絕非成大業之主,李秀成應該早就感到了。可是,他又能怎麼樣呢?他只能竭盡全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輔佐洪秀全,保護幼主```



在被俘後,他依然在想辦法制止湘軍對舊部的屠殺,希望能放廣西老兄弟回家```可是,這卻成了“投降乞憐”的“罪證”。

做實事、說實話,很容易被猜忌、誤解;可是,社會競爭環境又是如此現實,如果不能務實、踏實地做事實、說實話,齊心奮鬥,又怎麼可能不斷取勝呢?

幸虧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選擇,都比他幸運。我們完全可以:遠離那些價值觀扭曲的傢伙。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柱石之一,1856年發生的天京變亂,導致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被殺,翼王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天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機,洪秀全只好在挫子中拔將軍,提拔親信蒙得恩為正掌率,又提拔年輕將領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由於有了陳玉成、李秀成二人加入領導層,太平天國總算有了些起色。李秀成和陳玉成都是廣西藤縣客家老鄉,但和陳玉成不同的是,他的升遷之路要艱難許多。李秀成在太平軍進兵永安之時加入,在春官丞相胡以晃手下當了一名聖兵。定都南京之後升任右四軍帥,把守太平門外親營。隨後又追隨石達開北上安徽,駐守桐城,並升任指揮。1857年石達開率部出走,李秀成沒有追隨,仍然固守桐城,洪秀全封他為地官副丞相。李秀成行軍打仗不如陳玉成,但政治水平很高,招降了被清軍追剿的捻首李昭壽,又派李昭壽為特使,招降了皖北捻軍張樂行、龔德樹等部十餘萬人,為此李秀成在其自述中自誇“安省得隱,實我之力也。”

李秀成派人聯絡陳玉成部,合攻桐城,殺敗清軍圍城將領秦定三、鄭魁士部,隨後破舒城,得六安,取得桐城大捷,太平軍在安徽的勢力得到極大鞏固。洪秀全大喜之下封李秀成為合天侯(封陳玉成為成天豫)不久又任命為副掌率。剛剛進入太平天國領導層的李秀成上奏進諫洪秀全“懇我主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仍重用翼王,不用安福王。”洪秀全正為石達開率十萬精銳出走而憤怒不已,李秀成勸諫不成反被革除一切爵位,後來迫天無人可用,朝中大臣又力諫之下,洪秀全才賞還了李秀成的爵位。1858年9月26日,李秀成與陳玉成在烏衣會師,大敗清將德興阿部,再次攻破江北大營。11月與陳玉成聯合捻軍在三河全殲湘軍悍將李續賓部,取得三河大捷。隨後太平天國實施“圍魏救趙”計劃,李秀成先揮師浙江,攻陷杭州,吸引包圍天京的清軍援助浙江,後迅速回軍,聯合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等太平軍將領於1860年5月5日二破江南大營,殺敗清軍悍將張國樑,清軍統帥和春兵敗自殺。自此,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不復存在,太平天國取得迴光返照般的空前大勝。洪秀全進封李秀成為忠王,並親書“萬古忠義”匾額予以褒獎。
1860年秋,太平軍發動第二次西征,李秀成與陳玉成兵分兩路沿長江而上,誰知陰差陽錯之下竟然沒有攻佔幾乎唾手可得的軍事重鎮武昌,李秀成轉而揮師從江西攻入浙江,攻佔杭州、無錫、蘇州等地,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的重要基地。李秀成還派兵攻佔上海,但遭到英法軍隊和華爾組織的洋槍隊抵抗,始終未能攻破上海。與此同時,天京的重要屏障安慶被湘軍圍困,英王陳玉成率部救援安慶失敗,安慶於1861年9月5日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的末日即將來臨。安慶失陷後不久,英王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賣,被俘而死,太平天國只剩下李秀成獨撐危局。1862年5月底,湘軍水陸並進,包圍天京,洪秀全下詔給在上海前線的李秀成,命他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領大軍回援,與湘軍曾國荃部在雨花臺激戰46日,始終無法取勝。李秀成大軍號稱六十萬,實際也有三、四十萬之眾,與曾國荃的三萬多湘軍交戰月餘卻無法取勝,完全是將驕兵疲,惜命愛財,所以才在雨花臺大戰中失利。之後李秀成又故伎重施,率大軍渡江殺向安徽,以吸引清軍回援。
不料皖省清軍實行各城堅持深溝高壘政策,避戰不出,加上連日大雨,太平軍士氣低落,疾疫頻生,缺糧斷草,李秀成“圍魏救趙”的計劃宣告失敗,只好返回天京,不久又趕赴蘇州,指揮江浙戰事。1863年12月4日,太平軍在蘇州以康王汪安鈞為首的數王與清將程學啟和常勝軍首領戈登密謀後叛變,殺掉慕王譚紹光,佔領蘇州。蘇州一失,天京危在旦夕,人在丹陽的李秀成輕騎返回天京,勸洪秀全“讓城別走”,以圖東山再起。在天京呆了十多年,過慣了好日子的洪天王懶鬼迷心竅,根本不接受李秀成的力諫,誕妄大言:“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洪秀全耍懶不走,李秀成無計可施,只好打起精神,與天京共存亡。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李秀成說是服毒自殺),朝臣們擁立洪天貴福為幼天王。7月19日,湘軍炸開太平門城牆,蜂擁而入。李秀成趁夜率千餘將士保護幼天王冒死突出重圍,並將戰馬讓給幼天王,並在戰亂中與之失散。李秀成在南京城外被一夥貪財的農民捉拿並扭送到清軍營地,在寫下七萬多字的《李秀成自述》後被湘軍統帥曾國藩斬首處死,時年42歲。關於李秀成在勸諫洪秀全放棄南京失敗之後為何不自立門戶,在他的自述中有記載“損國失邦,我受過其恩,不得不忠天王這點骨血,是盡我愚忠。”李秀成自知受恩深重,在國破城危之際,不忍心拋棄天國,以表忠心。況且情勢如此,即使自立門戶,讓城別走不過只是苟延殘喘而已,於是決心堅持到底,與國共存。


歷史茶坊


這得從太平軍內訌之後說起,太平軍中無人可用,急需提拔頭領,給了他機遇。沒有內訌,按常規遞升,他不可能這麼快成為主將。

內訌以後,洪秀全對異姓非常疑忌,李秀成這主將便十分難當。他犯顏直諫,要求革去洪仁發、洪仁達王爵,請回石達開,造成了與洪氏兄弟不可彌合的鴻溝。

封他為忠王,賜“萬古忠義”手書,不過是洪秀全一種安撫,是一種低級權術,意在用“忠”字鎖住他的靈魂。

那麼忠王李秀成為何不自立?我只能說他後來向清朝投降了,不過還是被砍頭了。從這點看他是有可能自立的,只不過手裡的籌碼還沒到自立的時候就死了。


昕昕冉冉的陽光


首先,李秀成在天京事變後,一躍而成為了太平天國軍事上的中流砥柱。不過,也應當看到,中流砥柱不止他一根,除他外,還有陳玉成與楊輔清等軍事將領。這些將領都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是同他相互合作又制衡的。而李在二破江南大營之前手中的兵力不到陳的三分之二。所以自立門戶當然是不明智的選擇。



其次,陳玉成死後,李的實力的確膨脹了。洪秀全自然十分著急,所以想了一個“眾建諸王少其力”的餿主意,為了削弱李的力量,洪一口氣封了上千個王子,這些王子互相分裂爭鬥,讓李威信大失。李也無法自成一戶了。



最後,洪對李的提拔和幫助也不可忽視。李能崛起有他自己的努力不假,可是洪的認可與加封也讓李有了躋身於上層政治中樞的資本。李在骨子裡是對洪有感恩之心的,這也是最後湘軍圍城,而李不願拋棄洪獨自離去的主要原因。忠王說到底還是“忠王”啊。


寒江閣一道人


這個問題真的不是問題,自立門戶不是想這樣做就能這樣做的,古代有很多本可以取而代之的名臣,但是他們選擇忠心自己的皇帝。

首先要看時機,太平天國後期湧現了兩位優秀將領,一位是陳玉成另一位是李秀成,他們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中流砥柱,但是卻不是他們兩話事,秦日綱也擁有一定的實力,他們相互制約,而且東王楊秀清的事還歷歷在目,洪秀全不是省油的燈。

其次,李秀成很忠心,他真的不適合黃袍加身,他上書洪,說不要只重用自己兄弟,應該任命一些有能力的人,但是反遭貶官,後來一樣用心用力的為洪排憂解難,大破清軍,破壞清軍江南大營。最後死守天京,對洪不離不棄,就算被俘,也不投降,最後被曾國藩下令處死殺,可以看出李的忠心。

綜上兩點,就知道李秀成是不會取而代之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