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撰写 | 吴轶雨

图片 | 莫伊如

截至11月11日18点35分,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的成交额已经超过了1800亿,远超2017年双十一节总成交额。其中,名为“天猫双11组委会”的微博号公布了一份男性购物的相关数据。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图源:网络)

数据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网友热议。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图源:网络)

在部分网友印象中,护肤品是属于女性的专属用品,在上述的72.3万件玻尿酸护肤品中,大部分应该都是给女性使用的。

性别刻板印象并不仅限于护肤这一件事上。今年十月份,京东美妆的快递盒上贴出了“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的广告文案,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男性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涂上口红的照片,以反对这样的刻板印象。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图源:网络)

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性别刻板印象”这个词并不经常出现。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许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不一样的生活

七点的闹钟一响,大二的何凡准时下床,睡眼惺忪地洗漱完后,把柜子上的水乳摆在自己面前,简单地拍在脸上。准备出门的时候,何凡随手抓了一件外套,但在选择鞋子的时候却犹豫了一会儿,不知道今天该穿哪双球鞋打球。

万豆也是一名大二学生。这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经十点半了。简单收拾了一下后便去洗脸了,在用完洗面奶后,万豆撕开了一片补水的面膜,小心翼翼地在脸上抚平。重新坐回自己位置上的时候,万豆打开了电脑,窝在椅子上看起了综艺。

在上述的故事中,何凡是一名大二女生,万豆是一名大二男生。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日常生活状态,但在外人看来,他们都过着和自己性别“相反”的生活。因为“不太一样”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他们受到了许多压力。

“对于我中性的打扮,我家里人的意见还挺大的。”何凡笑了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不是在球场上,何凡都只穿她的球鞋。而篮球,早就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他们老一辈的人会觉得我太像个男孩子了,认为女孩子就要有女孩的样子,不应该天天打篮球。”何凡进一步解释道,“比起球衣球鞋来说,他们会更喜欢我穿小裙子。” 相比于家人的多次劝告,来自外界的声音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她对记者说,“在外上厕所是我最尴尬的一件事。一次在校外餐厅吃饭,中途去了一趟洗手间,两个女生看见我在女厕所的时候愣了一下,然后连说几句‘不好意思’,作势就要出去。有时候服务员小哥哥也会好奇的问我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高中毕业后,何凡的头发越剪越短,她听到的议论也越来越多,“ 其实我都可以感觉到她们的指指点点和好奇,但是我更喜欢她们直接来问我性别,而不是在背后猜来猜去。”

何凡反复提起一句话:“不是所有中性化的女生都喜欢女生。”与一般的女生不同,从高中起,何凡便不断地收到来自不相识的学妹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小女生萌动的心思若隐若现。这又是何凡的另一大烦恼。“大家总觉得,像我这样头发剪得短一点,喜欢打篮球而且长得像男生的女孩子就得喜欢女生,但是这不是一定的 。"

万豆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男生,比起何凡,他的生活少了许多戏剧性的误会,但他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我每天的护肤时间是40分钟到1个小时左右,包括定期修眉。有时候会比较懒。”在他眼里,这些都只是非常普通的步骤。“如果要出门,防晒是一定会涂的。”他说道,“其实自己的很多护肤品都是让女生帮忙找的,但是自己也会相应地做很多功课。”说完后,他便转手推荐了一个公众号,“里面有很多非常详细的产品的测评,我觉得还挺有用的。” 面对这些在许多男生看来是非常“娘”行为,万豆显得非常坦诚,“有一些朋友不理解我的一些行为,觉得我像个女孩子,虽然他们明面上只会跟我开玩笑,但是总觉得他们话里有话。”不久前,万豆在丝芙兰打折的时候购入了一些护肤品,“你买这么多东西是想向那些整天化妆的‘鲜肉’发展吗?”他的朋友阴阳怪气地说到。尽管如此,万豆也毫不在意:“我不会因为别人质疑我的生活方式而难受,我感觉我活得很快乐就可以了。”对于万豆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家里人的态度也分为两个极端,“像我妈妈就挺支持我的,但是我爸爸会受不了,觉得我太矫情了。”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图为万豆部分护肤品 图源:万豆)

何凡与万豆并不是个例,他们接受到的异样目光,在大学校园中并不少见。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钱铭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男性是坚强能干的,而女性是善解人意且被动顺从的。且男女大学生共同的刻板印象中仍有相似的规律。这也就解释了何凡与万豆为何受到多重压力,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发出质疑的一份子。

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一系列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的行为准则,具体行为的划分基于男女生理气质。通过这样的划分,社会渐渐形成了所谓的“社会性别”的概念。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的不同期望和规范。许多学者认为性别是社会力量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性别与社会相同,有着历史阶段性。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的期待也是不同的。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在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成为了家庭制小农经济的模式化分工,汉代谚语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牛郎”与“织女”成为了男女在古代社会的固定化角色。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男女的要求又发生了改变。 美国学者Gail Hershatter与王政在《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一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话语中,妇女经常被当作“能做男人所能做的一切”的模范。由于战争与建设的需求,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鲜明。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现在,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但上图关于男女两性的形象依然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样式。

金子本身并不是钱

“社会性别是一种个体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授予的社会标签,它决定了个体在一生中将被如何界定和期待。”开设“性别与社会”课程的社会学系副教授揭爱花老师解释到。对于男性化的女性与女性化的男性,揭老师提出了性别表达的概念,“性别表达是指一个人通过怎样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外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从一个人的性别表达推测他的心理性别是不靠谱的,推测他的性倾向是更不靠谱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何凡一直以来希望能消除他人的误解:不是所有中性化的女生都喜欢女生。

揭老师认为,“就像金子本身并不是钱,而是在人类活动中赋予了它一定的价值,它才成为流通的货币。同样的,男女两性的刻板印象也不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构建的。我们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定男女拥有不同的发型、服饰,遵循不同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尽管这些内容会因时因地而不同,但它们依然会被用作区分两性的手段。”

针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话题,在不久前的一档名为《星空演讲》的节目中,李银河做了名为“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的演讲。在演讲中她提到了前不久网友对于“娘炮”的攻击,她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中性化焦虑”,即担心人们会变得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因为大家发现了,已经不能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性别刻板印象来判定男女有别。在她眼中,性别刻板印象并不是天生如此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是我们非遵循不可的规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规定就像犯了错误,就要焦虑,就要纠偏。

在演讲的最后,李银河也提出了自己的希冀: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